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造專心家庭 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  2008-10  親子天下雜誌2期  作者:張瀞文

 

我真的搞不懂,明明沒有幾個字,為什麼他作業都寫到三更半夜?」媽媽生氣地說,孩子國小三年級之後,回家作業時間就是災難,「我盯著他做功課、幫他找方法,可是就是沒有用!」

 

這樣的場景每天在許多家庭上演,總是要耳提面命,孩子才甘願坐在書桌前。五分鐘後,卻發現他在做與功課不相干的事!一次次的威脅利誘後,你終於失去耐心……,好像愈是想要解決,孩子「做功課不專心」這件事愈是成為家庭的困擾。

 

《儂儂》雜誌總編輯張綾玲記得,以前她催促女兒做功課,總是換來「為什麼我要早一點做功課?」之類問題,有一次她告訴女兒,如果早點寫完功課,就有多一點時間 做自己的事。她協助女兒儘快完成功課,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幾次之後,雖然不專心的狀況還是在,但「做完功課的自由時間」成為讓人心動的酬賞,女兒會開始試著完成功課。 其實,很少有孩子「故意不專心」,他們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專心,或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專心。

 

曾任國中英文老師,現在是《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專刊》主編的周育如建議,在採取行動之前,父母應先和孩子談什麼是專心?為什麼要專心?專心的表現行為為何?把問題丟還給孩子,並藉由討論幫助孩子找出解決方式。

 

就算孩子還小,也該讓他知道你想了解他和幫助他,用「媽媽知道做功課讓你覺得很痛苦,不過你今天還是得完成,我想到一個方法可以試試。」的話語,緩和對立關係。取代「快去寫功課,沒寫完之前不准離開位置!」或「不寫就算了,後果自己負責!」的情緒性言語。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了解與善意,當你和他的目標一致──終結回家功課的戰爭,實用的策略才有可能發揮效果。

 

終結戰爭的4個策略 專注程度是先天氣質加上後天教養所致,縱使每個孩子不一樣,但只要不是患有注意力缺失,都能夠透過一些策略,協助他建立專注學習的習慣。

 

策略找到適合孩子的專心方式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專心風格」,有時候「學習不專心」是孩子的專心風格和讀書方法配合不良所致。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有些孩子需要規矩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動來動去比較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在早上容易專心;有些孩子傍晚學習效果奇佳。

 

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候群(ADD),目前擔任兒童美語教學教師的徐瑋均說,圖像能力佳的她喜歡將聽到或看到的事情畫下來,一圖像化就記在腦海裡了。另外,她曾為閱讀文章總是跳來跳去困擾不已,後來「一把尺就解決了」,她將尺放在正閱讀的那一行字下,讀完一行再往下挪。

 

就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所、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秦郁涵就打趣說,她發現自己蹲著讀書的時候最專注,而且屢試不爽。

 

學習是個性化的過程。如果孩子透過聽覺吸收訊息的效果比較好,父母就仔細講述或用關鍵字口訣協助他學習;做功課時,提醒他將題目唸出來。對視覺較敏銳的孩 子,父母儘量用多一點圖形、文字或手勢幫助他理解,寫筆記也是不錯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依賴實際體驗,父母就將概念具體化,例如學習重量時,準備三百克和一公斤的物品,讓孩子實際提提看,感受兩者的差異。

 

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專心狀態,創造他的美好經驗,父母可先從遊戲開始。彩虹愛 家協會社工主任鍾美慧建議,從孩子「做起來很快樂」的事開始,拼圖、組合玩具、書法、圍棋都好,藉著專心投注一件事的美好經驗為起點,讓孩子感受到專心的 好處。當孩子無法體會什麼是專心時,過往經驗有助於他理解自己在什麼狀態下最專心。

 

專心風格,因人而異,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放寬心,不要預設什麼樣的方式才正確,當孩子說「我聽搖滾樂時最專心」,別急著否定他,允許他做實驗,和他一起找尋專心風格。

 

策略2   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

 

太多作業會造成孩子不知從何開始的困擾,每天不妨花五到十分鐘,檢視要做的功課,列出優先順序,按順序完成。

 

對於不容易專心的孩子,從簡單、有趣先著手,讓他對接下來的工作產生信心,但要避免把最多、最難的部分留到最後。徐瑋均讓自己進入狀況的方式是,先做比較喜 歡科目,十分鐘後比較專心了,再處理難的。目前在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修讀博士的周育如,從小教女兒列待辦清單,並把清單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每做完 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清單的另一個作用是,當孩子為了過多訊息感到千頭萬緒時,清單可以協助他回到該做的事情上。

 

策略將困難工作分段完成

 

把看似複雜、冗長的工作切割成很多個容易掌控的過程,可避免讓孩子感覺做功課是沒完沒了的事。 從事青少年及兒童諮商工作多年的楊俐容回憶,她的二女兒是個注意力「不容易持續,卻容易被新事務分散」的孩子,她觀察女兒每次寫國語作業,前兩行都非常工 整漂亮,第三行開始龍飛鳳舞,便使用「分散練習」的策略,每寫完兩行就鼓勵她,「妳寫得真棒!」讓她休息一下再繼續,或是轉換其他作業。

 

楊俐容提醒,每段工作間的休息可以喝水、聊天,但不要做堆積木、畫圖這類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活動,以免孩子無法再回到功課上。

 

「分段真的很重要,一次給少一點,讓他能夠做完,他才會想挑戰更難的工作,如果你給太多,孩子覺得不可能,就乾脆擺爛,」徐瑋均強調。

 

策略4 建立自我監督的機制

 

父母終究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主動且樂於學習的人,讓專注學習從「他控」發展到「自控」。孩子必須要了解自己如何學習、什麼狀況下不專心,並調整讀書策略。

 

楊俐容的經驗是,從女兒小一開始陪伴,小二時她已經知道自己適合用分散練習的方式學習,試著安排讀書計畫,楊俐容只需要半小時去看看她的進度,給她一些提醒。到五年級,這個容易分心的小女孩已經很能掌握自己學習狀況。

 

從事兒童諮商工作十年的楊文麗認為,自我監控的能力表示孩子做功課前會問, 「做什麼?」、「怎麼做?何時做?」做完之後會問,「這樣做對嗎?」她提供一份「我的時間表」,從孩子幼稚園開始,她用這個表格訓練他規劃時間,並檢核自 己是否達成預定工作,她只在旁協助檢視預定計畫和達成之間落差。幾次下來,孩子就能夠主動規劃工作,並了解自己完成工作所需時間。她提醒,為孩子規劃時 間,初期不要太複雜,表格要簡單,大段落擬定即可。

 

此外,也要提醒孩子觀察自己如何學習,並留意在不專心時,身體有哪些反應,如:發呆、抓頭髮等,幾次下來,孩子漸漸能夠辨識這些反應帶來的訊息,改變學習方式,或是停下來休息一下。

 

打造專心家庭

 

專注與否不僅在做功課時上演,更隨時在真實的親子互動中發生。當回家作業拖垮家庭生活,用盡任何策略還是未能起死回生,可能就需要檢視一下,會不會整個家庭氣氛就是「不利專心」的?終結孩子回家功課的戰爭,或許應該擬訂一個長期計畫,打造專心家庭。

 

「專心家庭」有四個要素:

 

要素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愛和穩固的生活節奏。搬家、作息紊亂、父母爭吵、分居、家庭功能失調……,家庭的變動和危機打亂了穩固的生活節奏,對孩子培養專注力有負面影響。

 

楊文麗說,她帶領的兒童團體中,許多孩子因為學習不專注而參與,但是後來孩子沒做什麼,卻是因為父母調整教養方式後,不專注的情形就自然改善了。

 

在廣告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王小姐,因為工作關係,兒子出生後便二十四小時請保母帶,上學後,孩子也常在安親班老師家裡待到深夜,等她和先生下班才接回家,通 常洗個澡、整理一下,睡覺時都已經凌晨一點了。幼稚園畢業前,因為兒子行為問題不斷、躁動、打人,將他帶至專業諮商機構,才發現長時間的作息紊亂及沒有安 全感,使得兒子有專注力問題,現在定期接受諮商治療。 「他最嚴重的問題是陪伴太少,他有強烈不安全感,不安全的感覺也讓他自尊很低,」談起小二的兒子,王小姐盡是不捨。

 

穩固的生活節奏是安全感 主要來源,佩特拉.索爾布里茲在《專注力》一書就建議,建立星期日全家一起吃早餐,或是睡前朗讀故事書的固定模式,會是變動不安時的定心丸;在固定時間和 地點做作業等清楚的生活步驟,可以提供孩子方向感;還有,固定信賴的對象、好朋友或是寵物,也都很有幫助。

 

要素專心做功課的環境和空間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內在的組織性不足造成,因此外在環境便更需要結構,幫助孩子加強組織性。

 

固定的讀書地點,會使孩子進到那個空間後,被提醒「該念書了」。但政大實小老師游婷雅提醒,如果孩子仍在需要常提醒才會「回神」的狀態,倒是可將他安排在身 邊寫作業,例如在廚房準備晚餐時,就請他在餐桌寫作業,一方面在他分心時可以提醒他,另一方面,遇到不會寫的作業,可以馬上引導解決問題。她也建議家長, 避免幫孩子購買自動鉛筆,用鉛筆或原子筆即可。因為自動鉛筆故障率高,孩子常修理得不亦樂乎,忘了做功課。

 

讀書環境要單純,排除會吸引孩子目光的物品,只擺要讀的書。照明充足柔和,保持書桌與室內明暗無太大差異的光線,燈源從左邊照過來。

 

另外,要讓孩子在安靜的地方做功課,因為寫作業又同時看電視、聽歌……,噪音的干擾轉移了對學習的專注,效果通常不好。但是,每個孩子對環境的需求不同,楊文麗建議,如果孩子在太靜的環境中反而感覺窘迫,可以選擇舒適、緩和腦波的輕音樂。

 

要素3   足夠的運動和休息

 

許多父母誤以為安靜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孩子是因為動不夠,所以靜不下來,」楊俐容提醒。秦育涵也發現,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 打完球後再坐下來念書,特別容易專心。 學習時適度休息也很重要。研究學習策略的薇蕾娜.史坦納在《六分鐘抓住學習的兔子》一書中認為,孩子全神貫注約可持續二十 ~ 三十五分,之後應小憩一下。

 

《專注力》書中也提到,曾有人在德國漢諾威對一群小學生做實驗,一半學生使用傳統課桌椅,另一半則用有輪子的活 動旋轉椅及可調整高度的桌子,三個小時後,靜坐聽課的學生注意力開始明顯下降,而另一組學生的注意力反而上升了。這個實驗打破了一般想法,說明端坐靜聽與專心並不必然相關,適度活動反而讓頭腦更活躍。

 

要素4   良好的典範

 

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當孩子看見你喜歡閱讀,他也比較容易喜歡念書。問問自己:喜歡閱讀嗎?生活是否有秩序感?做事情時專心投入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不必慌,和孩子一起學專注也是很好的體驗。

 

面對專注學習時的枯燥、挑戰極限,孩子難免抗議與抱怨,不妨抱抱他、安慰他,但是應有的規矩還是要執行。這時候,你不需要高高在上,或許談談你面對困難、不喜歡又非得做的心情;或是你也會犯錯,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這些分享讓親子關係更近,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最後,不要忘了檢視自己,孩子是真的不專心,還是當爸媽的期望太高,甚至是與親朋好友比較所致?把焦點放在他做得很好的地方,父母不動怒、孩子的情緒也比較正面。

 

【為什麼不想做功課?】

 

找出他不想做功課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通常孩子比較常見的原因可能是:

 

缺乏動機:有太多事比做功課好玩。

 

生理因素:太累、太餓或生病。

 

情緒不安定:和同學吵架、焦慮明天的考試等。

 

作業未符能力:太難的功課使他覺得挫折且永無止境;太過簡單讓做功課變成無聊的事。

 

小心, 別讓電視偷走孩子專注力!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從電視的特質,告訴家長看電視對注意力發展的可能影響。

 

電視對於小孩的影響有好有壞,專家的意見也很不一致。很多家長都發現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牽涉到的主動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們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例如,螢幕上聲光刺激的改變)所引發的本能朝向反應(orienting response)。

 

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會轉頭去看一樣,是本能的,而非主動的控制。

 

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看愈多電視,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用到主動專注的機會更形降低,不利這部分腦功能的發展,也讓小孩更不耐沒有強烈聲光刺激的活動(例如上課)。

 

法國政府最近禁止播映給三歲以下兒童看的電視節目,這是理由之一。如果可能,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單獨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縮短。如果要看,應該先行挑選節目,陪伴小孩討論,時間到就關機,最不好的就是讓小孩獨自掌握遙控器,毫無限制地觀看。(許芳菊採訪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