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1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導小孩放下的15件人生觀,小孩長大後的人格將更加快樂】


1、放下爭論對錯。
有許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也是犯錯的,而是希望自己永遠正確,殊不知,這對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巨大風險,也給我們或別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仔細想想,這真是的值得的嗎?

因此,當你感覺自己急切投入到爭論對錯的時候,請問一下自己,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

對自己真的是有利的嗎?我們的自我真的就那樣大嗎?

2
、放下你的控制慾。

要願意放棄你對身邊人、環境和事物的控制慾。

無論他們是你愛的人,還是你的工作夥伴,或者僅僅是大街上一個陌生人,請允許他們遵循自己的狀態,這樣你就能感受到更好。

3、放下責備。
不要去責備別人做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也不要憑着你的感受去責怪別人怎樣,或者沒有怎樣。

停止流失你的能量,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4、放下你的自怨自艾心態。
許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們消極的,不潔淨的和反覆出現自暴自棄的心態。

不要相信任何消極的自怨自艾的想法。這樣你會更好。

5、放下對自己有限的認識。
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

現在,放下你對自己問題的思考,對自己有限的認識不應該讓你圈禁自己。張開翅膀,盡情飛翔吧!

6、放下抱怨的心態。
停止你一貫對(人、環境、事物)的抱怨吧!

除非你願意,沒有人能使你不快樂,沒有環境能讓你沮喪可憐。不是環境引發了你的這些感受,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不要低估積極想法的能量。

7、放下批評。
不要去輕易批評與你不同的人和事。我們都是不同的,但我們又都是相同的,我們都希望快樂,希望被人愛和理解。

8、放下虛榮心。
停止去迎合和取悅別人,因為這是做不到的。只有當你放下偽裝,摘下自己的面具時,你才能接受和擁抱真實,這時別人也才能被你吸引。

9、放下惰性。
改變是好的,改變可以幫助你從A到B,改變可以改進你和你周邊人的生活。


跟隨你的運氣,擁抱改變吧,不要去抗拒它。

10、放下隨意判斷的心。
不要給那些你不瞭解的人和事輕易下定義,貼標籤,儘管有時它們看起來很怪異不同,嘗試一點點打開你的心靈。

記住,頭腦在打開的時候才會工作,高級的愚痴就是輕易拒絶那些你一點也不瞭解的事。

11、放下恐懼。
恐懼只是一個幻覺,它並不真實存在,只是你創造了它,它只存在於你的頭腦裡。

只有一樣東西令我們恐懼,那就是恐懼本身。修改你的內在,外在的自然就變好。

12、放下藉口。
把那些藉口送走,告訴它們被解僱了。你不再需要諸多藉口。

大多數時候我們限制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總是使用這樣或那樣的藉口,而不是改進我們的生活和努力成長。我們被它們障礙了,被它們欺騙了,要知道99%的藉口都是虛假的。

13、放下過去。
我知道這是很難的,尤其是過去十分美好,而未來令人恐懼的時候。

但是你不得不認真考慮現實,因為現實才是你擁有的。過去雖然是你渴望的,但那只是你的一個妄想。

你必須回到現實認清這一點。不要令自己迷惑,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畢竟人生是旅程,而不是終點。為自己做好準備,保持一個清醒的意識,僅僅活在當下。

14、放下執着。
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很難領悟,對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這依然不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通過花時間不斷地鍛鍊一點點做到。放下執着就是超然物外,放下一切,但這不代表你可以放棄愛,因為愛與執着是兩回事,執着更多的來源於對失去的恐懼。

而愛是純淨的,寬容的,不自私的。當你愛的時候,你不會恐懼失去。因此愛與執着不能共存。放下執着,你將變得十分平和,寬容和安詳。

這時,你能夠理解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並未體驗過的事。這種狀態超越語言。

15、放下別人的看法,自己過自己的生活。
太多的人在為別人生活,而不是他們自己。他們總是根據別人的觀點去生活,包括別人認為好的,父母認為好的,朋友認為好的,老師認為好的,政府認為好的,媒體認為好的,甚至敵人認為好的。

他們忽視內在的聲音,內心的呼喚。他們總是忙着取悅別人,為別人的期望生活,而忘記控制自己的生活,忘記他們到底喜歡什麼,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

最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

請記住,你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項權利,它是屬於你的,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尤其注意不要讓他人的意見左右你的道路。

圖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Q.Classroom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的孩子寫了封信給我:「阿姨,拜託你跟我媽說,我知道我已經國三了,我知道馬上要基測了,也知道考不上的後果,但有時我就是讀不下書。只要發呆一下,我媽就碎碎唸。我告訴她,我不是機器,我沒有辦法一直不停的讀書,她說:不念書就去睡覺。她不了解,很煩時睡不著、很累又睡不著是很痛苦的事,阿姨我快瘋掉 了!P.S.不要用 e-mail 回信,我媽每天檢查我的信箱。」


人有好為人師又自以為是的通病,尤其做父母的認為:「虎毒不食子,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領情還要生氣?」幾乎所有的親子衝突都源自溝通不良,父母的好意因為不是孩子要的,反而使孩子更叛逆。天下不知有多少悲劇是始於「為你好」。


我們的大腦和胃一樣,凡是不能消化的,就不能吸收。胃會飽和,大腦也會:我們看一個紅色的圖案兩分鐘,然後把眼睛轉到白牆壁,這時剛剛紅色的部分會變成綠色,因為紅色感光細胞疲勞了,不再向大腦發射信號,它原先所壓抑的互補色綠色,就出來了。


我們的注意力也有同樣現象,兩個同樣的刺激前後出現的間距太近時,大腦會看不見第二個刺激。聽覺更是,太太如果一直抱怨,先生對太太的聲音會有聽沒有見。人不是機器,不能每天做同樣的事,就是機器也有彈性疲乏。不想念書時,眼睛明明在書上,但是大腦就是沒有註冊,有讀沒有懂。


大腦的這個特性 可以從七○年代的一個實驗看出:實驗者給大學生看一組十個花卉的名字,如玫瑰、百合,看完後,請他默寫出來。對一個大學生來說,這不是難事,他幾乎可以全部寫出。休息兩分鐘後,再給他看十個花卉名稱,這時,他能寫出八、九個來。等到第三次看花卉名字時,他只記得六個了。但是第四次若是換成家具類,如桌子、 椅子,這時他的正確率又上升到跟第一次一樣。而持續看花卉名稱的控制組則慘不忍睹,連五個都回憶不到了。這表示不是大腦的記憶力不行,而是大腦對同一類型的東西記憶飽和,記不住了。但一旦換新的類別,大腦對新奇的東西特別有興趣,記憶又好起來了。


每天吃同樣的便當會厭倦,即使肚子很餓也不想吃。大腦也是,所以學校的課表要穿插著國文、英文、數學。了解到大腦的功能,父母就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飽和,常常讓他起來動一下。運動時,大腦會分泌 對學習有益的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很多父母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那是錯的,運動其實對學習有益。


要孩子愛讀書就不能使他害怕書, 責罵或逼迫只會使他更遠離課本。對一個已經上了國中,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父母要尊重他的自主性,不能再像小時候,什麼都要管;要「換檔」升級,給他隱私權 和自由的空間,絕不能檢查他的電子郵箱、搜他的書包。父母一定要記得,尊重他,他才會自重自愛。喜歡學習,他才學得進去。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文龍:三百六十度的人生,才是幸福

 

採訪整理∣陳雅慧

在台灣的經濟奇蹟中,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無疑是一個「奇蹟中的奇蹟」。迥異於其他企業用最長的工時、最便宜的成本做為競爭籌碼,他的經營之道是追求幸福。


對我來說,事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只被工作綁住,忙到都沒有時間,一輩子的打拚就很沒有價值。這麼多年來,事業只是我三百六十度人生中 的九十度而已。另外九十度是釣魚、與大自然相處;九十度是藝術;我對社會與環境的關懷也是九十度。這,就是我三百六十度的人生。


奇美集團主要有三個部分,企業部分是負責賺錢,另外有兩個負責花錢的部分:一個是醫院、一個是文化基金會(經營博物館)。錢當然可以一直繼續投入生產,把事業愈做愈大,但結果是什麼呢?當然可以繼續賺錢,但是賺這麼多錢,可能到最後,我兒子只娶一個太太是不夠的……


奇 美博物館的成立,就是希望彌補藝術和一般人之間的落差。文化應該是人人看得懂、聽得懂,不是由高高在上的藝術家來決定什麼是藝術。現在新的博物館——台南 都會公園博物館就快要落成,政府出土地、奇美出錢興建。我花了十五億,蓋好要捐出來,也是不收門票,要讓大人、小孩都來欣賞,大家看了都會很高興。


我 覺得現在的小孩很可憐,因為現在不讀書找不到工作,大家都要問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爸媽也一直要你好好念書。但是說實在的,從幼稚園到博士,差不多花二十 五年在讀書,好像關在囚籠裡出不來,有夠可憐。你看看,台灣最會做生意的王永慶是小學畢業、高清愿也是小學畢業、那個鴻海的郭台銘書讀不好才去念海專、張 忠謀比較特別一點……不是說讀書是壞事,而是為什麼要讀?是為了不自然的社會眼光,而就要浪費幾十年嗎?


我以前很不愛念書,在學校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學習的快樂,真的沒有。因為我覺得在學校念的書,比方說數學,和我生活沒有關係,根本用不到。


高中數學學什麼三角,你有用到過嗎?浪費了多少寶貴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多好?或許設計飛機時用得到這些數學知識,但是一千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要設計飛機,為什麼一千個人都要學三角?


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自然的事情,長久累積的習慣和想法,變成很沉重的負擔。這些很重的負擔,大家卻一直擔、一直擔,到最後都被綁死了。 除了藝術,我也很喜歡接近大自然,總覺得「看到大自然卻不會感動的人,是不幸的人」。當人生的價值是放在大自然時,看到人為的事物,就不會覺得做個總統或 是什麼大官,會有多偉大。人要謙卑,人是受到自然支配的一部分。在自然裡,思考會很超脫,層次也會比較高,不然每天就會停留在繁瑣的小事,無法脫身。很多 事情退一步來看,就會覺得沒有爭執的必要了。若能接受自然的偉大,人就能放輕鬆,即使是面對死亡。


人生所有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人們忘了原先的目的,只重視手段,到最後眼裡只剩下手段,就像是一直讀書、只追求學歷。人應該要回去思考,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所以我在提倡思考:「很多人打拚事業,但是到底為了什麼在打拚?」應該是為了幸福,每個人的幸福很不同。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節看著別人喜氣洋洋 自己卻心事重重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這不僅是大家辛苦工作一年後期待的節慶,也是 家人團圓、友人團聚的日子。但歡樂的年假,可別讓偶爾的心情低落給好心情踩剎車了。心理師林詩維指出,許多媽媽們擔心過年前要打掃家裡、準備年菜,爸爸們 煩惱工作被裁員、被迫放無薪假、發不出紅包,孩子們害怕親戚之間的比較等。對許多人來說,本該歡樂的年假若無法調整好情緒,很可能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

年假之所以會令人感到焦慮,林詩維說明主要有幾項特性:

一、時間限制:準備年夜飯、安排出遊事宜、訂定返鄉車票等,大小事情都要趕在某個時間點完成,在時限的催促下,焦慮感就很容易上身。

二、滿足要求:為了滿足家人大量的飲食、旅遊、玩樂需求,常會把家裡的中堅份子累垮,當自己已盡全力卻又得不到他人滿意的回饋時,很可能會對假期感到不安。

三、應付他人:不論平常有無往來的親友,都會在這團圓的時間點一同出現,龐大且長時間的社交活動是隱性且無法避免的壓力,有時會讓人疲累不堪。

過年休假理應要快樂的,遇到這麼多壓力怎麼辦?有的人可能選擇拚命吃東西、酗酒、抽煙來解壓,有的則是睡一整天的覺。這些行為對於生活也許能減緩一點壓力,但長期反而會造成憂鬱、焦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問題。

對現代人來說,平常工作壓力就已經很大了,年節如何有效降低焦慮感成了重要課題,林詩維分享了五步驟:

一、定義目標:將要做的事情寫下,以大事化小的原則,將大目標拆解成數個小目標。

二、腦力激盪:想出各種可能的解決問題方案。

三、選擇方案:挑選出最有效、最省時或最有趣的方法。

四、落實執行:實行選擇出的方案,解決手法要明確。

五、回顧修正:有效的方法記下沿用,無效的方法修改再試。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教堪為典範 家長是孩子的參照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

應該沒有孩子喜歡跟父母哭鬧後所帶來的疏離感和失落感!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我們可不這麼認為,那些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是在向孩子傳授生活的重要技能,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假如家長繼續用這種方式跟孩子打交道,即保持冷靜,不像孩子一樣生氣、哭鬧和發脾氣,孩子會慢慢意識到家長的改變。透過觀察家長新的溝通方式,孩子會試著去認同家長的做法,並去模仿家長。

克勞德博士叮嚀,要記住,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有恰當的言行舉止,家長就要做孩子的榜樣。這就是說,當家長堅持使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時,它會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再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

孩子不管他們怎麼申辯,表示「一點都不想成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人」,事實上家長就是他們的參照物,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後打交道的第一個大人,他們會 把家長想像得很完美,並不自覺地去模仿。正因為如此,對於身邊的平凡瑣事,家長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遠比家長自己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不管孩子有多小,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向他展示,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為人。家長的責任如此重大,而有太多太多的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角色模範的力量確實很大,但是永遠不要忘記父母是孩子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

另外,克勞德博士補充,家長對另外一種情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讓父母覺得,在這個 「發展的高級階段」,他幾乎就是成年人了,因此不會受父母的影響。事實上,青少年往往充滿焦慮,面臨很多困難的抉擇,當他走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時,他絕對想要家長的指引。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2013-02 康健雜誌171期   作者:林惠婷

 

第一次見面,有別於其他會害羞地躲在父母身後的孩子,小紅豆主動向我揮手打招呼;而當我和淑文談話時,她則自在地獨處、專注看書。

 

這對母女間自然流露的溫馨互動,似乎讓濕冷的天氣暖和了起來,心裡不禁納悶,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出如此自主又有禮貌的孩子?

 

你可能對黃淑文的名字不陌生,她也許是你的國中老師、你也可能看過她的書或部落格,或在大學課本上讀過她的文章「從浪人到鐵人」。

 

她曾在國中任教7 年,常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為了養育孩子而辭職。

 

現在,她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母親,也是一位懂得做自己的知名作家。作品屢次獲得部落客百傑獎,被賦予「最溫柔動人的親子部落格」評價。

 

囚禁在父母的期望裡黃淑文小時候夢想成為作家,後來卻依父母期望成為老師。回想成長過程,不管是生活方式、學校或工作,受到父母期望而下的決定不勝枚舉。

 

比如,小時候她是天生的左撇子,長輩看到她用左手吃飯寫字,提起筷子敲打她的手指,硬生生強迫她換右手。直到現在,她除了寫字用右手外,還常左右手不平衡,傷腦筋該用哪一手拿針線才好。

 

她父母認為,當老師是一個工作穩定的鐵飯碗,縱使她大學聯考的分數能輕易上台大外文系,自己對社會、心理等科系也比較有興趣,仍敵不過父母的期盼而填選師大,走上教書的路。

 

黃淑文說,當她看到榜單出現的是符合父母期望、卻是自己不拿手的師大地理系時,心中確實有一股失落感,感覺被囚困在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的期許裡。

 

有好長一段時間,她恨父親不讓她走想走的路、做想做的事。直到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媽,藉由生命的回轉和反思,才突然從媽媽的角色,反過來了解她的父親,發現父 親的內在和她一樣藏著非常細膩而豐沛的感情。他之所以用權威牢牢密封著他的感情,是因為他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更不知如何面對屬於父親的軟弱、焦慮和哀傷。

 

她辭去工作專職照顧孩子後,看見孩子身上的特點,竟然有自己童年的影子才發現,當媽媽愈了解自己,才能愈了解孩子,回想小時候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其實就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

 

她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在,傾聽心中的聲音,也從教養中找回自己,實踐成為作家的夢想,並找到了親子教養的大原則。

 

從部落格創作開始,黃淑文的作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7年前她剛開始寫作時,常常被退稿,最高紀錄連續被退了9次,第9 次收到退稿通知時,忍不住哭了起來,她的孩子看到她在哭泣,反過來安慰和鼓勵她,她才鼓起勇氣投第10次,終於成功了。收到稿費後,請孩子吃大餐分享喜悅。

 

她認為,父母和孩子相處時,不用隱藏自己的脆弱和缺點,也不用高高在上地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愈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愈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敞開心胸和你談心。

 

讓孩子做自己,在自由裡學會自律

 

所以她認為,親子相處有如跳探戈,父母退後一步,才能釋出空間,讓孩子往前,這也是守護孩子又能避免親子衝突的「有機育兒學」。

 

比如,兒子杜元椿最近很迷電腦遊戲,她雖不完全認同打電動,但也不阻止他玩,反而觀察他如何在課業和玩樂間取得平衡。奇怪的是,元椿的課業依舊名列前茅,學校老師說,「上課時能感受到他絕對的專心,」元椿也因為能維持玩樂和成績的平衡,獲得自我肯定的成就感。

 

黃淑文說,「有機育兒」的好處,能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和做自己的自由,孩子會本能地知道哪些事危險不可為,自律卻不放縱。在學習時間管理上,孩子也會體認專注的必要。或許這就是我在元椿和小紅豆身上看到專注特質的原因。

 

有一回黃淑文上電台專訪,主持人跟她坦言,許多五十幾歲面臨空巢期的媽媽,開始後悔年輕時為孩子付出那麼多,等到孩子都大了,面對的是惆悵的失落感。

 

黃淑文認為,其實帶孩子不必像「指導型的媽媽」一樣,隨時盯著孩子的舉動,也不用刻意為孩子安排各種學術或才藝課。有智慧的媽媽在陪伴孩子探索學習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培養興趣,和孩子一起成長,做一位「成長型的媽媽」。

 

將來孩子大了,媽媽有較多的空間和時間,之前培養的興趣,就變成專長和生活的寄託。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和照顧好家庭、孩子同樣重要。

 

台北市家長成長協會創會理事長林文虎說,黃淑文與杜文正組成的家庭,每個成員身上嗅到的幾乎都是 一樣的氣質;但是仔細觀看每一個成員,每個個體都獨特得令人訝異!守正爸爸是他最欣賞的POWER 教師,用自創「用生命引領生命」的方式帶領學生;淑文媽媽有著相同豐沛的生命底蘊,但流瀉的方式卻輕柔得不同;從那兩個總是專注聽或說的小孩身上,能看到 父母的影子,但肯定是一種決然全新的樣貌!任何人讀完她的書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像她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先生或太太;當然更想像淑文那樣勇敢的對待自己!

 

黃淑文這段「有機育兒」的成功教養經驗,已搭配照片紀錄、及女兒小紅豆的圖畫出版成書,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她,做為媽媽又做自己的勇氣。

 

以下摘錄部份內容先嚮讀者:

 

孩子的告白

 

媽媽常說,她對我們的教育是「有機教養」。就像食物要吃有機才原味,媽媽覺得我們只要長出自己的原味,就會活得很好、很健康。

 

所以,我們在家裡,都是開開心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爸爸作詞作曲,媽媽寫作,哥哥跑步,我喜歡畫畫。

 

除了開心做自己,媽媽對我們的感情也很「有機」。她說愛要說出來,別人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因此會主動分享她的喜怒哀樂,連她和爸爸吃東西的口味換了,都會跟我和哥哥說。

 

我和哥哥都是很快樂的小孩。好像自自然然,就會知道自己要怎麼長大。媽媽的「有機教養」,好像有一種讓小孩子開心長大的魔力。

 

媽媽的觀點/用有機的方式養小孩,讓愛流動

 

每年母親節,總有報章雜誌報導母愛的辛苦和無私的奉獻。

 

其中有一則:「如果母親是一份工作的話,工時長,壓力大,沒有薪水,沒有時限,不能退休,也沒有退休金,如果真的要應徵,恐怕沒有人要應徵;卻有千千萬萬的 母親願意把這個工作承擔下來。」從傳統到現代,幾乎一致認為:母親的愛,永無止境也永不止息,「犧牲奉獻與付出」似乎是母親身上的代名詞。

 

不管是全職媽媽或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都是很辛苦的。

 

除了有做不完的家事,更要命的是,有時孩子表現不好,似乎嚴重關乎媽媽的面子(很多人認為,孩子缺乏家教,很有可能是媽媽沒有嚴加管教)。

 

雖然現在是男女平權的時代,養兒育女的責任和壓力,仍有絕大部份落在媽媽的身上。

 

同樣身為女性與勞心勞苦的母親, 我有時不免會在心裡偷偷想著,「這樣的愛與付出,全天下的母親真的很快樂嗎?」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個聲音跳出來:「如果有一天孩子寫作文形容母親,我會希望孩子寫的是一個苦命的母親,不快樂的犧牲奉獻?還是擁有一個快樂、帶給他歡笑的母親?有沒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媽媽,養出快樂的小孩?」

 

這些內在小小的聲音,大大的改變我的教養態度:別把母職當苦工,只要用對方法對待孩子,就能在付出的同時得到快樂!從此,我從表象的辛苦付出,轉變成內在對自己的關照,「有機教養」的觀念也因此而生。

 

所謂的有機教養,就是讓愛可以自由流動。流動的愛是活的,彼此有來有往,相互關心。愛與被愛本來就應該要對等,絕不是媽媽單方面付出、失去自我。因此,我讓孩子從小知道,媽媽給予他們愛與成長的空間;相對的,媽媽也需要你們的愛和休息的空間。我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也會教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想,媽媽不需要過度強調母愛的偉大,或以為當媽媽就必須無止無盡地付出。其實,媽媽不必當超人,樣樣都要管、樣樣都要操心。我會讓孩子、先生知道我什麼時候需要他們的幫忙,某些部份我依賴先生,某些部份我依賴孩子,家裡每個人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很多媽媽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選擇有機的食品。媽媽讓孩子吃有機,自己的心靈也要有機,每天把自己心裡負面的毒素排出去,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需求並尋找協助,對媽媽的身心是不是比較健康呢?

 

就像避免改造植物的基因,養孩子也要養出孩子獨特的原貌。如果你的孩子是玫瑰花,就讓他開出玫瑰花的美麗,不必羨幕木棉花可以長得那麼高大。

 

記得有一回,我種了一顆不知名的種子,發芽之後,莖老是抽得好長,但就是不長葉子,我花了好長的時間等待和觀察,一度以為這顆種子營養不良,後來才發現那就是它存在的方式,它用自己本來的面貌活著。原來每一朵花,這一生都只為了自己原本的樣子而綻放。父母的職責不是把孩子從玫瑰花變成木棉花,而是幫助孩子活出他自己,開出這一生的美麗。

 

愛,是讓家中的每個人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媽媽不用自己的愛掌控孩子,也不至於在愛中操勞,讓自己成為犧牲品。

 

用「有機」的方式愛孩子,就像挖一口井,只要找對位置,自會冒出愛的湧泉,找到你和孩子心中的源頭活水。如同詩人紀伯侖所言:「愛所給予的,只是他自己;愛所取的,也只是取自他自己。愛不佔有,也不為人所佔。因為愛在愛中被滿足了。」

 

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有一回,女兒突然有感而發地說,「媽媽,生命的原汁原味,真的很讚喔!」我嚇了一跳,想想當時女兒才小學四年級,怎麼會懂這是什麼意思?我故意問她:「妳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嗎?」沒想到,她馬上回答:「就是做真正的自己啊!」

 

還反過來取笑我:「拜託!媽媽,妳怎麼可以這樣問我,我當妳的讀者又不是當假的。」

 

哇!真的不能小看小孩子,也不能小看父母的影響力。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孩子還小,有些事還不懂,但父母不管做什麼、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孩子透過日常觀察,正一點一滴默默地,看到心裡去了。

 

教育像播種,雖然我們不知道播下去的種子何時會發芽,但我相信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範,孩子自然會成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希望往後的母親節能看到更多的孩子描繪自己是個快樂的小孩。因為,他們有個非常愛他,而且把自己過得很快樂的媽媽。(更多內容請見《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一書)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法寶,打造超強專注力  2012-10  親子天下雜誌39期  作者:李宜蓁

 

法寶1:要遊戲也要運動〈玩得夠+動得多=靜得下

 

法寶2:勤用計時器〈事事玩計時,培養時間感

 

法寶3:打造理想讀書空間〈最偏遠的角落最合適

 

法寶4:容許他發呆〈適時留白,提升戰鬥力

 

法寶5:堅守五不六要〈從孩子真正困難處幫助他

 

法寶6:吃對早餐〈少吃奶蛋,多吃魚

 

法寶7:創造心流經驗〈記錄孩子主動投入的模樣

 

法寶8:培養觀察思考能力〈五步驟,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的專注力或許天生不一,但專注技巧可以經由後天培養習得,且平常在家就可以練習。提供家長八個簡單法寶,幫助孩子累積打擊分心阻擾的實力,練出能靜能動的好功夫!

 

法寶一、要遊戲也要運動(玩得夠+動得多=靜得下)

 

  遊戲是靜、運動是動,一動一靜互相配合,是打造專注力的最佳組合。遊戲是鍛鍊專注力元素的最佳方式,也是較無壓力的練習法,利用遊戲鍛鍊專注力的好處多多:因為遊戲好玩,本身就有專注動機;遊戲也能提高反應速度;遊戲的競爭本質,能讓孩子認識輸贏的概念,且可藉機與人互動、學習遵守規則。運動是一種動態的專注,孩子必須要學會控制身體動作,才能專注於該項活動,運動能增強肌耐力、讓孩子坐得住,不會像條蟲趴著上課;運動能宣洩孩子過多的動能,吃得多睡得好;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大腦含氧量,腦袋更加清楚。

 

法寶二、勤用計時器(事事玩計時,培養時間感)

 

  首先家長可用計時器以十分鐘為一單位,在孩子寫功課時幫忙計時。於是他們會知道今天一行圈詞要寫十分鐘,昨天只寫六分鐘,使他們慢慢對時間有感,也認識自己寫功課的效率。第二、家中也有上下課概念,幫助容易分心的孩子把較難的功課「分段」寫完,而非要求一氣呵成,比如寫六題加法,然後「下課五分鐘」,再回來完成最後六題。讓孩子在分段中體會成功經驗。第三、找到黃金學習時段,仔細觀察孩子精神最飽滿、學習效率最高的黃金時段,將比較有挑戰性、需要思考的課業放在該時段進行,別把黃金時段浪費在簡單的機械式抄寫上面。第四、讓孩子練習規劃時間,問問孩子想先完成哪項作業,讓他們慢慢懂得區分功課難易程度,懂得在對的時間完成適合的作業。

 

法寶三、打造理想讀書空間(最偏遠的角落最適合)

 

一、養成定點定時的讀書習慣,只要孩子一坐下來,那個地方的氣氛就要轉換為適合孩子讀書的所在。同時共處一室的家人,必須適度限制可能令人分心的3c產品使用,避免其成為分心障礙物。


二、找到最能專心的空間動線,
最適合讀書空間是家中動線尾端、最角落的房間,書桌應該考量的點在於孩子的舒適度,以及書桌抬頭視線是否會被干擾。書桌抬頭視線最好避免面對動線,也就是會有人走動的方向。若無法避免動線,則可用格板切割視線。視覺上比較容易分心的孩子,應盡量避免將書桌擺在大窗旁,而以面壁為佳。

 

三、收納管理打擊分心,書桌桌面除了課本、燈具與必要文具,其他清空,書桌旁伸手可及的書櫃只能擺放與學習相關的課本、參考書、習作,並用分科的方式收納,方便尋找使用,提高學習效率。

 

四、適度布置專屬空間,在不影響專注力的前提下開放討論,依照適合孩子的風格佈置讀書區。

 

法寶四、容許他發呆(適時留白,提升戰鬥力)

 

  大腦用力過度會帶來精神疲乏,因此除了引導孩子學會規劃時間外,更要留白。留白提供一個轉換的按鈕,讓他們有機會調配生活節奏感,找到可讓自己呼吸喘息、又不會太放鬆的空白時段。不過專家建議,每日的中場休息時段只有短短一、二十分鐘,最好不要玩刺激強度高的電玩或看讓人興奮的電視,因為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其實很難滿足這類活動的需求。若孩子的轉換性注意力比較弱,心思容易陷在上一件事出不來,待會回到書桌上時,心可能就收不回來。

 

法寶五、堅守五不六要(從孩子真正困難處幫助他)

 

  當孩子做什麼都不專心,家長一整天就像在打地鼠,忙著解決各種突發狀況。理智不見了,只能用最原始的情緒跟孩子互動,結局通常是親子兩敗俱傷。經常被叨嘮的孩子心已可能也很挫折,有時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卻無法控制自己。

 

提供家長應該銘記在心的「五不六要」原則:五不 

 

1.不要再說「專心點」。當家長發現自己已經說過二十次「專心點」還是無效,請馬上放棄,改用他法。

 

2.不把好表現當成理所當然。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情緒不遷怒,大方給予應有的鼓勵。

 

3.不過度插手。幫孩子做太多反而無法讓他們養成責任感與自律。

 

4.不要求馬上順從。孩子出現狀況時,情緒通常也在最高點,家長應該要把焦點放在處理事情,而非當下要求孩子聽話。

 

5.專注不等於成績表現。專注不能用結果來判斷,孩子也許有其他困難。

 

六要 

 

1.要提供可行的訊息。有時孩子犯錯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家長應該改掉「不要再亂跑」的負面說法,改而提供孩子「請來坐在我身邊」等具體實際的正向指令。

 

2.要看見微小的進步。每天觀察記下一件孩子可專注的小事。

 

3.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優點和侷限。當家長不拿他們跟別人比較,只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才有機會清楚了解孩子的優劣勢,給予合宜的期待,並站在較高的位置帶孩子往前走。

 

4.要容許犯錯空間。當孩子剛開始練習專注可能會犯錯,家長應容許孩子在這些錯誤中學習。

 

5.要簡化要求。只要求孩子做最重要的步驟,一次只要求一件事,並不要在細節上打轉停留。

 

6.要自我提醒。孩子有狀況時,家長應有能力提醒自己:把焦點放在處理事情上,冷靜不被情緒拖著走,提供可轉換孩子注意的的方式。

 

法寶六、吃對早餐

 

  提高孩子注意力及理解力的早餐首選素材,是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魚、大豆、堅果類。它是維持腦部細胞正常運作的重要成分,也對心血管有益。莧菜、綠花椰菜、紅蘿蔔、蕃茄、甜椒、奇異果、柳橙等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蔬果,則具抗氧化效果,可讓大腦免受壓力侵害。

 

法寶七、創造心流經驗(記錄孩子主動投入的模樣)

 

  當一個人從事有興趣的活動時,會達到一種心無旁鶩、廢寢忘食的境界。因此家長要去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讓他們在其中感受專注的樂趣。心理學上把這種無視於周遭人事物、全神貫注在有興趣事物、直到忘我境界的狀態叫做「心流」。閱讀也能充分讓人享受心流,使好動的孩子靜下來,有助於慢慢發展出高階的思考統合能力。

 

法寶八、培養觀察思考能力(五步驟,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幫孩子調整不專注的行為,除了最常見的正增強鼓勵和獎賞、副增強剝奪權利等行為技巧改變術之外,還有一個效果更好的「認知行為治療」。

 

步驟一:暫停,現在發生什麼事?讓孩子注意到環境中的「我」。要求孩子描述現在發生的狀況,並且辨識自己的情緒。

 

步驟二:想一想,有哪些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步驟三:讓孩子思考,哪種方法比較好,好方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步驟四:讓孩子想想看這個方法應該怎麼做。

 

步驟五:討論孩子想的辦法是否可行。跟孩子一起練習如何當事前諸葛,預先設想後果。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觀的觀念有五個關鍵重點,而且愈早學會愈好。這些「快樂」法則包括:接受現實的挑戰以促進自主和成就感、成功、堅持。如此得來的成功經驗,可培養面對挫敗時的復原力,以及對於萬事總有轉機的期待。希望讓孩子信守這些行為準則,你可以鼓勵孩子:

1.
試了再說。


2.
成功失敗都坦然接受。


3.
練習。


4.
為最佳結局做好準備。


5.
說「好!」可讓樂觀以及高昂的自信心成為終生習慣。


出自:親子天下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造專心家庭 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  2008-10  親子天下雜誌2期  作者:張瀞文

 

我真的搞不懂,明明沒有幾個字,為什麼他作業都寫到三更半夜?」媽媽生氣地說,孩子國小三年級之後,回家作業時間就是災難,「我盯著他做功課、幫他找方法,可是就是沒有用!」

 

這樣的場景每天在許多家庭上演,總是要耳提面命,孩子才甘願坐在書桌前。五分鐘後,卻發現他在做與功課不相干的事!一次次的威脅利誘後,你終於失去耐心……,好像愈是想要解決,孩子「做功課不專心」這件事愈是成為家庭的困擾。

 

《儂儂》雜誌總編輯張綾玲記得,以前她催促女兒做功課,總是換來「為什麼我要早一點做功課?」之類問題,有一次她告訴女兒,如果早點寫完功課,就有多一點時間 做自己的事。她協助女兒儘快完成功課,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幾次之後,雖然不專心的狀況還是在,但「做完功課的自由時間」成為讓人心動的酬賞,女兒會開始試著完成功課。 其實,很少有孩子「故意不專心」,他們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專心,或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專心。

 

曾任國中英文老師,現在是《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專刊》主編的周育如建議,在採取行動之前,父母應先和孩子談什麼是專心?為什麼要專心?專心的表現行為為何?把問題丟還給孩子,並藉由討論幫助孩子找出解決方式。

 

就算孩子還小,也該讓他知道你想了解他和幫助他,用「媽媽知道做功課讓你覺得很痛苦,不過你今天還是得完成,我想到一個方法可以試試。」的話語,緩和對立關係。取代「快去寫功課,沒寫完之前不准離開位置!」或「不寫就算了,後果自己負責!」的情緒性言語。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了解與善意,當你和他的目標一致──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實用的策略才有可能發揮效果。

 

終結戰爭的4個策略 專注程度是先天氣質加上後天教養所致,縱使每個孩子不一樣,但只要不是患有注意力缺失,都能夠透過一些策略,協助他建立專注學習的習慣。

 

策略找到適合孩子的專心方式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專心風格」,有時候「學習不專心」是孩子的專心風格和讀書方法配合不良所致。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有些孩子需要規矩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動來動去比較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在早上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傍晚學習效果奇佳。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候群(ADD),目前擔任兒童美語教學教師的徐瑋均說,圖像能力佳的她喜歡將聽到或看到的事情畫下來,一圖像化就記在腦海裡了。另外,她曾為閱讀文章總是跳來跳去困擾不已,後來「一把尺就解決了」,她將尺放在正閱讀的那一行字下,讀完一行再往下挪。

 

就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所、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秦郁涵就打趣說,她發現自己蹲著讀書的時候最專注,而且屢試不爽。

 

學習是個性化的過程。如果孩子透過聽覺吸收訊息的效果比較好,父母就仔細講述或用關鍵字口訣協助他學習;做功課時,提醒他將題目唸出來。對視覺較敏銳的孩 子,父母儘量用多一點圖形、文字或手勢幫助他理解,寫筆記也是不錯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依賴實際體驗,父母就將概念具體化,例如學習重量時,準備三百克和一公斤的物品,讓孩子實際提提看,感受兩者的差異。

 

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專心狀態,創造他的美好經驗,父母可先從遊戲開始。彩虹愛 家協會社工主任鍾美慧建議,從孩子「做起來很快樂」的事開始,拼圖、組合玩具、書法、圍棋都好,藉著專心投注一件事的美好經驗為起點,讓孩子感受到專心的 好處。當孩子無法體會什麼是專心時,過往經驗有助於他理解自己在什麼狀態下最專心。

 

專心風格,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寬心,不要預設什麼樣的方式才正確,當孩子說「我聽搖滾樂時最專心」,別急著否定他,允許他做實驗,和他一起找尋專心風格。

 

策略2   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五到十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順序,按順序完成。

 

對於不容易專心的孩子,從簡單、有趣先著手,讓他對接下來的工作產生信心,但要避免把最多、最難的部分留到最後。徐瑋均讓自己進入狀況的方式是,先做比較喜 歡科目,十分鐘後比較專心了,再處理難的。目前在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修讀博士的周育如,從小教女兒列待辦清單,並把清單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每做完 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清單的另一個作用是,當孩子為了過多訊息感到千頭萬緒時,清單可以協助他回到該做的事情上。

 

策略將困難工作分段完成

 

把看似複雜、冗長的工作切割成很多個容易掌控的過程,可避免讓孩子感覺做功課是沒完沒了的事。 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工作多年的楊俐容回憶,她的二女兒是個注意力「不容易持續,卻容易被新事務分散」的孩子,她觀察女兒每次寫國語作業,前兩行都非常工 整漂亮,第三行開始龍飛鳳舞,便使用「分散練習」的策略,每寫完兩行就鼓勵她,「妳寫得真棒!」讓她休息一下再繼續,或是轉換其他作業。

 

楊俐容提醒,每段工作間的休息可以喝水、聊天,但不要做堆積木、畫圖這類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活動,以免孩子無法再回到功課上。

 

「分段真的很重要,一次給少一點,讓他能夠做完,他才會想挑戰更難的工作,如果你給太多,孩子覺得不可能,就乾脆擺爛,」徐瑋均強調。

 

策略4 建立自我監督的機制

 

父母終究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主動且樂於學習的人,讓專注學習從「他控」發展到「自控」。孩子必須要了解自己如何學習、什麼狀況下不專心,並調整讀書策略。

 

楊俐容的經驗是,從女兒小一開始陪伴,小二時她已經知道自己適合用分散練習的方式學習,試著安排讀書計畫,楊俐容只需要半小時去看看她的進度,給她一些提醒。到五年級,這個容易分心的小女孩已經很能掌握自己學習狀況。

 

從事兒童諮商工作十年的楊文麗認為,自我監控的能力表示孩子做功課前會問, 「做什麼?」、「怎麼做?何時做?」做完之後會問,「這樣做對嗎?」她提供一份「我的時間表」,從孩子幼稚園開始,她用這個表格訓練他規劃時間,並檢核自 己是否達成預定工作,她只在旁協助檢視預定計畫和達成之間落差。幾次下來,孩子就能夠主動規劃工作,並了解自己完成工作所需時間。她提醒,為孩子規劃時 間,初期不要太複雜,表格要簡單,大段落擬定即可。

 

此外,也要提醒孩子觀察自己如何學習,並留意在不專心時,身體有哪些反應,如:發呆、抓頭髮等,幾次下來,孩子漸漸能夠辨識這些反應帶來的訊息,改變學習方式,或是停下來休息一下。

 

打造專心家庭

 

專注與否不僅在做功課時上演,更隨時在真實的親子互動中發生。當回家作業拖垮家庭生活,用盡任何策略還是未能起死回生,可能就需要檢視一下,會不會整個家庭氣氛就是「不利專心」的?終結孩子回家功課的戰爭,或許應該擬訂一個長期計畫,打造專心家庭。

 

「專心家庭」有四個要素:

 

要素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愛和穩固的生活節奏。搬家、作息紊亂、父母爭吵、分居、家庭功能失調……,家庭的變動和危機打亂了穩固的生活節奏,對孩子培養專注力有負面影響。

 

楊文麗說,她帶領的兒童團體中,許多孩子因為學習不專注而參與,但是後來孩子沒做什麼,卻是因為父母調整教養方式後,不專注的情形就自然改善了。

 

在廣告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王小姐,因為工作關係,兒子出生後便二十四小時請保母帶,上學後,孩子也常在安親班老師家裡待到深夜,等她和先生下班才接回家,通 常洗個澡、整理一下,睡覺時都已經凌晨一點了。幼稚園畢業前,因為兒子行為問題不斷、躁動、打人,將他帶至專業諮商機構,才發現長時間的作息紊亂及沒有安 全感,使得兒子有專注力問題,現在定期接受諮商治療。 「他最嚴重的問題是陪伴太少,他有強烈不安全感,不安全的感覺也讓他自尊很低,」談起小二的兒子,王小姐盡是不捨。

 

穩固的生活節奏是安全感 主要來源,佩特拉.索爾布里茲在《專注力》一書就建議,建立星期日全家一起吃早餐,或是睡前朗讀故事書的固定模式,會是變動不安時的定心丸;在固定時間和 地點做作業等清楚的生活步驟,可以提供孩子方向感;還有,固定信賴的對象、好朋友或是寵物,也都很有幫助。

 

要素專心做功課的環境和空間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內在的組織性不足造成,因此外在環境便更需要結構,幫助孩子加強組織性。

 

固定的讀書地點,會使孩子進到那個空間後,被提醒「該念書了」。但政大實小老師游婷雅提醒,如果孩子仍在需要常提醒才會「回神」的狀態,倒是可將他安排在身 邊寫作業,例如在廚房準備晚餐時,就請他在餐桌寫作業,一方面在他分心時可以提醒他,另一方面,遇到不會寫的作業,可以馬上引導解決問題。她也建議家長, 避免幫孩子購買自動鉛筆,用鉛筆或原子筆即可。因為自動鉛筆故障率高,孩子常修理得不亦樂乎,忘了做功課。

 

讀書環境要單純,排除會吸引孩子目光的物品,只擺要讀的書。照明充足柔和,保持書桌與室內明暗無太大差異的光線,燈源從左邊照過來。

 

另外,要讓孩子在安靜的地方做功課,因為寫作業又同時看電視、聽歌……,噪音的干擾轉移了對學習的專注,效果通常不好。但是,每個孩子對環境的需求不同,楊文麗建議,如果孩子在太靜的環境中反而感覺窘迫,可以選擇舒適、緩和腦波的輕音樂。

 

要素3   足夠的運動和休息

 

許多父母誤以為安靜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孩子是因為動不夠,所以靜不下來,」楊俐容提醒。秦育涵也發現,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 打完球後再坐下來念書,特別容易專心。 學習時適度休息也很重要。研究學習策略的薇蕾娜.史坦納在《六分鐘抓住學習的兔子》一書中認為,孩子全神貫注約可持續二十 ~ 三十五分,之後應小憩一下。

 

《專注力》書中也提到,曾有人在德國漢諾威對一群小學生做實驗,一半學生使用傳統課桌椅,另一半則用有輪子的活 動旋轉椅及可調整高度的桌子,三個小時後,靜坐聽課的學生注意力開始明顯下降,而另一組學生的注意力反而上升了。這個實驗打破了一般想法,說明端坐靜聽與專心並不必然相關,適度活動反而讓頭腦更活躍。

 

要素4   良好的典範

 

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當孩子看見你喜歡閱讀,他也比較容易喜歡念書。問問自己:喜歡閱讀嗎?生活是否有秩序感?做事情時專心投入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不必慌,和孩子一起學專注也是很好的體驗。

 

面對專注學習時的枯燥、挑戰極限,孩子難免抗議與抱怨,不妨抱抱他、安慰他,但是應有的規矩還是要執行。這時候,你不需要高高在上,或許談談你面對困難、不喜歡又非得做的心情;或是你也會犯錯,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這些分享讓親子關係更近,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最後,不要忘了檢視自己,孩子是真的不專心,還是當爸媽的期望太高,甚至是與親朋好友比較所致?把焦點放在他做得很好的地方,父母不動怒、孩子的情緒也比較正面。

 

【為什麼不想做功課?】

 

找出他不想做功課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通常孩子比較常見的原因可能是:

 

缺乏動機:有太多事比做功課好玩。

 

生理因素:太累、太餓或生病。

 

情緒不安定:和同學吵架、焦慮明天的考試等。

 

作業未符能力:太難的功課使他覺得挫折且永無止境;太過簡單讓做功課變成無聊的事。

 

小心, 別讓電視偷走孩子專注力!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從電視的特質,告訴家長看電視對注意力發展的可能影響。

 

電視對於小孩的影響有好有壞,專家的意見也很不一致。很多家長都發現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牽涉到的主動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們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例如,螢幕上聲光刺激的改變)所引發的本能朝向反應(orienting response)。

 

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會轉頭去看一樣,是本能的,而非主動的控制。

 

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看愈多電視,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用到主動專注的機會更形降低,不利這部分腦功能的發展,也讓小孩更不耐沒有強烈聲光刺激的活動(例如上課)。

 

法國政府最近禁止播映給三歲以下兒童看的電視節目,這是理由之一。如果可能,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單獨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縮短。如果要看,應該先行挑選節目,陪伴小孩討論,時間到就關機,最不好的就是讓小孩獨自掌握遙控器,毫無限制地觀看。(許芳菊採訪整理)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芯菱: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       2013-01      Cheers雜誌148期

 

我的童年成長在擺路邊攤的流動攤販家庭,居無定所,很貧困。可是,貧困的環境讓我知道,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相對的,富裕是什麼?不是誰擁有得多,而是誰需要得少。

 

Y世代有其專屬的溫柔革命。什麼叫溫柔革命?我們不是要去推翻什麼,而是要帶來一種可能性。除了當代的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外,還有什麼選擇?

 

我不斷在尋找一件事,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無權者的力量)。到底我們這些比較資源匱乏、比較新世代、比較沒有發言位置的人,力量在哪裡?這個答案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慢慢有點頭緒了。

 

11歲時,看見阿公阿嬤非常煩惱,我也跟著焦慮,因為倉庫裡有3萬顆文旦賣不出去,長年滯銷的問題,讓老農的生計沒有保障。當時我想,一個人吃不完,如果有100人、1,000人吃,不就吃得完了。可是,一個鄉下小孩要怎麼讓那麼多人知道?

 

當時,我的學校剛好有電腦課,我母親變賣她最珍愛的玉珮,買了一部二手電腦。我對電腦很有興趣,學會了發送電子郵件。這事很簡單,我用一封封電子郵件,將這個訊息寄給各個公司的老闆,沒想到,那一年賣了3萬多斤的文旦。

 

隔年,在我五年級時,我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農產品直銷網站。到今年10年來,成功賣了100萬斤的文旦到全國各地,不只幫了自己的阿公阿嬤,更幫了斗六地區曾經文旦滯銷的柚農們。

 

你是do還是do not

 

我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這種影響力呢?後來我發現一件事,原來誠懇就是最好的品牌。老農最真摯的笑容,一個學生最迫待的期待,帶來了這份奇蹟。

 

隔年,有感於台灣城鄉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於是我用唯一會的電腦技能,成立一個集合國中小各科目多元領域的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希望透過24小時免費的教學平台,幫助資源比較欠缺的同學有一個教育的機會。這個網站原本只想幫助班上45個好朋友,沒想到藉著科技的力量,9年來已成功幫助將近500萬名弱勢學子。

 

這些事讓我發現一個道理:這世界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do,一種是do not。我的確非常平凡,但我就是選擇去做而已。


 

幸福是什麼?未必是賺很多錢,未必是功成名就,而是成為開拓者。開拓者是找到自己的道路,再幫別人開路,讓每一個遇見自己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以一己之力,23歲的我,投入公益10年以來,大概花了500多萬元的個人收入,其中沒有接受任何贊助捐款,都是透過參加演講、寫作、比賽、拿獎學金而來。

 

我覺得我不是在做公益,只是一路上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面對周遭那麼多急迫的問題,我的動力是什麼?是來自一路上遇到的這些人。

 

成功,是可以幫助多少人

 

公益之外,我也花了6年多時間,拍攝一系列草根台灣臉譜,記錄台灣基層的人。至今,我拍攝了將近30萬張照片,走訪了17萬公里。每次面對這些飽受苦難卻勇敢堅毅的長輩,我都感覺到自己的謙卑跟渺小。

 

我看到王功漁港的阿嬤,大姆指被刮掉一塊肉,鮮血直流卻很開心。因為她撿到蛤蜊,可以拿到市場賣,六年級小孫子的註冊費就有著落了。阿嬤讓我體會到,老天爺給我們的不是運氣,而是勇氣

 

10年公益路上,難免挫折,難免困頓,但每次看到這些人的臉龐,我的信心又回來了。

 

成功是什麼?或許我們Y世代真的對成功有不同的定義,未必是打敗多少人,而是可以幫助多少人。

 

幫助是什麼?未必是跑到非洲去當志工。對我而言它有兩件事:一是把自己的專業培養好;二是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周遭的人。

 

我很早就知道這世界有很多黑暗、貪婪、甚至偽善的一面。可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辦法讓世界往美好更靠近一小步。

 

我非常相信一件事:你,就是力量。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親子天下 2012/10/12  作者/李宜蓁

 

在過去,能吸取最多資訊,就有機會贏。但現在,能刪除雜訊,吸收對的訊息,才是真本事。「專注」愈來愈重要,卻也愈來愈難。

 

九月開學月,台灣的復健科和身心科診所,正上演著小學生「注意力不足」評估潮。前台大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宋維村,退休後在雲林虎尾的天主教若瑟醫院服務,若現在掛號得等四個月才排得到門診。二○一一年,健保局一般科別的申報量皆控制在二~三%之間,唯有復健科(與兒童早療、老人骨科相關)和精神科(與過動門診及憂鬱症相關)的兩個科別成長高達六%,被健保局列為重點查核目標。

 

幼稚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小三生是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群。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應調整,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係緊張。《親子天下》專訪十六位專注力專家,破解最常見的專注力四大迷思,並提出實用對策:

 

■ 打擊迷思1: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 打擊迷思2: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

 

好動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些孩子本來就活潑外向調皮。但「過動症」在醫學上則是有嚴格的定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 打擊迷思3:分心不是病,吃藥非必須

 

帶去給醫生評估,不一定就是過動症,吃藥也非第一選項。

 

不專注問題尋求醫療協助,可找出其他的核心問題,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影響。若確診為過動症,吃藥之前還有許多選項。少數家長帶孩子就診的經驗不佳,只見過醫生一兩次,就被開處方拿藥,感覺是用不自然的方式使孩子安靜下來;加上藥物副作用,如食欲降低或睡眠問題,因而對藥物多所排斥。

 

■ 打擊迷思4:避免貼標籤,親師需互信

 

專注力問題在校園相當敏感,很容易引爆親師衝突,變成大人間的戰爭。

 

復健科診所的專注力門診量增加,很多是被老師要求要檢查注意力的小孩。有些家長不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醫生也看過後,家長會要求開設「沒問題的報告」給老師看,讓醫療人員夾在親師之間,相當為難。

 

每個小小孩都是從好奇的心出發看世界,這個很新鮮、那個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興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專注。專注的風格人人不同,但永遠能在有興趣的事物上,逐漸培養專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還沒熟悉專注技巧,還沒發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時,家長就得適時扮演外在警醒的規劃者角色,幫孩子:「從外」打造一個有結構的、可排除分心障礙的環境,「由內」以飲食、遊戲與運動打造專注的體質,最後用合宜的期待帶孩子自我認識,幫他們打造容易專注的心。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2009-09  親子天下雜誌11期  作者:李佩芬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中小學生的父母調查統計,寫功課最常發生的困擾,除了孩子不會寫與不想寫之外,不專心、寫不完、寫太慢、寫得太潦草、粗心大意……,排名前十大困擾。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克服法」,才能對症下藥。來來來,放輕鬆,改變得一項一項開始,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專家合作社」在此問診,為筋疲力竭的爸媽獻策。

 

小烏龜克服法 ──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寫到一半,就開始發呆神遊、玩筆、畫畫。

 

要求他訂正錯誤,拖了半天依然原地踏步。

 

速度奇慢無比,總是奮戰到臨睡前,才驚覺還有一堆空白。

 

先找出龜速原因

 

孩子作業寫得慢,首先要先釐清是習慣態度問題,還是能力有所不及。

 

在兒福聯盟擔任兒童行為治療師的陳茉莉提醒,孩子寫功課發呆時,千萬別急著破口大罵,不妨先問他「剛才在想什麼」?聽完他的「內心話」後,再把他拉回寫功課的「現實面」也不遲。想了解孩子寫功課的問題,就從「聽」出孩子的問題開始,找出寫得慢、發呆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如寫到一半發呆,有可能是因飢餓疲倦等生理因素、擔心明天的考試、或回想學校發生的事,透過聊天,你可更親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營造「我很關心你」的氛圍。在信任的家庭氣氛下,較易重塑孩子的行為習慣。

 

對動作慢的孩子,「時間表」與「計時器」是經常被使用的小工具。剛開始使用 時,可先測量孩子寫一行生字、算十題數學所花的時間,以此為依據,把課業分成幾小段,讓孩子與時鐘「比賽」,看能否在每段時間內,把預計的分段作業完成, 段與段之間記得安排休息時間,若順利完成則有獎勵,此招對愛好競爭的孩子通常頗有效。

 

若孩子寫作業「龜速」的原因,是出在能力不足,那就得有「回歸基本面」的長期抗戰準備。尤其是個性內向的孩子,往往總是要等大人詢問,才怯懦承認不太懂。碰到這種情況,有能力或意願教導孩子寫功課的家長,不 妨帶著孩子往前複習,找幾個相同主題但較簡單的題目測試,看看是哪個環節被卡住;時間有限的家長,也建議可用「請教、求助」的語氣與老師聯絡,一來可讓老 師知道孩子寫作業碰到的困難;二來也順便討教「如何教懂孩子」的方法,親師協力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絕對會比單打獨鬥好。

 

馴龜3

 

找出小烏龜寫得慢的原因,是出在態度還是能力。

 

請抗拒「我來幫忙寫」的想法,以時間換取練習機會,才能提升能力。

 

用時間表與計時器,做為幫小烏龜組織、加速的油門。

 

跳跳虎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在書桌前總是坐不到十分鐘,就想要聽音樂、吃東西、聊天。

 

作業這寫一點、那寫一點,但每樣都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

 

總是能發現比寫作業更有趣的事情,注意力就隨之游移。


從穩定、靜心著手

 

適用於小烏龜的時間表與計時器,基本上也適用於跳跳虎。但在指導過程中,可特別針對「穩定、靜心」著手。

 

跳跳虎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維持寫功課環境的單純特別重要。如書桌上除了正準備要寫的作業外,一律淨空,不要有削鉛筆機、迴紋針、鉛筆盒、 貼紙遊戲卡等容易把玩的物品;孩子寫功課的同時,不要讓他被電視聲音干擾;為孩子檢查功課時,請等到全部寫完後再檢查。降低環境雜訊,讓孩子習慣專注思考 在同一件事情上,有助於提升跳跳虎的定性。

 

正向教養專家、耶魯教養中心與兒童行為門診部主任艾倫凱茲丁(Alan E. Kazdin)也建議,若孩子一直都坐不住,那麼他的起始點是零,這時從十分鐘開始再慢慢加長到三十分鐘是合理的;如果一開始他仍無法穩定下來,就陪在他 旁邊,直到最後五分鐘才離開,下次再改到十分鐘前,然後逐次提前離開的時間。「從他做得到之處開始,而不是大人認為他可以做到的地方,」他提醒家長應看到 孩子的起始能力。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心方式,家長應「找尋、順應孩子的專心風格」,試著讓他主導、維護自己的專注,才能提升學習效率和成果。

 

如在她長年指導過動兒有效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非常好動的孩子,週末、假日更應有固定的休閒與運動時間,大量消耗體力,並建立應有的肢體協調性後,反而更容易專注,這是一般師長經常忽略的。

 

動得夠,才靜得下,對跳跳虎來說尤其如此。從感覺統合觀點來看,林口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長黃恢濤則提醒,可提供大量「本體覺」刺激的運動如跆拳、體操、游泳 等,較有助於孩子運動後平靜下來;若是過量的跑、跳、快速移位的球類運動,可能導致不適量的「前庭刺激」,對注意力原本就差的孩子,較不適合。

 

培養適性、適量且固定的運動習慣,或是在寫功課前,進行可幫助孩子靜下心的小遊戲(如靜坐、用身體模仿繪本的內容動作等),都可幫助精力充沛的虎兒們專注,好好完成回家作業。

 

伏虎3

 

順應並找出孩子的專心風格。

 

養成適性、適量的固定運動習慣。

 

去除環境中容易導致分心的因素,如電視、雜亂的桌面等。

 

小天兵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聯絡簿總是抄得不知所云,經常打電話問同學功課內容或考試範圍。

 

寫功課要用的課本、習作或講義常忘在學校,或是寫了作業卻忘了交給老師。

 

家人總是扮演「天兵救火隊」,三不五時得送作業到學校。

 

建立自我提醒機制

 

東西總是丟三落四,回家作業一問三不知,總是打迷糊仗的小天兵,可從建立多管齊下的「自我提醒」機制著手。

 

如針對容易忘記帶東西的孩子,孟瑛如建議書桌前可貼「睡覺前請按聯絡簿整理好 書包」,鞋櫃前可貼「請再確認應帶物品」。或是延伸類似作法,製作「到教室後立刻把作業拿給老師」、「放學前請按聯絡簿,確認要帶回家的作業本」等提醒或 圖示牌,貼在書包內側或鉛筆盒上。透過無所不在的視覺提醒,讓小天兵養成「隨時檢查」的好習慣。

 

當孩子逐漸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家長就應該要卸下「天兵救火隊」魔咒,學著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如孩子忘了帶便當盒或作業本,千萬別一通電話就專程快遞到校,這樣不但養成依賴心理,也讓小天兵覺得「有後路」,而缺乏仔細檢查的動機。

 

至於聯絡簿總是抄得不知所云,不妨先問問孩子抄了些什麼,是否看得懂自己聯絡簿上所寫的事項;觀察他在抄寫時,是否得來回看非常多次,才能把一個字抄寫完 全;抄寫時是否經常會字形顛倒、少一筆、漏一劃;或觀察孩子是否聽題目作答可以頭頭是道,但同樣的題目用紙筆進行測驗時,卻又有很多空白或錯誤連連。「有 時孩子是有學習障礙而沒被發現,卻被誤以為是善忘或不專心,」陳茉莉提醒,若孩子有這些跡象,建議應尋求學校或醫療機構進一步確認。

 

練兵3

 

在書桌前、出門顯眼處、書包或鉛筆盒上,張貼自我提醒標誌。

 

不要當作業特派員,一通電話立刻化身快遞專程送達學校。

 

留意孩子是否因學習障礙,導致抄寫困難、善忘或難以專心。

 

迅猛龍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作業寫得非常潦草,看不懂到底寫什麼。

 

寫功課速度很快,但快歸快,卻很潦亂。

 

雖然沒寫錯,但字就是不漂亮,要他重寫覺得殘忍,不重寫又很礙眼。

 

具體解釋美的含義

 

孩子總是寫出「每個字筆劃都對,但看起來就是怪」的「恐龍字」嗎?如把「閱」這個字的「兌」寫出「門」外,或是「讀」左半邊的「言」寫得特別小、筆劃複雜的「賣」卻又寫得很巨大。這情況,在低年級孩童的作業本上尤其常見。

 

在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專長兒童發展的周育如說,當我們叮嚀孩子「慢慢寫」、「寫漂亮」的同時,除了要尊重孩子的肌肉發展是否成熟外,也須以更具體的方式,讓孩子明瞭所謂「慢與漂亮」的含義。

 

如在教兒子寫國字時,一開始她會握住孩子拿筆的手,讓他感受到自己所說的「慢」到底是多慢;即使是很簡單的「人」這個字,她則會讓孩子細細觀察,這一撇一捺 的兩筆,是以怎麼樣的角度與姿態呈現,「人」字才會方格中位置顯得剛剛好,而不會顯得狹長或扁平。「我們可以用更精準、具體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底什麼才 叫做『把字寫漂亮』」。

 

另外,她也從中文字的「結構」與「部件」開始,慢慢引導孩子寫出整齊漂亮的方塊字。

 

所謂「結構」,是指一個字在方格內的組成與分布狀態;而「部件」,則可看成是中文字的「組成元素」。如「蝴」可以拆成「虫」加「古」加「月」,而且比例應該 各佔三分之一;而「建」則被她比喻成「拖板車」,讓兒子了解部首「廴」必須把「聿」完整包住才行。她指出,用部件方式教導孩子認字或寫字,遠比單純用「筆 劃、筆順」更有助於大量識字與記憶;而透過分析部件所佔比例大小,慢慢讓孩子體會如何寫出勻稱的方塊字。

 

降龍3

 

尊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寫漂亮」的標準,在低年級時勿過於嚴苛。

 

以結構與部件,說明中國文字的方塊特性,並明確指出各部件所佔比例。

 

若覺得孩子寫太快,要具體示範何種速度才是慢。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寵物培養孩子責任心?專家:不見得喔!  ◎ 作者:陳詩婷  【撰文/陳詩婷.攝影/朱元芩】

 

養寵物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不見得喔!
正確作法應是:「孩子必須具備責任心,才適合養寵物!」

 

 

小健到了同學家,看到同學養一隻可愛小兔子,回家便要求媽媽也買一隻兔子給他,因為受不了孩子的盧功,或許也可以藉著養寵物趁機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媽媽便決 定買一隻兔子給小健。但媽媽跟小健約法三章,如果買了兔子給小健,小健必須要好好養它、每天餵它、幫它清籠子。結果,不到一星期,小健就喜新厭舊,養兔子 的責任便落到媽媽的手中。相信很多家庭也曾遇過類似情況,讓人不禁疑問:「養寵物真的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嗎?」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明,父母想要讓孩子養寵物,多半出於四大理由:1)培養孩子責任感;(2)讓孩子有伴;(3)讓孩子開心;(4)父母自己喜歡。不管理由為何,大部分父母傾向認為讓孩子養寵物會有正向的附加價值,但真的如想像般美好嗎?我們請許皓宜一一為大家解答!

 

 

 

Q1》養寵物可以培養孩子責任感?
      
想要藉著讓孩子養寵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許皓宜說:「孩子必須具備責任心,再養寵物!」孩子很容易看到別人有寵物、在寵物店門口看到可愛的小動物,尤其當他們看到他人與寵物間的互動,就好像玩具一樣吸引著他,便心生念頭也想要養寵物,但卻不知養寵物隨之而來的責任與工作。

 

許皓宜說明,養寵物牽扯的是一個生命,以一個生命來訓練孩子的責任心,未免太過輕率,況且孩子比較沒定性,不再熱衷後,寵物又該歸誰養?又或者發現隨之而來的責任與工作,比如:每天要餵食、要幫它清籠子,孩子發現養寵物的麻煩後,就不養了,那又該如何?所以,許皓宜建議,想讓孩子養寵物的父母,應該確定孩子具備責任心後,再養寵物。

 

Q2》該為了讓孩子有個伴而養寵物嗎?
       
在少子化的時代裡,家長們幾乎都生的少,所以很常見的是家長忙碌,為了讓孩子有個伴而讓孩子養寵物,以彌補孩子沒有手足之情,或者是家長過於忙碌沒時間陪伴 孩子的藉口。針對此做法,許皓宜認為,孩子沒有手足之情是不能改變的事情,但孩子可以藉著父母的陪伴,得到替代性的情感。許皓宜提醒,為了讓孩子有個伴, 而讓孩子養寵物的父母,應要反省自己是否過於忙碌,而無暇照顧孩子,「因為寵物是絕對無法成為父母的代替品的。」

 

Q3》養寵物為了讓孩子開心?
       
為了讓孩子開心,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生日時,突然就抓隻狗或貓,當成孩子的生日禮物,針對這種作法,許皓宜要這些家長反思:「如果孩子喜新厭舊,只是一時的喜 歡怎麼辦?如果孩子不想照顧怎麼辦?」結果因為孩子不喜歡或不願意照顧,父母便將寵物送人或放生,家長的作法看在孩子眼裡,便會養成對生命不尊重的壞習慣,反而適得其反!

 

Q4》讓孩子養寵物是因為父母自己喜歡?
       
許皓宜說,針對這樣的父母,寵物就是你的寵物,而不是孩子的寵物了。

 

        事實上,讓孩子養寵物是件好事,但因為父母的一己之好,而順著孩子的意,讓孩子養就不見得了!許皓宜說,孩子養寵物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父母應循序漸進的 探試孩子對寵物的看法,讓孩子了解照顧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會因為照顧者的細心程度,而影響它的健康與否,比如:沒有餵食小動物,他們可能會死掉;沒有 做好清潔工作,他們可能會生病,讓孩子明確了解照顧生命的責任及意義,這時,孩子才適合養寵物!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讓今天的不愉快陪你入睡!8招讓你「更快樂」  2013-01  康健雜誌170期  作者:林芝安

新的一年開始,不論大環境如何,設法讓自己快樂些,讓心理更健康,可避免大腦功能不穩定引發精神疾病。

 

維持心理健康很簡單,只要天天做到以下8個招數,身體自然會分泌可讓情緒變好的血清素、可提高專注力和活力的多巴胺、可提高當下應變能力的正腎上腺素、可讓自己冷靜下來的腦內啡;此外,還可抑制具破壞性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如果體內長期堆疊可體松,會干擾記憶力、免疫力,引起心臟血管疾病或腸胃問題,一旦累積到臨界點,很可能因此崩潰,引發嚴重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

 

1.每天有「三能」:能笑、能動、能睡

 

能笑

 

每天開懷大笑20分鐘,不僅能按摩內臟、刺激體內分泌腦嗎啡,讓心情放鬆,笑的過程會動到橫隔膜進而拍打到腸胃道,讓排便更順暢,身體更輕盈舒暢。

 

嘉義榮民醫院精神部醫師黃敏偉印象深刻的是,國外有所謂「三米微笑理論」,前方三公尺處看到鄰居、同事時就主動微笑,自己與對方整天都很開心,因為效果良好,美國知名連鎖沃瑪(Wal-mart)超市也開始推行,讓顧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務,「心理健康應該變成全民運動,在生活中推行。」

 

能動

 

常常聽到人們說「要活就要動」,這不僅能保持好身材,還可保養腦部,「避免用盡廢退,」這是前腦中風醫學會理事長許重義保養心腦的祕訣,能走就不要坐、能爬樓梯就不要搭電梯,讓自己經常保持在「動」的狀態。

 

能睡

 

在潮州小鎮當眼科醫師的莊聰吉認為只要天天常動,自然就能睡。他早起固定到公園打2個小時網球,有樓梯絕不搭電梯,睡前再陪妻子快走操場10圈,讓自己汗流浹背後沖個熱水澡,躺在床上,很快就進入夢鄉,「走出戶外,大自然的陽光是遠離憂鬱不可或缺的一環,」他投報自述。

 

2.說出心事

 

只要發現自己不太對勁,怪怪的,最好能找好朋友或家人傾訴,即使亂聊一通也沒關係,總比悶在心裡好。當發現找親友這招也失效時,不妨試著找心理諮商專家談話,有助於整理自己內心雜亂無序的念頭。

 

3.唱歌

 

很多人應該有這個經驗,情緒低落時會躲在浴室傷心掉淚。試試看,讓浴室變成快樂的泉源,淋浴時趁著流水嘩嘩隨興唱歌,不要管歌聲是否優美,大聲唱出來,你會發現,梗在喉頭的情緒糾結,很奇妙地化開了。

 

4.每天做腹式呼吸

 

經常深呼吸可幫助心安定下來,也是精神科醫師引導個案放鬆身心的重要技巧。楊聰財建議每天做80次腹式呼吸,可分四段,每段20次,採鼻子吸氣、嘴巴吐氣的 方式;吐氣時,想像正把內在的不快樂一點一點地吐出去,吐到盡頭;吸氣時,彷彿把外在陽光空氣美好的正面能量深深吸進來,身體充滿朝氣。

 

5.寫快樂日記

 

別讓當天的不愉快陪你入睡。睡前回想今天讓自己開心的事,至少13件,寫下來,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心愈來愈有力量。

 

精神科醫師楊明仁滿懷理想開設精神復健中心,卻因年年虧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拔河,不免為錢苦惱煩心,他每天晚上寫日記,寫下今天哪些事做得還不錯,哪些事還能更好,持續至今五年多,他認為這是讓身心更添力量的好法子。

 

沒時間寫日記的人,睡前可以多禱告,感謝上蒼讓自己有機會與能力做成今天的事,想想明天的挑戰,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就交給上天去煩惱,告訴自己不擔心,有盡力就好。

 

6.遇到不如意時,轉個念頭吧

 

每天難免有看不順眼、不順己心的事情發生,讓想法轉個彎,就可累積一點小平靜、小快樂,例如有些人臨老而悲傷,畫家奚淞卻自在看待:「我65歲拿到敬老卡後搭公車、捷運有優待,更可輕鬆看遍這個城市,多好呀。」

 

即使生病也可換個想法過日子。作家蔣勳緊急動心導管手術後(編按:蔣勳:因病得福,體悟肉身最重要的功課),必須展開漫長復健,這位美學大師跟所有病人一樣身貼測量心跳的貼片走跑步機、踩單車,身體不聽使喚、狼狽不堪,聽到其他病友抱怨復健辛苦,他卻體悟生死,病後才知身體需要什麼,「這是最大的福氣,」他有所感。

 

7.做利他的事

 

「自利,快樂不會長久;利他才能得到真正恆久的快樂,」經常開懷大笑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認為,慈悲心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他鼓勵眾生像母親奮不顧身照顧子女的心情去幫助別人,快樂自然湧現。

 

106歲的新加坡國寶許哲也是一例,她長年熱心公益,省錢過日,47歲學習護理,68歲創辦養老院,90歲仍持續行善,活動力十足,常說自己每天都在喜悅中。

 

8.不只做身體檢查,還要做心腦檢查

 

台大精神科教授胡海國建議人人定期做精神健康自我測驗,發現狀況不佳時就要及早求助。為了推廣身心健康,他發願在全台灣各社區村里發展三萬個據點,鼓勵人人每天善用壓力、心腦操練,「至少要做到三個態度:當下氣靜而不亂、當日充實而不忙、當生關懷而不惑」讓自己在生活中培養對壓力和困境的耐受性,淬煉出更具彈性與調適能力的自我,這位被後輩稱為「快樂的行腳僧」微笑說著。

 

自我測驗:3分鐘知道你的腦功能健不健康

 

精神功能是腦的生理表現,多保養頭腦,避免產生壓力反應,可預防精神及心理調適功能出問題,胡海國教授建議定期自我評量,發現狀況不佳時,要及早求助。

 

一個月來,覺得自己每天日常生活的起居有規律。

 

最近這一個月,每天晚上能定時上床睡覺。

 

這個月來,每天早上醒來覺得精神飽滿,感覺到活力充沛。

 

最近一個月來,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安排一段放鬆時間。

 

這一個月來,覺得自己每天皆能認真做事。

 

最近一個月來,覺得自己每天會關心到別人。

 

最近一個月來,每天均感受到自己過得有價值,有意義。

 

這一個月來,每天臨睡前都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

 

最近一個月來,有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例如親友或同事聚餐、聚會、聽演講、郊遊、爬山、逛百貨公司、教會、廟會活動等。

 

這一個月來,有機會和親友同事聊天,分享生活點滴、談新聞、聊工作、家事等。

 

/計分方式

 

一直有:5

 

經常有:4

 

偶爾有:3

 

很少有:2

 

都沒有:1

 

● 80分以上:恭喜你,腦功能良好

 

● 6080分:尚可,繼續維持並多一些努力

 

● 60分以下:有待加強,重新審視並安排工作和生活吧

 

(資料來源:精神健康基金會)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出專注力  2008-10  親子天下雜誌2期  作者:林玉珮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地思考、好好地愛、以及好好地睡,那就得好好地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地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 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 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花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每天吃下充足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 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富含多巴胺的食物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 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 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 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 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守則1 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地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至少一項營養素瀕臨匱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校長陳清義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訓導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週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 腦午餐」、現任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嫆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藉此引起學 生對食物及營養的興趣,「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2 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得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震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 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 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洪嫆 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醣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 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守則3 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 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 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4 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例如「三高」食物。許多研究已證明高 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 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院長曾 綺華迫切地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 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 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5 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 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 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 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6 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

 

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玩才聰明 專家:重視多樣性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月29日 上午12:30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

 

每個父母都擔心遇到這種夢魘:精心幫孩子挑選昂貴生日禮物,拆封不到1小時就被棄置一旁,小孩只顧著把玩包裝盒,卻把玩具丟在一邊。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專家的意見,兒童想像力豐富,能利用任何東西當玩具,從盒子、廢紙到遙控車和平板電腦,無所不玩。

 

為何英國的玩具產業年產值還能達到近30億英鎊,成為全球第4大玩具生產國,僅次美國、中國大陸和日本?答案可能在於,掏錢出來買玩具的父母親認為,如果這項玩具能寓教於樂,就值回票價。兒童用的平板學習軟體因此成為2012年的銷售大熱門。

 

讓孩子與其他兒童玩耍

 

一般來說,玩具是兒童遊戲時的道具。現在的兒童可能玩的是酷炫的電子設施而非搖搖馬,其實兩者提供的是同樣的效果。英國教育協會 (Institute of Education)早期兒童教育資深講師羅伯特-福爾摩斯表示(Guy Roberts-Holmes)表示:「不論玩輪胎、紙盒和iPad,因為運用了想像力,才會這麼好玩,兒童非常有適應性。」兒童發展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時間與其他兒童玩耍。

他指出,斯堪地半島普遍的制度是讓兒童自由玩耍,直到8歲;然而到了12歲時,當地兒童使用英語(第二語言)的能力仍舊與英國兒童不相上下。然而,如果這樣就妄下斷言說兒童可以自行發展各種能力,也太危險。玩具某方面還是能協助兒童發展一些基本技巧。

 

有些學不會握鉛筆的兒童會被鼓勵玩樂高,練習發展精細動作。丟、接球則是能夠訓練拿筆時的協調能力。

 

鼓勵從錯誤中學習

 

日前倫敦奧林匹亞公園舉辦的英國玩具展(UK Toy Fair)中,許多展示者以產品教育性來招攬生意,雖然有些玩具的教育性沒有那麼明顯。Winning Moves的行銷總監克利斯表示,玩具主要設計的目的當然是要好玩,但是從教育性的玩具中也能得到樂趣。最好的例子就是Top Trumps遊戲,他說這套紙牌遊戲能幫助兒童認字、算數和對比,也能增進自信心。

 

「舉例來說,兒童想向父母證明,他對恐龍的知識比父母來得多。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可以用知識打敗父母,這是很重要的事。」英國玩具協會 (National Toy Council)的心理學專家古德斯坦(Jeffrey Goldstein)教授表示,幫助兒童發展的是玩具的多樣性,他寧可買33英鎊的玩具,而不要僅買一個9英鎊的玩具。

 

他所選擇的玩具包括魔術道具、幫助提升數學技能的玩具、音樂性玩具和能和父母一起分享的桌上遊戲。而不附說明書的電動也是選項之一,孩子們可以透過嘗試及錯誤中學習。

 

部分玩具商花了許多心思在研發上,一方面要確保其產品能夠幫助兒童能力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要保住利潤。頂尖玩具商Worlds Apart在康威爾的總部有一間裝有單向鏡的實驗室,讓研究人員觀察兒童在玩他們研發中玩具時的反應。

 

教育性玩具銷售夯

 

成立於30年前Worlds Apart原本是風箏製造商,目前還引進了心理治療師一同研發一項能夠幫助預防兒童肥胖的彈跳平衡板。擁有令人稱羨職稱「玩樂總監」的史都華表示:「父母們想要子女多活動,但卻又擔心讓孩子一個人在外頭玩。」

 

他們試著要找出一個方法,讓孩子能夠在家裡發展動作技巧,但又不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該公司賣得最好的產品之一是「恐怖歷史人物」 (Horrible Histories figures)這套具有明顯教育意義的玩具。「歷史是學科之一,所以父母和老師都很愛,男孩們恨之入骨。所以,恐怖歷史人物把歷史變得恐怖又有趣。」設 計總監格雷(Neil Gray)表示,這套遊戲包括一項名為「成吉思汗挑戰」的關卡,要收集敵人的頭顱;在作戰時,玩家還可以互丟塑膠豬頭。

 

儘管廠商不斷開發研究新玩具,父母仍舊會以價格為考量,可能會選擇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提供幫助的玩具。復古玩具商House of Marbles銷售總監坎貝爾(Sarah Campbell)表示,幫孫輩買玩具的祖父母特別偏好木製玩具。就算男孩女孩們對著iPad尖叫,祖父母可能還是會買陀螺給他們。

 

她補充,這種「安全資產」也是零售商在經濟衰退時會選擇的安全牌;他們覺得販賣已銷售良好的商品比較安全。玩具展上,美國的父母比英國的父母更傾向於選擇教育性商品。然而玩具供應商Learning Resources的費瑞表示,英國父母仍樂意選購高品質的教育性玩具。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季剛 做自己,沒有理由不自信  2013-01親子天下雜誌42期  作者:李岳霞 整理

 

(資料來源《今周刊》主辦青年競爭力論壇與《文茜的與我們的人生故事》之吳季剛專訪)

 

打從一開始我就知道自己會走上設計師這條路。從小到大,我就喜歡漂亮的東西,不管是藝術品、衣服、建築,水餃也喜歡包得漂亮的,不好看的我不吃。

 

我五歲開始學素描、雕塑。最早的畫作是一張美人魚,九歲就深受女性柔美的線條吸引。

 

從小,爸媽就非常支持且培養我做喜歡的事。剛到加拿大念書時我英文不好,也不是好學生,媽媽便給了我時尚雜誌,要我讀,藉此學英文。

 

我想自己能成為設計師的原因是沒有受限,能去探索成為設計師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旅行的經驗、所受的教育以及曾獲得的鼓勵,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自己的作品自己第一個批評

 

十五歲是我設計職涯開展的起點。因為很想要實際的設計經驗,我接到的第一份設計工作,是幫(知名玩具設計商)Integrity Toys 設計娃娃。我一向是注意細節的完美主義者,想做出一流的作品。在娃娃衣服的設計上下功夫讓我注意到很多重要的小細節。我發現,問題永遠都是出在細節。細節 可以讓東西從好變到完美,小小細節累積起來就可以做出很棒的成果,完美就是這樣堆砌出來。

 

十八歲時我成為 Integrity Toys 的創意總監,學會如何與人工作、如何創業,同時也在申請大學。我只想申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但我爸媽沒聽過這家學校,跟我再三確認,媽媽還問我要不要去念哥倫比亞大學(笑)。我說我的成績根本不達門檻,人家才不會收我。

 

當時覺得自己唯一的選擇是留在紐約當設計師。雖不知從何做起,但我一直努力嘗試,從來沒有讓自己有機會放棄。

 

最近有個知名作家強調,你只要累積超過一萬小時的經驗,就可以把任何事做好。我今天能站在這裡,就是因為花了數不盡的小時在工作上。像任何產業一樣,時裝業非常難進入,大家總是告訴你,你不會成功,但你必須相信自己。我從小就知道努力必定會有收穫,這是我所遵循的模式。我一直是解決問題的人,對設計也是如 此。如何把繪圖做成3D成為真的洋裝,你必須打版;該如何打摺,波浪才能看起來像繪稿那樣……這是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

 

而媽媽總是提醒我, 只要能相信自己的作品,好的際遇就會隨之而來。爸媽常跟我們說:認識自己是誰,持續成為那樣的人。能在時尚界快速崛起的原因,在於我一開始就有有趣的想 法,並成功表達出來,且持續表現。我推出的每個系列,都環繞著同一個想法。有時候設計師的想法太多,推出的每個系列反而像是不同設計師的作品。我相信,認知設計師的角色,其他的部分就會自然到位;知道自己是誰,就會做到最好。

 

除此之外,我也是第一個批評自己作品的人。在推出每個系列後,我都會自我反省:其實這裡可以怎麼做,那裡應該如何改,可以做得更好才對。這樣的做法激勵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和更好的人。對我來說,停止學習就是停止成長,這種人的作品不會進步。我不想成為那樣的設計師。

 

 

不過,我也不是一直都這麼有自信。很多時候我也會懷疑自己,這很重要,我想大家也是如此。但當我找到自我,我是真的找到了。

 

小時候,我跟一般小孩很不一樣,我玩洋娃娃,運動完全不行,數學超級爛,很不像一般男孩子。現在我數學好多了,因為必須看年度會計預算(笑)。從前別人笑我 玩娃娃,我哥會站出來替我說話,他會說:「讓他當他自己吧,那樣有什麼不對?一點都沒有錯!」我很感激的是,在我知道自己是誰以前,家人就知道我是誰,這點我以我的家人為榮。

 

以前在學校,我一般科目不突出,反而很會繪圖、畫畫,很有創造力。我過去做的,可能不被社會一般觀念所接受,所以那時 我沒有信心。但當我了解到,可以把注意力從不擅長的,轉移到自己擅長的地方。做到這一點後,我持續發展自己的專長、做喜歡的事,就幾乎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自 己有自信。

 

我想做「未來的那件衣服」

 

以前我最喜歡去博物館看大師做的衣服。那些衣服可能 不實穿,但一百年後看起來還是很好看、很精采。因此我想做出「未來的那件衣服」,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衣服,但很少人能把感情帶出來 做成成品。我希望自己創作的不只是衣服,而是我想像中的藝術品,這也是為什麼我推出自己的品牌。

 

我很多朋友是現代女性,這些人都是我的靈感來源。她們都很激勵人心,不光是因為在自己的風格上既獨特又成功,也因為她們無所不能。我覺得這些都啟發了我,做出今天的設計。我裝扮每個人的終極目標是:強調並展現她最好的一面——表現最美麗的部分,凸顯女性特質。

 

平時我一直在工作,每小時都在動腦、思考,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創意,而創意無時不在,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很幸運的是,我很愛我的工作。這很棒,因為我的人生 很美好,沒得抱怨。別人都說我真幸運,而我要說的是,我工作很認真,對於每一個機會,都付出雙倍的努力;因為運氣有限,即使是百中取一的機會,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

 

時裝秀上,在模特兒上台前的最後一刻,我都還在做調整:這裡有一根頭髮,把褲子拉得更直,或是這裡還要加一朵花,這些都是在最後一秒做的事,不到最後不輕言結束。我要確認我端出來的,就是自己能力所及最好的。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奇的4句話,哄老爸老媽開心! 2008-03  康健雜誌112作者:王梅

下午兩點半,曉明基金會「老朋友專線」志工蕭潤武接到一通電話,老太太怒氣沖天地說:「我的孩子不孝,我不如死了算了!」

 

「阿嬤,碰到什麼不如意嗎?為什麼那麼生氣?」

 

老太太開始幽怨地敘述:「我有四個小孩,都栽培他們到大學畢業,我先生中風十幾年,都是我一人在照顧,他們每次回來都只是看一下,根本幫不上忙。」

 

「妳有跟他們講嗎?」

 

「他們應該知道啊!這種事還要我自己講?」阿嬤愈說愈生氣,「養他們有什麼用?我真想吃安眠藥自殺!」

 

蕭潤武趕緊安慰她:「阿嬤,妳真的需要他們幫忙,就直接開口講,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可能有心,只是不了解妳的需要。妳要不要試試看?」

 

阿嬤拐彎抹角扯了半天,終於答應試試。

 

隔了半個月,蕭潤武再用電話追蹤,明顯感覺老太太的語氣、情緒比較和緩,原來是已經得到子女正面回應。蕭潤武稍覺安心,仍不忘叮囑她:「嗯,很好,阿嬤繼續加油!」

 

老年自殺率益增

 

55歲的蕭潤武從國稅局退休後,先後加入「生命線」、「張老師」與「老朋友專線」擔任志工,另一半顏愛娥也在退休後加入志工行列,夫妻倆每天必須在電話線上和各式各樣的老人家打交道。

 

「老朋友專線」就等同於阿公、阿嬤的「張老師」,提供各種諮商服務,平均每天都會接到1020名老人家打電話來吐苦水,志工們總是儘量給予安慰輔導,幫忙緩解情緒。

 

農曆年剛過完,老朋友專線的志工更是應接不暇。有老人家來哭訴:「連續九天假,我一個星期前就開 始準備年菜,塞到冰箱都裝不下,指望兒孫回來多待兩天,誰知道連屁股都沒坐熱,人就跑了!打電話請他們回來幫忙吃,不但不領情,還反過頭來責怪我:『不是 早就跟你講,不要準備那麼多嘛!』」

 

志工只得好言安撫這些老人家:「你不要難過,他們可能真的不是故意的。食物放久了會腐爛,年菜過期就丟了吧,免得吃下去傷身,看了又傷心。」

 

還有不少老人家抱怨,臨時有事或身體不舒服,打電話給老大,回說「正在開會」;打給老二,回說「要趕業績報告」;再打給老三;一路輪下去,就是沒有一個「有空」,「覺得自己被遺棄,我好像根本就是多餘的。」

 

曉明基金會做過分析,來電尋求協助的老年人面臨前三大問題,依序排名是:孤單寂寞(23.8%)、與子女相處(19.7%)、人際疏離(15.9%)。「失 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師許渝嬿透露,老人家是非常不快樂的一群,在歐美及某些東南亞國家,老年人甚至已取代青少年,成為自殺率最高的族群。

 

老年被迫面臨許多失落,工作、收入、地位、健康、朋友、老伴等,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與心理支持,老人的「情緒」與「心理調適」是子女最需要重視並付出心力的一環,子女的關心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更勝於給予物質享受。

 

孝道不能光說不練

 

「孝道不能光說不練,」社工師許渝嬿指出,子女心存孝道,對父母基本噓寒問暖的動作絕對不能少,除了有心,更要付諸行動。

 

尤其是,多數老人都有慢性病,有時身體上的病痛,雖然只是小病,但希望能博得子女的注意和關心。萬一老人家有憂鬱症的傾向,平日就要多留心一些警訊,不要等到問題變得很嚴重棘手才處理。

 

「沒有共同話題」是很多中年子女與老人溝通最大的恐慌之一。

 

社工師去追蹤個案,發現有些子女並非對父母不理不睬,而是父母嫌子女做得不夠,因而怨聲不斷,「經常是期待上的落差,」曉明基金會社工師蕭麗華觀察。

 

很多中年子女面對高度的職場競爭壓力,已感分身乏術,對於照顧年邁父母則是力不從心,經常是蠟燭兩頭燒,心力交瘁,「父母還沒倒,自己就已經倒下」。

 

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師許渝嬿建議,子女若是無法辭職回家照顧,而父母也不願入住安養中心,不妨從幾條途徑著手:

 

一、替父母安排老年生活,目前諸多社服團體提供休閒活動,可鼓勵父母參加老人大學、長青學院等,建立社交圈,維持正常的人際互動。

 

二、不愛出門的老人家,政府也提供了協談機構,譬如北、中、南區都設有「老朋友專線」,平日都有志工值班,可以和老人話家常並提供諮商。

 

三、尋求社會資源協助,各縣市政府都設有日間照顧中心,提供喘息服務、居家照顧、老人送餐、協助就醫等服務項目。

 

台中縣議員劉淑蘭家中有個78歲的婆婆,喪偶20年,因為孤單沒伴,總是自憐自艾,抱怨這裡痛、那裡痠。劉淑蘭刻意在行程表裡擠出一個晚上,陪伴婆婆。

 

她三番兩次邀請婆婆外出走走,都被拒絕,但她不氣餒,「外面的人際關係我都努力經營了,家人關係更要用心。」有天晚上,婆婆主動提出「要出去散步」,婆媳二人走了半小時,媳婦順便替婆婆按摩捶背,講些小八卦,哄她幾句,看得出來婆婆很開心。

 

劉淑蘭77歲的媽媽(劉陳粉)和兒子媳婦同住,夫妻倆經常忙到10點以後才回家,劉陳粉心情鬱悶,經常抱怨媳婦,女兒就提醒她:「我們也是人家的媳婦,如果婆婆這樣責怪我,妳會怎麼想?」媽媽認為有道理,逐漸不再把焦點放在兒子媳婦身上。

 

有一天,劉陳粉因為感冒引起併發症昏迷不醒,女兒很擔心,決定病好後帶她「走出來」。劉淑蘭的妹妹劉束擔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全職志工。當時,弘道基金 會打算在台中龍井鄉龍西村成立一個老人服務站,姊妹們半推半就,輪番猛灌米湯,力邀母親出面擔綱:「妳人面比較熟嘛,沒有妳幫忙絕對不行!」

 

劉束讓媽媽接受志工訓練,並帶著媽媽一起拜訪當地的鄉長、村長、廟祝、老人會長……,媽媽每天朝九晚五到老人據點擔任志工,服務一群和她年齡相仿的老人,非常有成就感,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阿嬤幫大學生做作業

 

「要把老人家的價值找出來,」任教輔大護理系的陳惠姿副教授直指核心。陳惠姿曾經指定學生做一項期末作業,要求這些學生去接觸在地的老人家,用口述歷史的方式講古論今,整理失傳的地方文獻。這些老人一半沒唸過書,但地方上的文藝典故、婚喪喜慶,全裝在他們的腦袋裡。

 

年輕學生實地接觸這些長者,深刻感受到他們豐富的生命經驗;這些阿公、阿嬤雖不識字,卻能幫大學生寫作業,「很有貢獻,實在很了不起,」陳惠姿告訴學生,「應該把50%的分數送給他們。」

 

劉束觀察,自從媽媽擔任老人志工,潛藏的能力被激發。媽媽並且拿到一張外丹功教師的證書,每天勤於教老人們練功。

 

如今,劉陳粉女士在龍西村老人服務站赫赫有名,母女之間每天繞著服務站的話題講不完,擔任站長的劉束經常自嘲,「我是地上負責擺門面的,媽媽才是地下發號施令的總司令。」

 

投資父母,就是投資自己

 

有一天,劉束應邀到弘光科技大學老福系演講《活躍老化》,她靈機一動,邀請媽媽同台演出,「走,我帶妳去當活道具,由妳現身說法。」

 

當母女倆站在講台上,劉束向媽媽拋出一個問題:「當妳年齡漸漸大了,身體也愈來愈不好,妳不愛出門,也不參加社團,這樣讓妳活到120歲,妳感覺如何?」

 

劉陳粉女士連忙搖頭揮手:「喔!我抹愛,艱苦!」坐在台下5060名老福系學生,被這幅有趣的畫面逗得笑彎了腰!

 

劉陳粉女士曾經親口告訴女兒:「妳們讓我的下半輩子過得很有意義,活得非常有價值!」當天晚上,劉束躺在床上反覆思索母親的這句話,感動得淚流滿面。

 

小時候,子女期待父母能多花時間陪著一同玩耍、唸書;長大以後,角色就要調換過來,由子女回饋給父母,多陪伴他們,多關心他們。

 

「每個人都會老,你如何對待上一代,將來下一代就如何回報你,今天投資在老人家身上,就是投資以後的自己,」「老朋友專線」蕭潤武語重心長地說。

 

應該對老人家常說的話

 

老人就像小孩,和他們溝通最好的方式:鼓勵、讚美、肯定、啟發。幾個和老人溝通的小撇步,讓您和長者相處時,和諧加分!

 

邀請:我們一起來運動、出遊、吃健康餐等,而不是只有你需要如何,表示全家一體,一致行動。

 

感激:到了年節或父親節、母親節,許多子女給父母紅包表示心意,大都很形式化,很少搭配言語的表達,有些索性叫孫子輩代轉,拿去給阿公(阿嬤)!

 

「你辛苦了!謝謝你為我們付出,有你這樣照顧,我們現在才有發展的機會。如果沒有你,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對老人家十分受用。

 

讚美:找出父母優點,並且強化它。「你身體好棒喔!你好有活力喔!還是妳煮的飯最好吃!能夠吃到媽媽的味道,真是幸福!」父母為你做的事,要用嘴巴說出來,他們也會認為值得,甘之如飴。不要把父母當成老傭人,從年輕做到老,就會不甘心、不平衡。

 

支持: 「慢慢來,好好走。還有時間,不急。你想吃什麼?我帶你去。你想去哪裡走走?我陪你。」讓老人家感受到子女值得信賴,隨時隨地都願意支持配合他。

 

不要擔心老人家是否因而得寸進尺,老人不會被寵壞,只有小孩才會被寵壞,老人當過成人,不會像小孩予取予求,知道節制,掌握分寸,更懂得維護尊嚴。

 

不該對老人家說的話

 

不要批評指責

 

例如:看,都是你!跟你說過,你怎麼都不聽!你老了,時代不同了!你那一套早就落伍了!

 

不要威脅恐嚇

 

不要說:你要是再不聽話,以後有問題就不要再來找我!

 

你吃得太油,我會擔心你的健康。

 

你一個人待在家裡很少出去活動,我會擔心你變得鬱悶。

 

不要直接拒絕

 

如果你不斷對父母強調:我好忙!壓力很大!

 

後面隱藏的是:你最好不要來煩我,乖乖的不要惹事。

 

如果是:我現在沒有辦法處理,但我很願意挪出時間,你可不可以提早告訴我,我好預作安排?

 

這會讓老人家了解,只是單次被拒絕,而非「孩子都不幫我」。

 

不要爭論反駁

 

不要說:你要是那麼聰明能幹,你來做做看!不如說:我知道你是關心我,先讓我自己處理看看。

 

不要人身攻擊

 

不要說:年紀這麼大了,還做這些幹嘛!

 

你怎麼這麼笨!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出團隊合作精神,原來這麼簡單!  ◎ 作者:陳詩婷  【撰文/陳詩婷】

 

為什麼現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強?與少子化的趨勢、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父母過份溺愛,導致孩子從小自我意識就很強。

 

這幾天,因為學校一年一度話劇表演再過2個月便要開始了,這次剛好輪流到彩云老師帶的班級舉辦,儘管話劇表演的準備期較為繁瑣,但讓她真正擔心的卻是學生的合作方式。「大多學生都只做好自己被分配的工作,而忽略了與他人的合作。」讓彩云老師大嘆,現在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真的大不如從前。

 

為什麼現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強?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與少子化的趨勢、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父母過份溺愛,導致孩子從小自我意識就很強。「家裡有甚麼好吃的、好玩的,完全都可以獨自享用。」阿鎧老師說,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場景:孩子不小心摔跤了、撞到地板了,家長們心疼的責怪地板太 硬;吃飯時家長不停的將餐桌最好的食物往孩子的碗裡塞;孩子跟同學吵架,家長第一反應就是怪老師、怪同學。也難怪了,孩子潛意識會覺得「地球是為我轉的」 的心態,也就不難體會。

 

 

阿鎧老師說:從小應教孩子分工與分享
       
事實上,要改變孩子自我中心,缺乏團隊意識的現象並不難。阿鎧老師說,只要家長們從小就建立孩子分工與分享的好處及目的,並透過好玩的遊戲,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就可以自然而然教出懂得團隊合作的孩子。那該怎麼與孩子玩分工與分享的遊戲呢?其實日常生活中都是教學的素材。

比如當孩子在玩玩具時,玩具一定會散落一地,當孩子玩夠了,家長可別急著替孩子收拾,應該告訴孩子:「現在你是玩具指揮官,任務是將散落一地的玩具收拾乾淨,你的隊員有爸爸、媽媽、弟弟還有你,請問指揮官該怎麼分工,才能讓任務更圓滿達成?」引導孩子思考,怎麼做才可以有效率的完成任務。

 

別以為這個遊戲結束了喔!當玩具收拾好後,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評估隊員們做的成果如何。「指揮官,你覺得大家的分工跟完成的效率如何?有沒有需要改善呢?」 藉著每次的檢討遊戲,孩子會明白分工的目的,如果完成效率不高,孩子便會去思考隊員的缺點與優點,進而了解應該依照每個人的優點,分配工作,才能有效率。

 

看到了嗎?藉著這樣的遊戲方式,好處可多著呢!除了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分配任務與分享的重要,阿鎧老師說,孩子也會懂得「唯才適用」,從小訓練孩子領導的特質。

 

事實上,這些團隊合作遊戲日常生活中就隨手可得,比如可與孩子商量,一起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一起洗菜、做菜,甚至家事的分工等等,哪怕孩子剛開始做不好,也是一種親情的分享與合作。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你為什麼不懂得分享?  ◎ 作者:陳詩婷

 

最近,林媽媽為孩子們添購他們夢寐以求的玩具,收到禮物那一剎那,兩兄弟雀躍的心就連林爸爸林媽媽也相當高興,但殊不知這個玩具是一場災難的開 始。原來是兩兄弟每次玩在一起,不超10分鐘就會發生爭執,常常為了玩具爭的你死我活。「現在的孩子真的不懂得分享,」林媽媽在一場聚會中,感嘆的道出 自己的擔憂。

 

面對孩子不懂得分享的問題,諮商心理師許皓宜笑談,孩子護著自己心愛的東西本來就很正常。她要大家試想:「好不容易存錢買到自己心愛的車子,你會借給別人開嗎?」「花了好長時間才完成的作品,你願意拱手讓人嗎?」想必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吧!

 

再者,根據心理學理論指出:「人總是得在自己先被滿足了以後,才有能力去滿足別人。」簡單來說,不管是玩具或餅乾,孩子懂得分享的前提是自己已經被滿足了, 才有能力、也比較心甘情願的去分享給他人。所以,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給其他人時,家長們其實不必過分擔心,正常情況下,只要孩子充分被滿足後,自然就會分 享給他人,真正應了解的是:「孩子在什麼情境不願分享?」找出孩子不願分享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教導孩子懂得分享。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不願分享的類型吧!

 

【情境一】孩子總是不跟特定人分享
       
許皓宜說,孩子不跟特定人分享,多半是與當事人有心結。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為什麼你遇到樂樂就特別小氣呢?是不是跟樂樂怎麼了?」一步一步讓孩子打開與當事者的心結。

 

【情境二】孩子總是不跟家裡的人分享
       
許皓宜指出,這類型的小孩,與親子教養、家庭氣氛有關係。不願意與家裡人分享類型的孩子,多半是家裡最得寵、且通常是最小的孩子。於是,很常見的畫面便是,孩子在學校是老師同學公認懂事乖巧的好孩子,一回到家裡便似寵而驕,不願意分享。

 

面對這類型的孩子,要這樣告訴孩子:「老師說你在學校表現很好,懂得分享東西給其他同學,怎麼回家後布丁都不留給姐姐呢?」了解孩子對父母教養與手足互動的想法與感受。

 

【情境三】孩子總是不跟所有人分享
       
許皓宜說,總是不願跟所有人分享的類型,多半伴隨自我中心太強,這與孩子本身的人格及個性有很大的關係。家長不應急著要求孩子懂得分享,取而代之的應是慢慢 打開孩子的心胸,比如告訴他:「不想借這個東西給他,那你自己挑一個可以的借給弟弟玩好嗎?」打開孩子跨越「個別擁有」到「共同擁有」的可能性。此外,透 過繪本故事或生活情境中的機會教育,引導孩子懂得分享合作的好處。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