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1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內向害羞的孩子需要被理解與包容

 

作者:水瓶面面

 

2013.01.23

 

女兒幸恩從小便是個內向害羞的孩子。近兩歲時,幸恩雖然和家人在一起感覺很活潑、很愛說話, 常常嘰哩呱啦說個不停,但在碰到新的人、事或環境時,她便會變得害羞而小心翼翼,不太敢放手去嘗試新事物。看到新奇好玩的東西,會叫爸爸媽媽玩,自己則靜 靜的在一旁觀看,如果感覺那玩意挺有趣,便會羞赧的微微笑,若進一步想邀請她一起玩,她就會馬上不安的說:「不要!」。見到不熟悉的叔叔阿姨,她也會顯得 很不自在,問她要不要跟叔叔阿姨打招呼?有時她會小小聲的向人問好,聲量小到大概只有她自己和在她身旁的媽媽聽得到;有時她則會害怕得撇開臉,並且把媽媽 的手拉得緊緊的,甚或哭著要爸爸抱她離開。這時越是鼓勵她嘗試,她越是不從。這孩子真的很怕生!

 

幸恩三、四歲時,因內向敏感、難以適應與融入新環境而讓我產生擔憂焦慮的心情。還好在私立幼 稚園讀中班和大班的兩年裡,內向的幸恩慢慢找到了適應的方式,也累積較多的信心與社交活動經驗,後來不管是去學舞,還是進入另一所幼稚園,或是到小學就 讀,皆可按自己的步調,慢慢適應環境,不致產生什麼明顯的困擾或大問題。幸恩在人際互動上一直是慢熱型的孩子,一開始她會在一旁安靜觀察小朋友在玩些什 麼,無法一下子就跟大家打成一片,但幸恩雖內向卻不孤僻,在每一個團體裡,她都可以漸漸交到幾位親近的朋友,有好朋友在身邊,一起學習、一同玩耍,而非形單影隻,這讓我放心。


      我小時也極為內向害羞,處在陌生的環境或面對人群時,我總是緊張不安,難以自在。記不清是小 學中年級還是高年級時,有一回爸媽帶我們四姊妹去參加一個飯局,在那場飯局裡,大人坐一桌,小孩另坐一桌。和一整桌不認識的小孩坐在一起,雖然有妹妹相 伴,我還是覺得很拘束、很彆扭,整個神經緊繃。這群小孩很自然的就打鬧在一塊,且服務生一上菜,他們就以黃蜂過境之姿,飛快的將菜餚分食完畢。眼睜睜看著 美味的食物一一被夾光,我卻猶豫萬分,就是不敢起身為自己、為妹妹夾菜,當下覺得自己好無能,最後終於忍不住躲進廁所大哭,以逃離那樣令人困窘的情境。那 時我感覺自己真是怪咖,連我的父母也無法理解我的內心感受。

      到現在進入不惑之年,且累積了十年站在講台上授課的經驗,我還是沒有「轉性」為活潑外向之 人,我的社交活動並沒有變得比較活躍,參與社交活動還是會讓我感到不自在。所以我很能同理幸恩,不會給她壓力,要求她改變;也不會在她不能融入團體活動 時,面露不悅之色或對她感到失望,我知道這樣做只會讓她更為退縮,也會因此打擊她的自信,並極可能在她心中留下陰影,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凡事都做不好的小孩。

 

我深刻了解內向害羞不是缺點,是與生俱來的性情,無關優劣。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擔心孩子會因為害羞而在成長過程中與人互動會遭逢種種挫折,或是擔憂內向會導致孩子的需求與感受在群體中被忽略,而是該放下這些擔心,設法多為孩子增加一些社會性活動, 並協助孩子學習社交技巧,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調整對內向害羞的負面觀感,這世界正因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方顯精采、豐 富、多元、可愛,活潑外向有其優勢,而個性安靜內向之人也有其可貴的特質,如:思考謹慎細膩、專注力與反省力高、對事物的感受力豐富、善於觀察,會注意到 易被忽略的細節等。我們大人若能以了解、包容、體諒的心來陪伴內向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支持的,並教導孩子善用內向者獨具的人格特質,為 自己創造美好豐盈的人生,這將會對孩子產生極大、極正面的鼓舞力量,而不是不斷企圖要孩子改變與對抗自己的內向性格,這樣只會讓孩子誤以為內向是性格上的 缺陷,就算無法轉變,也要想方設法的去隱藏,這實在是對內向者錯誤且極不公平的認知與對待啊!

 

由於內向性格曾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帶來不少挫折與挑戰,當我一想到幸恩也可能在往後的成長路上遭逢類似的難題,就覺得好心疼!但願幸恩可以在爸媽的了解與包容下,少一點憂愁,多一些自信,喜歡並肯定自己的性格,快樂安心的長大,並慢慢從心裡長出厚實的力量,克服畏懼,勇敢的跨開步伐向前。

 

文章出處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寫功課 2009-12 親子天下雜誌9期 作者:王文華

    寫功課常讓孩子痛苦,家長更苦惱。趁早建立孩子寫作業的模式,善用計時器,養成好習慣,適時放手,親子關係再也也不緊繃。

 

 上了一天班好累,回家打開門,赫然發現孩子賴在沙發上扮毛毛蟲。

 

   「作業呢?寫好了嗎?」

 

   「沒??

 

   長長的尾音,滿滿的不耐。

 

   你呢,心頭無名火起:「還沒寫完?快去寫呀!」

 

   「好啦?」毛毛蟲處於冬眠狀態,尾音愈拉愈長,身體動也不動。

 

終於,在你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後,孩子百般不願的進到書房,開始與作業長期抗戰。

 

    等到華燈初上,你已整治妥當一桌美味佳肴,進到書房看看孩子,作業寫了多少? 

 

   「嗯??

 

    孩子吱吱唔唔,連正眼都不敢瞧你一眼,你將聯絡簿拿來一看,天哪,四項作業只寫半樣,那半樣還是錯字連篇……

 

      每天每天,都要和孩子這樣奮戰嗎?

 

      如果孩子不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親子相處,只剩下作業的拉鋸戰,親子關係怎麼和諧呢?

 

 別傷腦筋,我們來想想方法:

 

 培養自動自發習慣要趁早

    如果你家孩子,現在還是幼稚園、低年級,恭喜你,你還有幾年的親子甜蜜時光,要好好把握。

 

    趁這幾年的黃金時光,孩子的功課量還不重,你可以籌備一個打造完美小孩的計畫。

 

    孩子放學回家,招呼他,洗個手,弄盤水果、點心,陪他坐下來看看功課是什麼。你的笑容要甜美,點心要好吃,更重要的是,讀書寫字的氛圍要足夠,讓孩子明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功課。

 

    愈早陪讀,孩子愈早養成自己寫功課的習慣;愈早下工夫,他長大後依賴你的機會就愈少。

 

    書房最好有窗,光線要明亮,寫功課時,放點輕柔音樂,書桌上,只留下作業,書架上,擺滿孩子愛讀的書。

 

    低年級孩子的功課不多,很快就能寫完。即使五分鐘完成作業,你最好再揀本好書讀給他聽,儘量讓孩子維持回家有三十分鐘坐在書桌前的習慣。

 

    遇到不懂的功課,陪著孩子找工具書,和他討論。總而言之,在孩子習慣養成前,你得讓他練習「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得到哪些協助的方法」。

 

    寫字的筆順對不對?看書的距離對不對?如何整理書包,怎樣打電話請教老師或同學?

 

    還有寫作業的態度好不好?是一次解決一項作業?還是每樣作業都想摸,最後什麼都沒做好?

 

    習慣養成階段,你要辛苦一點,等孩子建立好習慣,態度對了,你就會很輕鬆了。

 

 善用計時器,不必再生氣

    在台灣,回家作業就像希臘神話薛西弗斯的巨石一樣,天天都有,無法逃避;不同的是,薛西弗斯的巨石是為了懲罰他,老師們出的作業卻蘊藏了希望孩子能溫習、預習功課的目的。

 

    孩子小,往往還不懂得把握時間(也可能是還不懂什麼是時間),這時可以運用計時器來幫忙。現在的計時器功能愈來愈強,價格也不高,我們家就買了兩、三個。

 

      第一次用計時器,可以先幫孩子測一次時間,這樣就有了依據。

 

    家長可以把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切割成兩三個「小節」,節與節間,休息一下。隨著孩子年紀漸長,適度拉長節的時間,略減休息時間。

    每個孩子專注的時間不一樣,藉由計時器,可以幫孩子了解:只要專心做一件事,事情就能很快做完。

 

    利用計時器,先要求孩子專心寫功課,再要求他全都要寫對,最後才要求他把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循序漸進。

 

     有了計時器,就不必一直守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在時限內,完成該做的事,習慣養成後,再讓計時器退隱江湖吧!

 

     如果孩子已經中高年級了,回家還是拖拖拉拉寫作業,嗯,別擔心,還是有方法。

 

 家長放手,但不放任

 

    寫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父母愈把作業放嘴上,孩子愈不把它放心上。想讓孩子自動自發完成功課,先決條件就是──那是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

 

    父母愈早勇於放手,孩子愈早把責任扛在身上。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放任,家長是孩子背後支持的力量,當他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父母就是柳暗花明那一村。鼓勵孩子勇敢去沉思,去練習,想方法自己解決。

 

    當然,你也應該讓孩子記下來,把不會做、做了有疑問、想了卻找不到方法的作業,帶到學校去找同學或老師。

 

    我就要求我們班同學:回家做習題,遇到不會的地方,一定要把推想過程記錄下來,雖然一時沒想到方法,可是動過腦了,隔天找老師,大家再一起找出答案來。

 

    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利用做功課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管道與方法。

    這種能力,會陪他一輩子的。

 

    萬一孩子每回寫功課,都寫到很晚很晚,怎麼辦?

 

      別怕呀,偶爾晚睡不是你的錯,他自己拖拖拉拉,隔天就得接受整天沒精神的懲罰;他作業亂寫,隔天老師自然會處罰他。

 

    這叫做自然懲罰法,除非他天天如此,否則偶爾讓老師替你教教孩子,這不就是我們送孩子去學校的目的?

 

 同理心讓孩子甘心練習

 

    很少孩子喜歡寫作業的。

 

    在這裡,狹義的作業指學校功課;廣義作業包含安親、課輔、才藝班的練習作業。

 

    試想一個畫面,上了一天課的孩子放學後,背著沉重書包,趕場上各種才藝、課輔班,回家還要寫作業,你覺得孩子快樂得起來嗎?

 

    大人上班累,孩子上課也累呀,家長要有同理心,告訴孩子,你是站他這邊的。像我都告訴女兒,拔鼻小時候也超討厭寫作業的。

 

    我們也很羨慕外國小孩回家作業只有一點點,能夠享受快樂的童年;但是國情不同(寫到這裡,我想明天開始,我要對學生好一點,功課少一點),學校、家長的要求不同。如何才能培養出一位每天回家,自動自發拿出作業,而且寫得快又好,寫完還自動彈琴,拉小提琴,閒暇還能跳芭蕾,背弟子規?

 

    這種超完美的小孩,應該只有在夢裡才有吧!

 

    既然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是那種超完美小孩,那麼,何不卸下大人的面具,帶著童心,檢查一下孩子的各種額外作業:

 

    英文重要嗎?鋼琴重要嗎?美術重要嗎?

 

    這些額外的學習,有幾項出於孩子的自由意願;有哪幾項是鄰居有,同學有,好像我們家也非有不可的「場面」才藝?

 

    為了你的荷包,為了孩子的快樂童年,勇敢砍掉幾個吧!

    安親、課輔也一樣,如果這家安親班的目的,是陪著孩子做完功課,再補充孩子不足的地方,而非「考試都要拿到全班全校第一」,那就留著。否則,你該考慮,要再增加孩子的負擔嗎?

 

    想讓孩子快樂上學,快樂練習,那就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肯為它流汗苦練,衣帶漸寬終不悔。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作者:洪蘭  2008.10.06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 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 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 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 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 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 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 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 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 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 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幼龍:更快樂的一年  2011-05  天下雜誌 親子教育出版  作者:黑幼龍

本文摘自:黑幼龍的幸福哲學:謝謝你,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

 

又是一年過去,我們都應該比一年以前更快樂,更充實才對。我們都投資了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還有無法計算的精神與精力,來觀察、體驗和學習怎樣才能更快樂,怎樣才能活出更充實的生命。

 

但就很多人而言,好像並非如此。我們忙著上班、加班,做那些做不完的家務事,好像少有時間停、看、聽,很少想過怎麼樣才能更快樂。嚴重的是,一年年的過去, 有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可能賺的錢比較多了,但並沒有更快樂。我覺得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你們最大的優勢是,立刻就可以用、馬上就可以試,不需要像我們這年紀 的人那樣,覺得一切都已經太遲。

 

怎麼樣才能更快樂呢?有一期《時代雜誌》的主題內容就是「快樂」。其中有一個方塊文章列出了八條快樂的方法:

 

1.盤算一下你的福氣。

 

2.做一些善事。

 

3.珍惜喜樂。

 

4.感謝一位教練。(mentor)

 

5.學習寬恕。

 

6.投資時間與經歷在朋友與家人的身上。

 

7.注意健康。

 

8.準備克服壓力與難題的方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比較嚴肅了。大家都認為是普通常識的事,不見得就是一定會去做的事。(Common sense is not always common practice)像這八種方法,幾乎沒有一條是新的說法,也沒有一條是我們未曾聽過的。但我們真的去做了嗎?

 

我自己就是沒有做到的人之一。但我必須坦承,每次做到了其中一條,或是在關鍵時刻提醒自己其中的一條,結果常常是很有效、很欣慰。

 

我們真的能常常想到自己的福氣嗎?或是經常想到怨氣?多少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我們早就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我常去紐約,我真該感謝九一一那天我不在世貿大樓附 近;我常飛行,為什麼不為平安落地而感恩呢?想想我們的小孩、想想老伴、想想能有今天,甚至想想能有機會與讀者分享,盤算這些福氣真的令我更滿足。

 

學習寬恕。為什麼是「學習」呢?可能因為寬恕是最難做到的,所以一輩子都要學習。然而,我們幾乎沒有選擇,要想好好地過我們的一生,我們非學習寬恕不可。即使是為生理健康的理由,我們也該原諒他人。

 

祝福你今年更快樂。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教授: 三歲定終身? 無稽

 

以胎教錄音帶為例,子宮內充滿雜音,透過羊水的傳音結果和空氣不同,「把頭泡在游泳池裡可以聽見別人在說什麼嗎?」洪蘭強調,這應該是常識。  


實驗的確顯示胎兒喜歡聽媽媽的聲音,但那是針對句調而非細節,研究人員把錄音帶倒過來放,破壞了句調,胎兒就不愛聽了。商人只取對商品有利的部份,說得天花亂墜,「要騙錢真的太容易,」洪蘭開玩笑說自己可以改行了。  


細看廣告內容不乏專家說法、研究證實,卻沒有說明是什麼領域的專家;研究的內容、規模;研究對象是嬰兒還是成人?除了含糊其詞,或舉出似是而非的資料跟產品搭上線,甚至以「多年來」、「極受家長歡迎」及驚人的個案數模糊焦點。  


與生俱來的活躍  關於大腦如何建構和運作,科學家尚未得出完整的答案,但拜科技之賜,已能更深入探索幼兒的大腦發展,提供父母正確的背景知識。  



近十年來,科學家開始運用精密的影像科技掃瞄、定位兒童的大腦。結果發現,寶寶一出生,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便以猛烈速度形成連結,幫助他了解外界並產生互動。 2~3歲前,每個神經元會擁有1萬5千個突觸,遠超過寶寶的需要。隨著孩子成長,大腦會修剪某些不需要的連結,並加強有用的連結。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美國國家心理衛生院及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磁振造影(MRI)技術,追蹤研究了24位3~15歲的孩子長達4年,觀察腦細胞的發展及連結情形。綜合之前的研究,對大腦4個關鍵的學習區域有了以下新發現:  
          
■語言能力:7~12歲是學外語關鍵期   

寶寶的語言技巧在1~4歲間有爆炸性的發展,字彙從20個增加到數千個。1997年針對雙語學習的研究發現,在幼年時學習外語,大腦使用的機制和母語相 同,若青春期之後才學外語,第二語的學習中心則已不同於母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員則發現,7~12歲間,大腦的語言區域每年仍可成長20%,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因此是學習第二外語的好時機。13歲之後成長趨緩,學習外語難度隨之提高。

這並非暗示昂貴的幼兒外語課程或學習工具能奏效,除非孩子能處在足夠的外語環境,如父母會在家裡使用外語對話,否則難免事倍功半。但從上述結果看來,在小學課程裡提供外語學習,成效將比國中以後開始理想。 


■數學能力:7~13歲迅速成長  
新研究發現,大腦支持邏輯、數字和抽象推理的頂皮質區(parietal cortex),在7~13歲間迅速成長,7歲前此區域尚未發育完全,大部份孩子雖有簡單數字概念,卻未具備學習複雜數理的能力,在7歲到青春期階段,數學教育相當重要。台大數學系教授史英曾為文指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思考能力,即使提早練習特別的技巧口訣,也未必能提高數學能力。父母的引導重點應 在讓孩子有興趣接觸數學、思考原理,而非強記演練。 


■音樂能力:及早接觸好處多  
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徹爾(Frances Rauscher)針對兒童學習與音樂做了數項實驗,其中之一是先讓幼兒接受兩年的鋼琴課,再測驗他們的空間概念,平均而言,上過鋼琴課的孩子成績比沒有學琴的高34%。 但這項研究並沒有排除其他樂器的影響,且大部份孩子是在短期基礎上接受指導。而羅徹爾最近發表的報告進一步指出,如果孩子在7歲前接觸鋼琴課並持續下去, 上述影響可以持續到四年級,但如果停止,測驗分數便會下降。

早期經驗的確有助於訓練絕對音感。絕少職業音樂家在7歲之後才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教授卡絲托黛蘿(Lori Custodero)認為,3歲孩子已經可以由父母陪同參與團體性的音樂課程,7歲則可以進一步開始正式且較多練習的音樂課。

身為「莫札特效應」迷思的始作俑者之一,羅徹爾卻堅信被動的聆聽音樂不能取代實際的學習經驗。 莫札特效應的受試者是大學生,他們在聽莫札特音樂之後做數學試題,因分數提高,而被擴大成「聽莫札特會變聰明」的理論,但這個結果從未證明對幼兒有同樣的效應。 羅徹爾指出,早期讓孩子接觸音樂是有益的,但父母並沒有理由期待他們聽了之後成績會變好。     

   
■動作技巧:7~11歲開始茁壯  
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新的突觸出現,沒有用到的則被修剪,家長會發現,這個發展階段似乎跟多數孩子對運動感興趣的時間吻合。這4年中,每當學習一項新技巧,便會有新的突觸生長,但大腦只會保存正在使用到的連結,50%和運動技巧相關的突觸會消失。洛杉磯加大研究員湯普森(Paul Thompson)指出,在這個階段學習和訓練運動技巧,大腦支持動作的關鍵系統較可能維持下去。



別把孩子變笨了   因為新生兒爆發式的學習力,前三年的發展相當重要。但3歲之後腦力仍持續不斷變化,以掌管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等智力發展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來說,直到成年之後才完全成熟。洪蘭指出,所謂三歲定終身,輸在起跑點或學習有黃金時期等說法均屬無稽。  


早期學習是透過重複來學習,例如教孩子綁鞋帶,媽媽示範孩子模仿,做個10次就能學會,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但9歲後孩子大腦活動程度降到和成人相仿,開始進行邏輯思考等更高層次的學習,「要強調的是這個階段,」洪蘭說。  



著有《最初三年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並擔任美國麥克唐納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 Foundation)總裁的布魯爾(John T. Bruer)認為,許多父母願意相信「天才是可以被培養的」,並且努力為它尋找合理的解釋,任何小實驗,不管多粗糙,只要能支持這個迷思都被歡迎。事實上,神經科學與實際教育方法相隔遙遠,即使證據顯示小孩一出生便用與生俱來的能力,以驚人的速度學習,也無法確定特定的刺激,如雙語錄音帶、教育光碟、莫札特CD對他們的大腦發展有益。在美國,寶寶大腦發展的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嬰兒錄影帶的銷售額達到一億美元,教育軟體的業績四年內成長120%。  



天才寶貝公司(Baby Genius)即以莫札特效應大發利市,無視於實驗對象為大學生的事實,銷售員忙著說服父母,如果沒有買CD,就讓寶寶錯失了成為天才的機會。  而國內這股腦力開發趨勢也持續發燒。洪蘭曾發現一本暢銷書上寫要父母每天讓孩子用左手寫幾個字訓練右腦,她因此打電話到出版社抗議,才發現還有更離譜的說 法。  「絕沒有先開發右腦這回事,」洪蘭說,全腦開發可以分開訓練左右腦的說法完全錯誤。只要兩個腦半球間相連的胼胝體沒有被剪開,左右腦的訊息便能互通,根本 不可能針對特定腦半球做訓練。小兒神經科醫師及大腦早期發展專家尼爾森(Charles Nelson)也指出,寶寶早期能力的發展,自有其進度及時間表,這是數千年來大腦不斷進行的工作,早在錄影帶發明之前。 


做孩子的鷹架  

有些家長或許覺得,即使這些產品課程未必有學理根據,也不至於有害。兒童精神科醫師葛林斯潘(Stanley I. Greenspan)卻認為,訓練會造成壓力,令人擔心的不只是父母反覆播放錄影帶或記憶圖卡,而是幼兒在做這些事時錯過了真正重要的學習──遊戲。

玩是幼兒認識複雜世界、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任何他們要學的事均可在遊戲中完成:牙牙學語、認識物品的用途、建立抽象概念,這些學習不是靠聽指令訓練,而是從敲敲打打、聽故事和扮演遊戲建立。  

除了語言、運動技巧和空間概念外,自信、安全感和信任等更是孩子早期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持,這些經驗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將決定孩子的學習狀況。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會2000年的報告,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幼兒,並不是那些先學會算術或背誦的,而是可以坐在位子上集中注意力,與別人和睦相處、控制自己情緒的幼兒。培養這些特質必須仰賴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及合理有紀律的管教方式。 


洪蘭指出,愛迪生5歲才會說話,日後依然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早說話不代表聰明,晚一點才走路也並非遲緩,發展里程碑有其時間的上下限,超過限度才要注意,父母不要太緊張,一天到晚跟別人比,或忙著做測驗,自己替孩子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大腦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判斷跟誰連結是由基因設定,連結的疏密卻是靠經驗。 「無 意間的學習才有用,」洪蘭說,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自然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創造力,便是在神經連結很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下產生,是無法靠金錢培養 的。 知性發展和生活教養密不可分,孩子隨時對周遭世界投以好奇的眼神,父母的引導和互動,如唱歌和唸書給他聽、指出有趣的人事物等,絕對比制式、重複的刺激更能豐富孩子的經驗。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自然能了解他的生活習性和特質,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如果孩子很快樂,你就做對了,」洪蘭肯定地說。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陳姵樺
編輯整理/江睿毓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圖片/育兒生活圖庫

 

「你再不聽話就不准看電視」、「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你怎麼說都說不聽,真糟糕」。爸爸媽媽們檢視一下自己平常與孩子的對話中,有沒有不時出現上述這類條件式、威脅式以及負向否定的語氣和語言呢?

 

減少傷害幼小心靈的負向語句吧!只要換個方式把話說出口,學習對孩子說好話、多 說肯定句,你會發現親子之間的互動變好了,孩子的情緒穩定度以及自信心都變強了,這就是肯定句的教養力量。

 

從真實故事來省思

 

 

嚴格的老鷹爸爸 

 

這裡要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暱稱為老鷹爸爸,是位成功大

 

 

學航太所的教授,他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所以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嚴格,經常用非常負向 的語句對孩子說話,像是考這種成績你去賣口香糖好了,或是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都沒你一次多。從這些話可以想見一個父親對兒子有多高的期望,但孩子的心靈 受傷了父親並沒有感受到,當孩子長大了在數年前出國留學後,突然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父親,表示他決定等十年有成後再回家,這段期間要與家裡斷絕音訊,從此 音訊全無,這時候老鷹爸爸才驚覺自己對兒子過度嚴格,也說了太多負面的語言,現在處於深感後悔的狀態,表示若時間再重來一次,他不會再用這種方式對待兒子 了,並出了一本書《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向兒子道歉。

 

負向語句傷害大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表示,上述老鷹爸爸的故事就是一個負向語句教養方式的真實案例,父親說的負向語句,句句都像是一把刀插在 孩子的心坎上,依照幼教的觀點來看,當家長說了一句負向的語句,大約需要說十句以上的正向語句才能稍微彌補孩子受傷的心靈,所以不要忽略負向語句對孩子心 靈的影響,尤其個性較敏感的孩子,負向語句的傷害性是很強的。

 

洪蘭教授也曾經在文章中提到,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育,很多大人每天跟孩子說話,開口閉口都是「不准…」時,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後果;大人多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但是不當的管教,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反效果更大。

 

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寫過一篇名為《管教多點愛,大腦不受傷》的文章,文中提到:如果從小遭受不當的對待,大腦神經元的發育會受到影響,造成人格 和心智的損傷。「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多一些正面的經驗,他的未來相對就美好一些。

 

爸媽老是這樣說?

 

常見負面語句舉例

 

涂妙如主任表示,現在家庭因為子女生得少,過去那種打罵教養的方式漸漸比較少了,但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很高,所以較常出現不自覺的嘮叨唸個不停或是常說 威脅性的句子希望孩子能做到家長的要求,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你再不怎麼樣我就要怎麼樣」,這種帶有威脅性、條件式的句子其實並無法讓孩子確實完成家長想 要孩子做的事,反而容易引起親子間的衝突。其次就是「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這句指責意味濃厚的語句會讓孩子變得畏畏縮縮,經常被唸這個不會、那個做 不好,久了孩子當然會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當家長叫孩子做事時孩子會害怕被責罵而不敢做甚至不想做;涂妙如主任認為,現在的父母都太急躁了,沒耐性等 待孩子慢慢學、慢慢做,也不給孩子錯誤的學習時間,像是自己吃飯這件事,家長可能需要容忍孩子弄髒桌椅與自己的衣服一陣子,才能慢慢學會自己吃飯且吃得乾 乾淨淨的,如果一開始就怕孩子弄髒衣服,乾脆餵孩子吃飯算了,這樣怎麼能期待孩子年齡到了就會自己吃飯吃得很好呢?

 

比較心態最傷自尊

 

再者,家長也常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會說「誰比你做得好」,這句話對孩子自尊心的殺傷力很強,會覺得老是比不上某某人,自信心也會跟著低落,其實每 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各種能力的發展時程也都不同,家長應該減少拿孩子與其他人做比較,倒是可以跟孩子的過去做比較,像是孩子某件事漸漸做得比以前好了, 表示孩子在進步,應該適時給予鼓勵與讚美。另外,有些家長在盛怒之下會說出一些惡意的語句,像是「你是從垃圾桶撿回來的」、「你這個笨蛋」、「你給我出去 不要再回來」等,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這些語句會令他們產生困惑,他們不知道這些話的真實性,也會因此認為自己是不可愛不被喜愛的,因此造成自我概念不佳,經常用負向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一切事情。

 

孩子複製你的情緒、語法

 

孩子會模仿家長處理情緒的方法,當家長經常使用負向語句對待孩子,孩子會學習家長的語氣、語句、身體動作以及情緒表達方法,日後孩子在面對家長以及在與同儕 相處時會不經意就流露出與父母相同粗暴的語言或肢體動作,不但會增加親子衝突,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情緒控制能力和人際關係。

 

換個方式說出口

 

這樣說變得有力量

 

當我們了解負向語句可怕的烙印後,就要學學怎麼說出有力量的正向語句,當個肯定句爸媽。先舉一個例子,有個小男孩成績優異卻不擅長運動,某日上體育課時卻因 同學們一句「好強的腳力」,從此成為熱愛運動的足球少年。亞洲知名教育心理學家多湖輝在《讚美力量大》書中指出,在斥責中長大的孩子,總是畏畏縮縮的在意 旁人的眼光,相對的,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會相信自己的力量,帶著自信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肯定句教養的世界:

 

1、具體的讚美

 

SONY 創辦人井深大少年時沉迷於組合玩具,其母親從未禁止或是斥責他的行為,母親的包容與讚美再加上自己組裝完成時的喜悅,是促使他走上製造電器這條路的原動 力,由這個例子可知肯定句對孩子是有正向影響的,但是抽象籠統的句子較難讓孩子產生共鳴,孩子需要具體清楚的肯定句。例如許多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你很棒!」是一句抽象的句子,每次都說這一句孩子是無法具體感受到家長的稱讚,若要讓孩子能打從心理接受,像是「你這次有認真完成」、「你的圖畫用了比上次更 豐富的色彩」等,依據家長對孩子長期的觀察與了解,知道孩子的進步點在哪裡明確的指明稱讚,孩子才能從中得到鼓勵的力量。涂妙如主任舉自己的兒子為例,兒 子以往寫作文要寫到老師規定的300字都覺得很痛苦,有一次竟被老師推薦去參加作文比賽,那時涂妙如主任立即告訴兒子,這次的作文跟他自己以前的相比進步很多,讓媽媽刮目相看!兒子聽了很受用,願意更進一步再加強作文。

 

2、體貼的語句

 

當孩子主動出現好的行為時,家長適時給予體貼的話語,親子互動會愈來愈愉快,像是孩子主動倒杯水給你喝,家長可以說「你真是個體貼的孩子」,孩子幫你搥背, 這時來一句「你搥背搥得很好,媽咪很舒服」,孩子主動整理房間,雖然尚未整理得很好,但要鼓勵孩子主動做事的心,這時可說「房間整理過乾淨多了也舒服多 了」,受到稱讚的孩子會很開心,日後就會更自動自發自己整理房間。一般亞洲的父母都比較不擅長立即給予孩子讚美,甚至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幫忙做事是理所當 然的,不需要特別讚賞,但孩子是需要適時被鼓勵的,父母會發現,當你針對孩子的好行為說出讚美,孩子的好行為就會繼續不斷地出現。

 

3、愛的語言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一書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提到,「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他發現了一種愛的語言,依此來談話 和傾聽,能使人們心意相通、和諧共處。涂妙如主任指出,父母不是只有在管教孩子時才去思考要用肯定句的方式來溝通,而是在每一天日常生活中就要時常用愛的 語言來增加親子間的情感存款,像是「你是我最愛的寶貝」、「我好愛你」等等,也可以一邊和孩子看著孩子嬰兒時期的照片,一邊訴說爸爸媽媽是如何照顧他,帶 他去哪裡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覺得自己是受到喜愛的,這種童年時期愛的感受會深烙在孩子腦中,也許有時候家長因自己情緒因素不經意說出負向的 語言,有這些長久累積的情感存款做後盾,可以減少孩子的心靈受到嚴重損傷。

 

生氣時該怎麼說

 

生氣中的家長比較容易情緒失控也比較容易出現負向語言,涂妙如主任建議家長當孩子惹你生氣時,不要馬上飆出責罵或惡意的話語,先讓自己喝杯水、深呼吸幾次或換個空間休息一下,等情緒過了再跟孩子說:「你剛才什麼舉動讓媽咪很擔心」或「媽咪剛剛不開心是因為…」,嚴肅清楚的指出哪些行為舉止是不妥的,讓孩子清楚知道哪裡做不對了,不只指出錯誤還要說明好的做法讓孩子明瞭。如果生氣的是孩子,家長也不要因此就責罵小孩,可以說:「我知道你很生氣,等一下再說」、 「要不要先暫停一下」,等孩子情緒緩和了再問「剛剛為什麼生氣?」、「你是生氣、害怕還是難過呢?」

 

NG!爸媽別再說…

 

˙「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

 

˙「你再不…我就要…」

 

˙「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

 

˙「×××比你做得好」

 

˙「你這個笨蛋」

 

˙「你給我出去不要再回來」

 

OK!爸媽請多說…

 

˙「你這次有認真完成」

 

˙「你的畫用了比上次更豐富的色彩」

 

˙「你自己把房間整理好了,你真棒!」

 

˙「你真是個體貼的孩子」

 

˙「你是我最愛的寶貝」

 

˙「我好愛你」

 

洪蘭教授曾說過,情緒是個強烈的記憶提取線索,童年的不幸經驗會深烙在孩子腦中,時間過去後,這個烙印上面蓋滿了灰塵,乍看之下,好像不存在了,但是把灰塵 一吹掉,烙痕立刻出現。家長們不要忽略了負向語言的殺傷力,多說愛的語言增加親子間的情感存款,讓孩子帶著愛的記憶迎向未來的人生吧!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轉載自【育兒生活 7月號 NO.254】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出不怕寫作的小孩   2010-11   親子天下雜誌18期   作者:李佩芬

為什麼寫作成為孩子們最頭痛、最害怕的學習科目?當今的國小、國高中寫作教育,究竟有哪些環節失落了?如何讓寫作課變得有趣又實用?


破除4迷思、重建4觀念

 

任職書店採購的媽媽,開學至今最頭痛的事情,莫過於陪著剛上小一的孩子寫每週讀書心得……「不僅孩子要寫,老師還要家長針對孩子寫的心得,再寫一段感想,」小一生寫不出一段完整的句子,媽媽還要針對這個句子寫「心得」?小小一份寫作功課,成為母女兩人共同的壓力源。

     
星期六早上八點,國中圖書室裡,三位媽媽和六、七十位學生一起上「作文補習課」。因為學校老師教得不夠多不夠好,擔心孩子基測成績的家長們,要求學校和校外的作文加盟系統合作,把受過培訓的補習班作文老師,帶到學校來「加強」。

     
清華大學,是優秀學生才能擠得進的殿堂,也是國內很早意識到大學生有嚴重的寫作問題,並積極思考解決策略,成立「寫作中心」的大學。寫作中心主任劉承慧發現大學生最主要的寫作困境,是「沒有發言習慣,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即使有意見想表達,也不知道如何把零碎意見組織成完整篇章。

     
從小學到大學,寫作,已經成為「關鍵難題」,困擾著無數家長、教師,跟受教的孩子們。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中小學生,不喜歡或非常不喜歡寫作文;超過六成的學生,不喜歡寫閱讀心得和學習單。

     
為什麼寫作成為孩子們最頭痛、最害怕的學習科目?當今的國小、國高中寫作教育,究竟有哪些環節失落了?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拾寫作的樂趣?綜合專家學者看法,打開寫作之門,要先破除四道重要迷思,重建新觀念:

觀念1

 

能辨認修辭格,就是教寫作?


打開生活之眼,才是真關鍵。


     
教孩子辨認何謂譬喻句,何謂擬人法,再加上提供大量成語進行練習,就是「教寫作」的重心?

     
長年關注教育的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去年撰寫了<天哪!四年級考這個?>一文,掀起軒然大波。他直指教育現場的荒謬,要求孩子辨認什麼是映襯、目的複句、條件複句等「修辭格」名稱,把語文用「化學分析」來拆解。他把考題拿給一些中文系教授看,「他們都說學這些並無助於孩子的國文程度,」李家同在文中沉痛呼籲:「小學生家長不能再對這件事沉默了……孩子害怕國文,是一件可怕的事。」

      
面對這種教修辭教到走火入魔的現象,教育部中央團語文領域召集人孫劍秋說,未來將明定修辭是一種「鑑賞」能力。「把一篇平淡無奇的文章,用人工閱卷方式看學生會怎樣修改,才能真正了解寫作的鑑賞與表達程度,」孫劍秋指出。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趙鏡中也指出,要讓孩子了解修辭在文章的功能,「只要讓他們把文章朗讀一遍,再把所有與修辭有關的字詞都拿掉,讓孩子再朗讀一遍,體會修辭前後的差異,這就足夠了!」他強調「感受」的重要性。

     
「千萬別用『拆碎七寶樓台』的方式來教作文!」近年積極走訪各縣市,身兼國中小國語文領域輔導教授的潘麗珠指出,把「修辭格」視為作文教學重點,是一大誤解;要提升寫作力,最重要的是破除孩子「視而不見」的習慣。老師自己要先發掘生活中種種不同,再示範、帶著孩子學習「打開生活之眼」,細緻描述這些差異,「從同學的髮型穿著、校門口布置,到桌上的一只舊鋼杯,都是臨場取材、示範如何表達的材料。」 

 

觀念2

 

作文滿級分,職場寫作必然無往不利?

 


思辨與組織,才是公民寫作重要能力。

 

     「我們可否審視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須寫些什麼,再回頭檢視當今的寫作教育,到底有沒有培養孩子這些能力?」中央大學教學與學習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憂心指出,若沒有從原點「未來社會的要求」出發,而只短視近利著眼於「如何寫出幾級分的作文」,「就算再給四十年時間,孩子的寫作力依然無法跟上社會需求!」她感嘆。

     
小至寫感謝卡、請假單或表達傾慕的情書,大至從撰寫市場研究報告、訂定年度計畫,或陳情信、讀者投書、抗議書、說帖等等,都是踏入社會後常面臨的寫作任務。

     
柯華葳指出,觀察這些踏入社會後必須具備的寫作能力,重點都不在於「五十分鐘內,寫出題材新穎、結構完整,並綴以成語或修辭的文章」;反而更像是辯論中的「攻防戰」,得先搞清楚對方的反對立場,再學習一一找出相對應的破解理由,說服別人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這種「雖然(如何如何),但是(怎樣怎樣)」的判斷、思辨、說服歷程,更是大學寫專題報告、進社會後寫企劃案的重要能力,而不僅僅是目前作文批閱時經常被強調的「結構完整、語意通順」而已。 

 

觀念3

 

作文靠創意,缺乏天賦或靈感,寫不出好文章

 


寫作是能力,有教學步驟策略,人人都學得會!


     
寫作,並不是「讀中文系才學得好」的專利。許多讀寫研究均指出,寫作可以透過一套具體方法、步驟而習得。

     
這個過程,有別於傳統「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的單向流程,而是以多方面的交流互動為主軸,讓寫作成為一種「計畫起草回顧」的反覆自我檢視歷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張新仁,曾針對「傳統寫作教學」與「過程寫作教學」進行分析。她指出,傳統寫作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往往從範文出發,老師講解文體結構、作文規範、要求仿作,寫作成品交由老師批改評分,著重「成果導向」。然而,從「學習者」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把焦點放在「寫作過程中如何有效指導」,恐怕才更能幫助面臨寫作困難的孩子。

     
譬如在教室裡:進行師生個別討論、預設結尾、寫作前的指定閱讀或影片觀賞、進行討論或腦力激盪、寫下所有的聯想字詞並歸類組織、起草階段不刻意強調字詞文法標點,以及提供可自我檢視的提示卡等等,都是更重視「學習歷程」的寫作教學模式。

     
曾在許多教師研習課程中,推廣「過程寫作」好處的趙鏡中也指出,過程寫作是「研究寫作高手使用哪些寫作步驟,學生也跟著同樣的步驟學習。這種方法,對中低程度孩子特別有效,」他甚至還化整為零,示範如何每次運用語文課的前五到十分鐘來上寫作,「教寫作就跟教閱讀一樣,是可以自動化的;但比起閱讀,寫作教學真的是少太多了!」他感嘆。 

 

觀念4

 

教寫作,是國文老師的事?

 


任何科目,都能練習寫作!


     
雖然多數人把國文、作文視為「文科」,但文字運用能力,卻是學習任何領域都會使用到的共通能力。事實上,寫作可以記錄學習過程、反思學習成果,更可成為多元評量的重要一環,而不應窄化為「針對老師出的題目,寫一篇相對應的文章」而已。

     
高中便出國念書的雅言出版社發行人顏擇雅,文章立論總讓讀者耳目一新。她回憶自己的求學歷程指出,美國高中的歷史考題,就已經要學生用申論方式說明、比較歷史事件與人物,並強調闡述看法時,要掌握清楚、簡短、不重複等原則,「在大學以前,各科都有練習寫作的機會」。

     
但反觀國內國、高中普遍的評量方式,除了作文需要「寫很多字」外,其他科目幾乎都以「有標準答案」的選擇、是非、填充為主。當學生過去十二年,都只在「作文課」才陳述己見,我們如何能奢求大學生,在一夕間便學會面對申論題與專題報告?

     
在教學現場上,我們也看到少數非語文領域的教師,也嘗試透過寫作方式,深化、反思學習歷程。他們指導寫作著重在清楚的表達,這不需倚賴高深的語文專業,任何在本科有所專精的教師,都能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上,指導孩子寫作。

     
如花蓮東華大學附小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團隊,透過「啟發式科學寫作」,指導學生做筆記、進行田野調查,甚至段考題目是「寫出美工刀的說明書」,或把「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成作業,規定不能出現動物名稱或照片,而是要學生描寫動物特徵、習性,透過口頭發表讓同學猜謎。

     
台北縣數學輔導團教師、任教於昌平國小教師馬恬舒,多年來也在班上推動數學寫作。她讓學生寫一小段文字,回憶、反思本週學到的重要數學觀念,練習把抽象的思路化成文字。透過這道過程,不僅更了解孩子的思考過程,更可做為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

     
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我們其實能做的還很多。光要孩子悶頭猛背、埋頭多寫,鐵杵無法磨成繡花針;從教學方法、學習歷程等觀念著手,才是根本之道。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菊仙 Chu-Chu媽咪

 


一對一、面對面,旁邊沒有別人,孩子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做錯的地方,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他的眼光,也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事,全世界都在唾棄他。一方面,一定要讓孩子得到了教訓,好好反省,了解分際;另一方面一定要堅守孩子的自尊,不要讓他們失去向上的意念…

有機會坐計程車,我通常會和運匠們聊聊天,但是絕不聊政治和私事。我最喜歡聊教養問題,一趟二三十分鐘的路程,聊天可不是浮光掠影,真的可以讓我深入了解到社會百態中男性教養的方式與哲學。

昨天送完孩子趕往電台接受新書訪談的路上,我坐到了一部年過七旬老翁的車,這位白髮蒼蒼卻老當益壯的運匠,說起話來非常有精神,腰桿挺直,滿面笑容,態度相當熱忱,完全感覺不到入行幾十年的疲態與無奈,感覺就像第一天來開車似的,非常帶勁。

 

我當然好奇這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家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的工作。


「沒事做啊!這樣比較好過日子啊!我媳婦一天只准我開五小時,因為怕我坐太久,傷身體!」細問之下,才知道他有三個孩子,兩個哈佛大學畢業,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聽他一路辛苦栽培孩子的過程,真是感佩之至!但是當他提到自己三個孩子都是「兒子」時,我的眼睛睜得雪亮,因為這位前輩跟我一樣也是三位「公子」 啊,而且絕對可以大聲驕傲的和我說嘴,我迫不及待和眼前這位成功教育家取經。


不過他一開口,我正啜飲的咖啡差點吐出來。


「我不相信『愛的教育』!」老翁斬釘截鐵的說。


「所以你以前會打孩子?」


「當然!我是軍人出身的,對孩子很嚴格,尤其我生的是男生,一定要從小把他們的品行道德引到正途,男生不能不好好管教啊!」


生養三個小公豬的我在當媽媽十一年以來,常常能深刻感受到男孩女孩的大異其趣,男生天生喜歡挑戰,喜歡試煉,我發現我天天都要整理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把持好 「尺度」,提醒自己不斷回歸到堅固的底線,絕不讓小皮豬們隨便越雷池一步,才能教化管束好男性天生難以理解的不馴,因此對他所述「對男孩要嚴格管教」深表 贊同,然而對他劈頭一句「不相信愛的教育」卻充滿遲疑。他繼續補充:


「我打孩子有兩個原則,第一:絕對不在別人面前打;第二,打品德,不打成績。」


他解釋,小孩子書讀不好,或許和天性、興趣、資質有關,未必是他的錯,但是品格不好,做事不認真、不盡責、不守規矩,就一定可以糾正,而且一定要糾正。然而無論如何,當下他會忍住,把孩子帶到沒有人的地方再來處分責罵;如果在家,他會把孩子帶到房間,房門一關,再來處罰。這樣,一對一、面對面,旁邊沒有別人,孩子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做錯的地方,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對他的眼光,也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事,全世界都在唾棄他。一方面,一定要讓孩子得到了教訓,好好反省,了解分際;另一方面一定要堅守孩子的自尊,不要讓他們失去向上的意念。


「打孩子罵孩子沒什麼大不了,像我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也不會忌恨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也皮,要是我小時候沒被狠揍,恐怕現在會是個狠腳色!不過有一點非常重要。」他再三強調:「你不要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因為你保護好他的自尊,他才會懂得尊重自己,願意做好自己。」


聽完他的話,我馬上開始反省,有時候,我真的也沒有顧慮到孩子的自尊,孩子惹我生氣的當下,往往話就衝口而出,甚至當著別人面前,也就毫無顧忌的開罵起來,完全沒有顧慮到孩子當下的感受,尤其孩子愈來愈大,對自己的感知愈來愈深刻,這智慧老翁的當頭棒喝來得正是時候,孩子做錯事,我們罵的時機不對,用詞不當,不但沒有達到糾正的效果,反而破壞了孩子努力求好的本心與善性,甚至讓孩子模糊了是非焦點,我們的好意教誨或許最後變成了孩子的忌恨與不安的來源。


我也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我最不喜歡家裡有客人的時候,被爸爸媽媽嘮叨,即使是幾句不怎麼言重的話語,但是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我,就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侮辱, 將心比心,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孩子有錯一定要嚴格以對,但是不論是在外人面前,乃至於阿嬤、外婆、姑姑、叔伯、阿姨,甚至是孩子的爸爸、哥哥、弟弟的面前,都應該要小心翼翼的維護孩子的自尊,顧慮他們的感受。


老翁又補充:「我連孫子都是這樣教的,我把孫子當兒子一樣的教導,會體罰,但是絕對是只有我跟他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甚至都到學校跟老師說,就怕老師不處罰,但是很怕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嚴厲處分,不給他面子!

 

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古雷(C.H.Couley)提出「鏡中我」的概念: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從他人口中、眼裡的各種綜合評價,建立起對自己的形象概念。擁有正面且穩固的「鏡中我」,就是擁有自尊心的人,這樣的人具有自知之明,願意求好,擁有榮譽心,有力爭上游的成就動機。反之,一旦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凡事無所謂,不痛不癢,習慣了別人異樣甚至唾棄的眼光,所以根本就無法砥礪自己,避免犯錯,淪落到「無恥之恥」的敗壞極致。


兒童自尊心的影像正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所有親人、師長、朋友、同學等表現出來的態度、褒貶、喜惡等,真的就如同一面鏡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像,而 我們做父母的,影像力最為巨大,在孩子可塑性最強大的時候,讓我們提醒自己,耐住性子,調教他們的起步,就從建立他們健康、正面的自尊開始吧!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前時間規劃術   2010-04   親子天下雜誌11期   作者:李佩芬

多問問句,才能觸發孩子思考。開學一個多月,也是各校準備考試的時刻。孩子的考試念書計畫,是爸媽打點?還是倚賴補習班?其實,若能透過問句引導,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規劃,這種能力一旦養成,終生受用。

 

     如果有一堂課,專門教孩子思考「考試前,如何規劃念書時間」,你能想像是怎樣的畫面嗎?

 
 在國中任教二十多年的牧語軒,退休後經常在校園舉辦親職與學習講座。過去她在擔任導師時,常利用班會時間,帶著全班練習製作自己的「考前念書計畫表」。

   「絕對值得!」長期接觸青少年的她,每次一步步「出招」,帶著學生思考這樁「比考試更重要」的事情時,最喜歡觀察孩子的表情:只見一群半大不小的蘿蔔頭,臉上從閃過「那有什麼困難」的自信,到漸漸變成「嗯,加一加似乎得花不少時間」的警覺,最後轉而「糟糕,不知道能不能念完」的沉思。此時,她就感到欣慰:至少提供機會,讓孩子檢視自己的讀書方法。

   首先,她會笑嘻嘻先破冰:「各位同學,快考試了,你們打算花多少時間準備呢?」

 
 這時台下鐵定一陣喧鬧,有人說一星期,有人說三五天,也一定有學生信誓旦旦「只要半天就夠了」。

   
「沒關係,就讓他先囂張一下,」牧語軒提醒,引導過程千萬別動氣,「一說教,就破功了!」

  
 接著她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們每一科都考哪些範圍啊?」別小看這問題,班上有一半同學會為之語塞。牧語軒提醒家長,若小孩第一次就能清楚回答,「表示他思慮周密、有前瞻性,家長一定要大大稱讚一番,表示老師的交代,孩子都有記在心裡!」

    若範圍都不清楚,家長也別碎碎唸,正好趁此機會教育。她建議,若孩子小,可透過聯絡簿,提醒他到學校記得問;或請他打電話問同學,「打電話也是很好的觀察點。」譬如孩子拿起電話,是想什麼問什麼,掛完電話又想起忘了問什麼,就再打一次?還是先盤點哪些資訊還不太確定,列出要問的事項,再打電話?若孩子是後者,同樣值得大大嘉許。

    第三個問題通常會讓學生傻眼:「這次考試,你準備拿幾分?」孩子一定哀哀叫:「都還沒考,哪知道會幾分?」但牧語軒認為,「出社會工作都會有業績目標,難道孩子不該練習為自己訂目標嗎?」

 

如何準備,大有學問

 

她透過「自訂考試目標」方式,讓孩子學著審視「能力」與「目標」之間的落差,並思索是否需要調整一開始決定的「準備天數」。

     
讓孩子思考自己如何準備考試,其實是培養讀書計畫、時間管理、建立自學能力的最佳時機。

 
  這時她會笑盈盈提醒:「我沒說計畫表不能修改,你們可以回過頭,重新修改準備時間啊!」

    事實上,考試準備時間的長短,與孩子是否知道如何準備、用什麼方式準備,以及能否審度自己不同科目的程度差異,都有很大關係。

   讓孩子思考自己如何準備考試,「其實是培養讀書計畫、時間管理、建立自學能力的最佳時機,錯過非常可惜,」牧語軒的兩個孩子,從國中就開始練習擬定讀書與考試計畫,「約一學期的練習,孩子就會有心得,大人一定要有等待的智慧,」她分享自身經驗,「其實若能從國小中年級開始,到國中會更輕鬆」。

 
  譬如家長可從詢問孩子「打算如何開始準備考試」中,觀察孩子是否講得出方法。若孩子一臉茫然,家長就繼續問:課本要念哪些呢?老師會發練習考卷嗎?還是想複習考卷?參考書的題目你要做完嗎?沒做完的打算補做嗎?以前考卷有錯誤的地方,要不要再拿出來複習一下……透過諸如此類的「提示問句」,引發思考的機會。

   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會透過假設情境,引導孩子思考科目準備的前後順序。譬如她問孩子:「假設週四考國語,週五考社會,若你從週二開始準備,而且每天時間只夠複習一科的話,你週二會選擇念國語,還是社會呢?」透過這個問題,讓孩子體會「科目準備順序」與「記憶新鮮度」的關連,以及她認為「後考的科目,最好先準備」的原因。

   經常跟學生分享讀書技巧的牧語軒,常把國英數主科比喻成「燉肉」,社會科則像「炒青菜」,藉此提醒學生千萬別天天忙著炒青菜,而不花時間在需要「細火慢燉」的理解性科目上。她建議考試計畫,應先從數、理等理解性科目、或從自己最弱的科目先開始準備起,其次安排如國、英等長期記憶性科目,再來才是較重短期記憶如社會、生物等科目。

   可是,來不及「燉肉」,碰到考試才慌了手腳的孩子,怎麼辦?牧語軒建議家長絕不能心急,仍需回到「基本盤」,先把課本觀念搞清楚最重要;此時使用參考書、評量的方式也要有彈性,不必強求題題都做。程度較弱的孩子,只要能掌握住基本題,就應該極力讚美,增加信心,「起碼讓孩子知道,就算以前偷懶,只要現在開始,也有方法補救,」牧語軒說。


   當孩子了解如何準備考試時,便慢慢能估計出比較準確的「準備總時數」;最後,牧語軒在班上還會拋出最「現實」的問題:「再算算一週可運用的念書時間有多少?」

   通常這時候,台下又會一片哀鴻遍野:「啊!有兩個晚上要補習,少了六小時」、「星期六早上沒空,也要補習」。此時她會趁機讓孩子思考:「補這麼多,有時間念書嗎?」、「補習也要消化才有效,下學期還要補這麼多嗎?」透過對照,思考如何善用寶貴時間,訂出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時間規劃表。若家長是第一次帶著孩子做,「可能得耗掉一整個晚上,但絕對值得,」她鼓勵家長:「了解它的好處,就有等待的耐性」。

   計畫表完成後,更重要的是執行與驗收。「記得要把計畫表貼在書桌前,」她提醒。之後家長應儘量協助孩子的作息符合計畫,打造安靜的念書環境;若執行過程中,孩子覺得有困難,可以討論、調整,讓計畫表保持彈性。

   這樣就大功告成了?當然不!「等考試結果出來,別忘了與孩子一起檢視讀書計畫表,」牧語軒會帶著孩子檢視,是否達到預定目標,討論下次如何改善,是複習時間不夠?有些內容沒念到?還是基本觀念沒搞懂?

 
 她還記得當年與兒子的檢討對話,「啊!好可惜!這題沒複習到,五分呢!」、「若拿到這五分,我就前進幾名了!」兒子也在旁幫腔。

   「那麼下次考試,你覺得這張讀書計畫表可以怎樣改變呢?」問句,是啟動思考的觸媒。牧語軒鼓勵家長,多以「問句」來發球,「他才會有繼續嘗試與努力的意願。」

 

六問句,啟動考前讀書計畫

 

1.預計花多少時間準備呢?


2.
各科要考哪些範圍?


3.
目標是準備拿幾分?


4.
打算怎麼複習?


5.
實際可拿 來運用時間有多少?


6.
下次可以如何改進計劃表?


考前讀書計畫表設計要點

 

1.國中考試準備期以5~8天為週期,最長不超過10天;小學則以5天為原則。


2.
假日晚上應留白,做為緩衝調整之用。


3.
國英數主科,平日即應加強,故考試計劃表以「複習」視之;社會科則利用假日花時間統整,效果最佳。


4.
複習順序,可依照:理解性科目、長期記憶科目、短期記憶科目排列;或依照自己的最弱科、中等科、最強科來安排。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好日記其實很簡單   2008-12   親子天下雜誌3期  作者:王文華

太陽底下總有新鮮事,一花一草皆題材,從圖畫日記起步,到「不能說的祕密」……,隨想隨寫,無形中訓練觀察力、也提升了國語文能力。


     
寫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從每天寫日記開始。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推展「晨讀十分鐘」。

     
十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翻十來頁書是可行的。這十分鐘,恰好是陽光爬過山頭,白花花的光線灑落窗間,吸幾口新鮮氧氣,陪著小朋友看書,真愉快。


     
除了晨讀十分鐘,班上小朋友每天也要寫日記,天天寫,天天練,孩子們享受書香時,我則翻閱他們的日記,樂讀孩子們的童年。

     
為什麼要寫日記?這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唉,現在的國語課,一週刪到只剩五節課(其他的被鄉土語言、英語和綜合課瓜分了),我們都知道,語文要學得好,多讀多寫是不二法門,可是一學期只寫四篇作文,是不是明顯的不足?


     
怎麼辦?日記就這樣浮上許多老師們的腦海,因此躍進課堂,變成小朋友的「福利」。


     
其實,寫日記可以練習觀察力,一個沒有觀察力的孩子,就會覺得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面對日記發呆;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學習省思的功夫,夜深人靜攤開日記本,下筆時靜靜思索,寫出來的日記一定很真。


低年級

 

      孩子出生時,家長們都會買本成長日記,印上小朋友的手印、腳印,貼上孩子的照片,喜孜孜地替他們量身高、寫日誌,轉眼間,孩子上小學了,用什麼來記錄成長呢?


    
何不買本日記送孩子,由他自己記錄。


    
孩子的第一本日記,圖畫日記本不錯,空白的更佳。空白的畫面供孩子塗鴉,下面的格子給小朋友寫日記。小朋友都怕寫字,圖畫日記本的字數不多,小朋友一下子就寫完了,畫圖呢,卻可以畫得很高興。

 

     日記的內容,可以只寫簡單的一句話,請孩子把當天發生的事,重點式地寫下來。


     
例如:今天是海薇的生日,她請大家吃了一個好大、好好吃的蛋糕。

     
圖畫日記,也可以是幾句話,用它們來大概地敘述事情的經過;更可以用一段話,把事情說得更完整。陪孩子想一想今天發生過的事,先讓小朋友用口述說一遍,有的小朋友連接詞還不太會用,會一直寫然後、然後、然後,趁小朋友口述時幫他修掉,下筆就是好日記了。


     
較複雜的事情,家長最好幫忙統整一下,把一件事分成原因、經過和結束,利用一問一答的方法:


    原因:「我們今天去哪裡逛夜市?和誰去?」
    經過:「夜市裡有什麼東西?最喜歡哪個攤位?」
    結束:「要回家時的心情怎麼樣?」

    小朋友寫完日記,請他讀一遍,別忘了,多多讚美,每天從他寫的日記裡,找一句很棒的句子(找不到句子,找一個詞也可以)來鼓勵,孩子會很高興,明天就會寫出更棒的句子。


     
本子不要買太大本,小朋友很輕易寫滿一本,寫了一本再一本,一年下來,可以寫個五、六本,最後用大訂書機咔嚓一聲,裝訂好了。行有餘力,再幫孩子加個硬殼封面,就是童年最佳的禮物。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心法,小學生練出筆記神功  2011-12  親子天下雜誌30期  作者:李佩芬

你以為只要是大學生、研究生,都有能力在課堂內記下所有學習重點,也一定能整理出一份讓大家都看得懂的筆記?那可不見得。即使被稱為第一學府的台灣大學,為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台大教學發展中心還開設「筆記技巧」的學習策略講座,為大學生的筆記能力灌頂加持。

 

不過,連大學生都不見得擅長的課堂筆記能力,有一群小學生卻很幸運。

 

桃園縣龍潭鄉高原國小的孩子,在五年級一開始都會收到一份名為「高原國小童年記事簿」的禮物。這本有著二十六孔、可任意開關塑膠夾的活頁本,陪伴他們度過兩 年要「寫課堂筆記」的「閱讀課」。在這門沒有制式教科書的課程中,孩子不僅開始練習如何掌握老師口述與投影片的「上課重點」,也透過每週一次撰寫「課堂筆 記」的機會,進一步培養書寫力。

 

這門結合了閱讀與寫作、筆記、口說表達,甚至還包含如何使用圖書館的「練功坊」,掌舵者是曾在一九九九年獲得全國最年輕師鐸獎得主的高原國小教務主任呂嘉紋。

 

雖然,坊間有關成功職場人士如何寫筆記的參考書很多,然而,面對這群書寫能力仍在萌芽的小學生,呂嘉紋引領的方式,自有其獨特心法。示範、舉例、大量運用比喻來解釋、對話式的批閱等,都是他引領孩子進入筆記世界的鑰匙。

 

更有趣的是,為了帶領孩子更容易體會寫筆記的歷程,呂嘉紋用「壓縮」與「解壓縮」兩大概念,每堂課都讓孩子歷經一次從「濃縮」到「擴展」的過程,來回反覆培養課堂筆記力。

 

心法一:課堂練「壓縮」,找關鍵字,快速記錄

 

壓縮的概念,其實說穿了就是「抓關鍵字」。不過,深諳孩童心理的呂嘉紋,稱呼孩子為「課堂上的獵人」,鼓勵他們拉長耳朵,看看一堂四十分鐘的課,自己能逮住多少「重點山豬」。他發現:「當孩子把自己當獵人,就不會把找關鍵字當功課。」

 

因此,他會帶學生玩「抓重點山豬」的語文遊戲。他把每堂課自己所講的字字句句,比擬成一座大山裡的樹枝、樹葉,而老師講述的重點,都掩藏在這座山的枝枝葉葉中。

 

當講到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後,他會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回顧他剛剛講述的重點,抓到的就可以坐下。這遊戲很受小朋友歡迎,孩子也在遊戲競賽與相互觀摩中,培養出抓關鍵語詞的能力。

 

抓出關鍵字還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孩子學習用最快的方式,寫下聽到的關鍵字,呂嘉紋也有妙招。

 

他讓同學比賽速記,看誰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寫完。譬如,當他講述到「每人都會有不同寫筆記方式,寫得好不好看、整不整齊沒關係,只要自己回家看得懂即可」這個概念時,會帶孩子練習用最少的字,濃縮老師所講的一大串字句。

 

「寫不好看沒關係!」「七個字,還可以更少嗎?」「字醜沒關係!」「五個字,還可以更少嗎?」當孩子覺得無法再更壓縮後,他便進行下一個遊戲:「讀秒速記」, 看誰可以用任何方法,最快寫完「字醜沒關係」這五個字。於是,只見規矩的孩子寫著「字醜沒關係」,有些寫注音文「ㄗˋ  ㄔㄡˇ  ㄇㄟˊ  ㄍㄨㄢ  ㄒㄧˋ」,有些腦筋動得快的,則想出中英夾雜法的「字醜OK」,這樣又省了一點時間。透過這樣的練習讓孩子習慣:課堂紀錄不是要一字不漏的抄,而是要學著 記下關鍵字,而且愈快寫完愈好。

 

他還會介紹各種速記法。如善用數學符號,把「方向比努力重要」寫成「方向>努 力」;甲成語跟乙成語意思不同就用「甲乙」;也可自創符號系統,如呂嘉紋師生的默契是:「」代表喜歡,「」代表不喜歡,疑問用「?」標出來,雙箭頭 「←→」則表示參照比較、或與自身生活經驗相連結的內容等等。

 

然而,呂嘉紋深知每個人都有自己寫筆記的風格,因此並不要求孩子有統一的「課 堂壓縮檔格式」。如曾有學生非常善於畫漫畫,因此課堂壓縮筆記全是一幅幅「插圖密碼」,「別人看不懂又何妨?只要事後的『解壓縮』足夠清楚完整,能讓別人 看得懂就行了,」他如此看待課堂速記的目的。

 

心法二:回家練「解壓縮」,用自己的話,層次分明的陳述

 

每週上完課後,孩子必須根據自己的課堂速記,擴展整理成「用自己的話來說」的課堂筆記。這道過程,他形容為「解壓縮」。他觀察:筆記的「格式」很好教,只要拿出好的示範,孩子一看就會;但最難教、最難學的則是「內容」,為了梳理孩子如何呈現解壓縮後的內容,他煞費苦心。

 

受限於學校國語課時數,多數學生練習作文的機會有限。為增加孩子的基礎書寫力,他會鼓勵孩子從「寫完整句」著手,用分段而非條列的方式寫筆記。尤其重要的 是,為幫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思路層次,他會教導「標題、解釋、舉例」或「證據、原因、理由」等方法,鼓勵孩子用分層敘述的書寫來解壓縮。

 

他解釋,第一層「標題」往往就是那句最重要的話;第二層「解釋」則是對那句話的進一步說明;而「舉例」則是將上課所提到的實例、回家後消化再延伸的想法;甚至另外找到的相關資訊等放在第三層。每一層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筆來書寫,就更一目了然。

 

歷經多年現場教學經驗,呂嘉紋早已蒐集了數百份千奇百怪的課堂筆記,他也逐漸歸納出幾種孩子常見的「解壓縮不完全模式」。

 

例如有些偷懶的小朋友,會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直接把上課速記當成課堂筆記交出來。「別把你的速記,原封不動的拿給我看。」為了讓孩子體會「速記」對別人來 說實在「難以下嚥」的滋味,他會請孩子嚐一嚐乾巴巴的麥芽粉粒。說明速記內容如同濃縮過的麥芽粉,請別人喝時,要把麥芽粉加上熱水後才會好喝。這道「加熱 水」的程序,正如同為速記加上「用自己的話來說」的過程,才能讓筆記沖泡出好滋味。

 

另外有一種善用現代科技的「有聞必錄」學生,則會利用錄 音筆把上課內容轉為逐字稿。碰到這樣的學生,他也大聲疾呼:「老師可不想當『鸚鵡、抄人特訓班』的班主任!」「逐字稿只是肉身,沒有靈魂。」所以,他樂見 學生在筆記中加入「旁徵博引的補充資料」或「自己的感想、評論」,並給極大肯定。

 

至於小學生最常見的課堂筆記缺失是什麼?呂嘉紋說,最大宗者莫過於「不會分段列點,內容擠成一堆」了。

 

為此,他會先要求自己在備課時便要有邏輯與架構,別用天馬行空的講述來考驗孩 子。為了讓孩子懂得分層次,他以房子與房子之間必須有「防火巷」來比喻,示範每個段落都留一行空白;或用不同筆色區隔出不同的重要度或意義,如第一層的大 標題固定用黑色、第二層的解釋用藍色、再下一層的舉例說明則用鉛筆來書寫等。養成這樣的筆記習慣,如今在台北就讀國中的高原國小畢業生池威羽,即使只是寫 在公民課本上的筆記,也同樣會以不同筆色來區分,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心法三:從情意切入,提升持續的動力

 

在人眼裡許多寫筆記的常識,對小學生來說卻不盡然,有時他們的「創意」還會令人噴飯。譬如他就曾收過明明是畫著橫線的空白活頁本,孩子交來的筆記卻會直行 書寫;或短短一行字,毫無理由的換了好幾種筆色。不過,看到這樣筆記,他非但不生氣還如獲至寶,無論是好的、有缺點的、有趣的筆記形式,都被他拍攝、蒐集 起來,做為日後課堂分享與示範的素材。

 

「記憶很短暫,但筆記會永遠存在,」呂嘉紋不僅教寫筆記的方法,還從「情意」層面的鼓勵著手,希望孩子「持續愈寫愈多」、「主動愈寫愈好」。

 

他從自身經驗切入,分享自己過去學生時代所累積的寶貴筆記,也展示由學校所出資、歷屆學長姊所出版的限量筆記書。透過大家驚嘆的眼神,不僅讓優秀筆記成為最佳示範,更鼓勵孩子朝顛峰前進,未來也有機會出版由自己親自撰寫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他非常仔細回應每一本孩子的筆記。在每個可以回饋的地方,用工整字跡寫下自己的感想 或回應,有時連孩子的家長都一起加入書寫討論。「每次發回筆記本,都迫不及待想看看主任又寫了些什麼,」高原國小畢業生賴郁穎如此分享。而升上國中的她, 筆記能力就讓老師刮目相看,「我目前只用在健康科目上,沒想到原本健康筆記的最高分是A++,老師卻給了我A+++,還說從來沒看過這麼厲害的筆記……」 透過信件,她分享在小學培養的筆記功,對當前課業的幫助。

 

一門沒有教科書的課,但每週一次,長達兩年的累積,小學生的課堂筆記能力,就這樣一點一滴,逐步奠基。

 

 

 

10妙方,這樣教孩子寫課堂筆記

 

如何培養「課堂壓縮力」?

 

1. 讓孩子把自己當成獵人,抓每堂課的「重點關鍵字」。

 

2. 把「關鍵句」濃縮成「關鍵詞」、「關鍵字」,愈短愈好。

 

3. 分享各種速記妙法,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符號意義系統。

 

4. 不限定速記格式,允許每個人發展自己的「壓縮風格」。

 

如何培養「課後解壓縮力」?

 

1. 課堂筆記」必須把老師講的概念,用自己的話書寫。

 

2. 若能加上相關資料 ,或分享自己的評論、想法,大大加分。

 

3. 將概念或主題,鼓勵用「標題、解釋、舉例」, 或「證據、原因、理由」等不同面向歸類,寫出有層次的筆記。

 

4. 解壓縮時,筆記不要擠成一團,提醒不同段落或主題之間要空行,架設好「防火巷」。

 

如何激起孩子「持續寫」的動力?

 

1. 彰顯學生的筆記優點,將值得分享的筆記拍照並在課堂分享,提升成就感。

 

2. 仔細回應每位孩子的筆記,透過筆記與孩子交流、對話。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個好禮貌,怎麼教?作者:張瀞文,李佩芬

 

一、遇見人不主動打招呼

 

狀況一:在電梯碰到鄰居,五歲的小明趕緊別過頭,躲到媽媽背後。

 

狀況二:校門口,導護老師面帶微笑向學生打招呼,學生卻不回話。

 

可能原因:

 

大人可從孩子的年齡、特質、場合等分別去觀察,了解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的情境與對象,是偶爾因注意力放在別處而忽略,或是不分場合的普遍性習慣,還是針對「特定人物或場合」所展現的行為。

 

可以怎麼做

 

年紀愈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保護自我的自然反應。大人這時可透過「小寶,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自然將孩子拉入大人的社交圈,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怎麼不叫人?這樣沒禮貌」來責備孩子。

 

當 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景生說,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 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還有一種比較棘手的情況是: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可能會因不喜歡某位親友,而不想主動打招呼。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曾碰過一個案例,由於孩子總覺得媽媽被阿嬤欺負,所以常會瞪阿嬤、不打招呼。

 

「讓孩子過度承擔大人的情感,對小孩的發展並不利,」黃倫芬指出,有時候小孩 會很想替弱勢、或善待他的一方出氣;此時若大人能替自己發聲,孩子就不必選邊站,譬如可跟孩子說明「阿嬤的事,媽媽有在處理」。不是好婆婆,不見得就不是 好阿嬤。當大人有辦法把兩件事情釐清,孩子也會有寬恕與放鬆的空間。

 

二、講話不直視對方

 

狀況:每一次豆豆跟人說話,眼睛總是盯著地板,不看著對方,看起來很沒禮貌,我該怎麼做?

 

可能原因:

 

對多數孩子來說,比他們高大許多的成人,就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生物,尤其是他不認識的人。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說話時注視著對方」這個要求會更困難。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天性敏感害羞,試著讓他知道:「你低頭都不看著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喔!」當孩子做出了對的行為要強化:「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喔!阿姨也很高興你跟她說戶外教學的事。」很可能提醒十次只成功一次,但還是要看見孩子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快樂 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 很多人都會這樣。」

 

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害羞的孩子有時是很體貼的人,大人要去看見他個性中的良善和美好,千萬不要因此將他貼上「沒禮貌」的標籤。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與善待,才有辦法尊重與善待他人。

 

因此,大人應想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是不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和人對話時是不是能夠直視對方?如果你也不習慣看對方的眼睛講話,把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三、接電話沒禮貌,或打擾別人講電話

 

狀況一:如如每次都搶著接電話,但一接起人就跑了,留下電話那頭:「喂喂喂,有人嗎?」如果不讓她接電話,她又哭個不停。

 

狀況二:爸爸正以電話和同事討論公事,原本已經專心自己玩十幾分鐘的兩兄妹突然狀況不斷。哥哥十萬火急跑來問為什麼今天比較晚洗澡?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

 

可能原因:

 

電話對小小孩來說是個迷人的新鮮玩意,小孩因為好奇又勤快,所以喜歡搶接電話。但對小小孩來說,要跟一個看不到人的聲音說話,並做出適當的回應,其實不容易。

 

可以怎麼做

 

電 話禮儀與應對是需要學習的。平時透過遊戲,教孩子基本的電話用語:「請問你找誰?」「在,我請他來接。」「他不在。」「謝謝,再見。」當電話那頭不是熟悉 的聲音時,要問:「請問你是哪位?」確認:「請問你要找誰?」如果他要離開話筒找媽媽聽電話,要記得說:「請等一下,我去叫媽媽。」

 

《教孩子學禮貌》一書提到,七歲以下的孩子接電話,成人最好都在場,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請對方留言,也可能無法正確傳達訊息。當孩子夠大,不妨在電話旁放紙筆,請他記下來電者的姓名與電話。

 

有些時候是孩子和電話那頭的長輩不熟,不知道要說什麼。接起電話後記得替他解圍:「他現在忙著畫畫。」也讓長輩不要太難過。平時常常在長輩面前誇獎他,增加彼此間的連結:「如如很棒,已經會自己吃飯了。」小孩也會覺得,阿嬤和他是有關係的,才願意跟這個大人多說幾句話。

 

另一方面,孩子也應被教導,家裡有人接電話時必須遵守的禮儀。

 

你可以在打電話前讓孩子知道要打給誰?會打多久?需要他們配合什麼?如果孩子真的很小,打電話前為他們準備一些零食、活動或影片。但是,如果你已經跟孩子說好五分鐘卻講了半小時,他只好以哭喊、胡鬧來引起你的注意力。

 

四、用餐禮儀不佳

 

狀況一:帶孩子參加婚宴,孩子老愛玩中間的轉盤,影響同桌用餐者夾菜。

 

狀況二:十人一桌的合菜餐,小寶一個人卻獨吃了三支雞腿,水果總是撿最大塊的吃。

 

可能原因:

 

小小孩很容易受稀有事物的吸引,對他們來說,轉盤或許就像新玩具般有趣。至於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拚命拿,有可能是平常在家用餐時,家人都習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以致在公眾用餐場合時,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

 

可以怎麼做

 

帶小小孩參加正式用餐場合,尤其孩子特別好動時,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時父母得多發揮創意,讓孩子「心甘情願」坐下來好好吃飯。

 

Ivy’s House 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莊建宜分享,大轉盤對孩子來說,的確是個有趣迷人的玩意。父母可試著找出既滿足孩子好奇天性,但也不打擾別人的方式,讓長達兩、三小時的婚宴,對孩子不致成為無聊的折磨。

 

例 如,當尚未上菜,孩子就對轉盤躍躍欲試時,可以在徵得同桌者允許下,幫助孩子練習旋轉的力道,並教導他「有人仍在夾菜時,輪盤就不能轉」。當孩子有能力用緩慢、適當的時機與力道使用轉盤,還可以告訴他「待會要夾菜的時候,我會請你幫忙轉」,交付任務給他,提升他在用餐過程的貢獻與參與感。

 

至 於狀況二,則攸關孩子是否具備「換位思考」能力。莊建宜以幼兒園所的經驗為例,他們會讓孩子在用餐拿菜時,從「一次只拿一瓢」開始。這樣做的好處是:小朋友通常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食量,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練習估量,也不會因為飯菜裝得太滿而喪失食慾,從中也培養不浪費、顧慮他人的美德。

 

對國小學童來說,多參加團體活動,可透過接觸同儕的機會,學習顧慮他人感受;也可鼓勵他把學校算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數一數同桌有多少人,算一算每個人可以吃幾個,會比直接斥責他「吃東西要想到別人」更具體。

 

五、愛插嘴、上課愛講話

 

狀況一:每次我只要和朋友講話,小潔總是插嘴,不是問我們:「你們在說什麼?」就是硬要說件一點都不重要的事:「媽咪,我們家土司只剩一片了。」

 

狀況二:小明每堂課必跟鄰座同學聊天,每次叫他名字提醒,他都很不高興:「又不是只有我!」

 

可能原因:

 

孩子插嘴可能是因為好奇你們交談的內容、因為想到一件事等不及要分享,或者他不說就會忘記。

 

如果孩子上課時習慣聊天,通常是因為他對課程內容沒興趣,或根本跟不上。

 

家長怎麼做

 

插嘴看似小事,卻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大人需要協助他輪流發言,了解人與人應對時的規則。

 

黃倫芬建議,當孩子插嘴,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講,等我們講完就換你。」然後儘快結束你們的話題。如果他等你們結束才接著說話,要記得鼓勵他:「謝謝你願意等。」等待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從一分鐘開始,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

 

如果有多個孩子七嘴八舌,就訂定規則:一人一次,一次三分鐘,讓孩子得到一段時間不被打斷的發言權。當別的孩子說話時,也學會聆聽、等待。

 

有時候,孩子插嘴是在發出某些訊息。例如在路上不期而遇友人,大人聊了起來,而忽略了孩子,他很可能就以插嘴來表示不滿。

 

老師怎麼做

 

黃倫芬分析,許多低年級孩子亟欲分享,還沒學會等待,想到有趣的事就想馬上說。老師這時要提醒孩子:「我知道你覺得很有趣想跟老師說,等老師把這部分講完再請你分享。」或請他將想講的事先寫下來,下課再找老師或同學講。也要讓孩子知道,上課時想要發言都必須舉手。

 

原則是,老師要安定自己的心,知道孩子沒有惡意,不是故意搗蛋,不要責怪孩子。通常提醒兩三次之後,學生會比較理解上課發言的規則。

 

當 然,也有學生因為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成為上課說話的「慣犯」。黃倫芬提醒,儘量不要在上課時斥責學生,尤其當那個學生在同儕間已經因為不守規矩被排擠 時。老師可以在下課時找他了解學習狀況,和孩子討論該怎麼辦,也讓他知道:「我知道你想要講話,但說話會影響上課秩序,讓老師很為難,也可能讓同學誤會你。」

 

如果是注意力比較不足或容易分心的孩子,老師可能要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將孩子的座位往前挪,他比較容易注意到上課內容;請他當小幫手,大約十五分鐘就請他發考卷、擦黑板。

 

當然,建立全班默契,像是「日立冷氣,靜悄悄」、「一二三、拉嘴巴」,雖然老套,卻還是有用的班級經營方式。

 

六、孩子說不雅詞彙、講髒話,甚至罵三字經

 

狀況:孩子最近說話會出現「變態」、「屁啦」、「機車」等詞彙;鄰居張太太說他們家更慘,聽國中兒子講電話,簡直像電影《艋舺》台詞的翻版。

 

可能原因:

 

先檢視家中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習慣。對年紀稍小的孩子來說,有時只是覺得好玩、新鮮;青少年說三字經,可能是認同自己所屬族群的說話方式,或純粹覺得這樣才能表達感受。

 

可以怎麼做

 

對年紀稍小的孩子來說,新鮮、有趣、會引起同儕或大人注意的語詞或行為,很容易互相感染,可先探究孩子是否了解箇中意義,再伺機決定用忽視、轉移或說明的方式帶過。

 

GreenHouse 志工、蒙特梭利教師周惠華,曾碰過幼稚園孩子有段時間很愛說「大便」,禁止也沒有用;後來每次孩子這樣說就帶他坐到馬桶上,讓他了解語詞真正的意義。也曾 有一段時間,有一群孩子很愛吐口水,家長抱怨連在家中也如此,於是她安排時間讓孩子圍著樹木漱口、並把水噴在樹根旁,抒解孩子好玩、好奇的心理。

 

幫助孩子釐清不雅詞彙的意義,是引導方式之一。如問他:「跟你不一樣,就是變態嗎?」讓他進一步思索這個語詞給人的感受。

 

幽默提醒,也是一種因應之道。教育部中央團人權教育諮詢輔導教師陳端峰,曾碰過學生對他說:「老師,你很機車耶!」「那麼是光陽,還是山葉呢?」他用幽默的雙關語方式,提醒學生用語的界線。不當面責罵,並不表示我們覺得那是對的,只是換個方式讓孩子知道。

 

親職專家楊俐容也建議,當孩子逐步邁入中高年級的自律階段,大人除了可以從認知面討論說髒話的相關概念,從情感面讓孩子同理、體驗聽到髒話的經驗與感受外,也可以從行為面和孩子約定說髒話的行為規範。

 

如教導他們:(1)不在正式公開場合說髒話,引導孩子思考,哪些場合不適合使 用同儕間的嘻笑怒罵用語,幫助孩子建立收放自如的界線;(2)也不在別人明白表達不接受的時候說,強調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或許有些人不在意,但 若有人明確表達聽到髒話有不舒服的感受,就一定要學會自我克制;(3)同時也應提醒孩子不在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情境下說髒話,與孩子討論,當生氣時可以如何 表達來取代髒話,協助孩子拉起爆粗口的界線。

 

七、站三七步

 

狀況:青少年做錯事情被糾正,被叫去時卻以三七步的姿勢,站在大人面前。

 

可能原因:

 

當孩子知道自己即將被罵,這個站姿往往暗示孩子內心有防衛;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姿勢不良的慣性,根本沒有自覺。

 

可以怎麼做

 

面對青少年的各種問題,大人有時得一件一件處理,很難強求一次解決。

 

黃倫芬舉例,若孩子因生氣說三字經,而你今天想了解的重點是「為何生氣」,當聽到三字經時可以先問:「你今天心情又不好了?」把重點放在聽他在生氣什麼,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在意表達方法。

 

三七步的問題也是一樣。很多時候,大人會因態度不佳而模糊了焦點。如果現在要討論的是這件做錯的事情,就先不要被態度激怒,模糊了焦點。

 

從身體語言觀察,三七步姿勢的背後,代表的是一種防衛的態度。孩子覺得要被罵,不自覺的會武裝自己。如果大人可以了解,他只是在防衛、保護自己,並不代表他刻意要展現無禮,這樣才有繼續討論的空間。

 

長年輔導中輟、特殊兒的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李崇建,則會用這樣的方式提醒:「站好。這樣站,我會認為你不尊重我。」「謝謝你告訴我你沒有這個意思。不過這樣站通常會被誤會不尊重人,這樣多划不來!」

 

還 有一種可能是,因習慣姿勢而不自覺站出三七步。在高雄餐旅學院擔任國際禮儀講師的李昀曾觀察,與強調挺胸、伸展的國際標準舞相較,流行於青少年的街舞文 化,的確有較多駝背、聳肩等基本動作,一旦成為身體習慣,姿勢本身雖沒有不敬的意思,卻可能引起誤解,不妨提醒孩子留意。大人可透過鏡子、錄影等方式,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站立、走路的儀態與形象。

 

八、問話不但不回答,還頂嘴

 

狀況:小華出門前我問:「有沒有帶外套?」沒聽見回答;我提高音量再說:「要帶外套喔!」「煩不煩啊你!」他大吼,接著大大摔門聲,留下錯愕又傷心的我。

 

可能原因: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挑戰和頂撞權威(大人),可能是這個發展階段維護自我的正常方式。他依然需要成人的關心,但也需要維持自己的獨立。

 

家長怎麼做:楊俐容分析,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就像栽培箱裡的幼苗長大了,父母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一定長歪。父母要做的事是: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它才能茁壯成長。

 

父母只要調整關愛方式,還是可以擺脫「嘮叨」惡名。楊俐容建議父母,常在心中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當孩子嫌你囉唆時坦承:「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照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說明你需要時間適應。

 

規 範孩子時也有一些原則:(1)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要求關機,不要隔空喊話嘮叨不停。(2) 善用客觀的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3)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 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他自然會改。

 

當你已經盡力當個不嘮叨父母,孩子的頂嘴依舊,找個雙方心情的不錯的時間聊聊,畢竟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已經從「他律」邁向「自律」,他必須知道並且認同,才會願意執行禮貌的行為。

 

親 子對談時,也要留意以下「四不」。(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 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愈否定孩子,他就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老師怎麼做

 

有事情與學生溝通,他卻頂嘴時,先提醒自己,不要將重點放在他的表達方法,而 是去聽他在不高興什麼。有時候平心靜氣去思考他頂嘴的內容,或許會發現他說得挺有道理的。接著再處理他的說話方式:「謝謝你告訴老師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合 理,我會再調整方法。不過你說話的方式讓我很不舒服」

 

曾獲教育部正向管教特優的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提醒,有時候學生嗆老師真的會讓人難以招架,如果不知如何回應,就什麼話都別說。有時候他會跟學生說:「我們明天再說。」不回應留下的空間讓彼此有機會思考。等到明天,雙方的情緒冷靜了,也比較容易就事論事。

 

過程中,不要用貶低、謾罵的方式抑止你認為不禮貌的態度。如果孩子從成人身上得不到禮貌的對待,他自然很難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

 

九、不知使用手機的禮節

 

狀況一:家族聚會時,八年級的諒宇坐在角落,一直埋頭看手機,阿公問話總是簡短回答。媽媽使眼色要他將手機收起來,他假裝沒看見,繼續盯著手機玩遊戲。

 

狀況二:愈來愈多學生在上課時拿手機錄音錄影,上週學校有一位老師罵學生的影片被張貼上網。即使學生可能沒有錄我,但我還是覺得很不自在。

 

可能原因:

 

家族聚會時青少年覺得無聊,所以藉著手機打發時間。至於在班上狗仔盛行,李崇建認為,偷拍、錄音等使用手機衍生出來的不當行為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文化的代價」:社會上狗仔盛行,這個情況就會具體而微顯現在學校。

 

家長怎麼做

 

以「禮貌」為由要求青少年在聚會時收起手機通常是行不通的。到了青少年,孩子會重新整理,發展出自己的禮貌體系,當他認同了,才會真的去做。

 

這個時期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與對談,同理他的心情。大人們的談話內容對他來說的確很無聊,但他也得考慮到長輩感受。大人應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讓他自在、也不讓旁人難受的方式。例如不玩手機改看書,或假裝背英文。

 

當父母買手機給孩子使用,不妨對於手機使用規則約法三章。但楊俐容提醒,給青少年手機,時間、時段與額度等大方向是可以規範的,其他等出了狀況再討論修改。當規則細節太多,好像在防賊,也容易記不住。

 

老師怎麼做

 

當偷拍、錄音等事讓老師倍感威脅,學校可以做的是訂定規則,例如:「上課時間手機要關機」。要有心理準備,規則不會百分之百奏效,但多數學生的確需要知道怎麼做,以及違反後的罰則。

 

偷拍文化源於一種不尊重,老師可以努力的是,在學校內經營起相互尊重的主文化,當一個尊重孩子的大人。

 

十、開黃腔

 

狀況:實驗課。老師:「請將吸管插進去。」某男同學:「這樣好舒服。」全班哈哈大笑,台上女老師卻漲紅了臉。

 

可能原因:

 

對國中生來說,「性」是他最關心、好奇的事之一,這使他總將所有的事與性聯想在一起。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學生的玩笑是隱諱的,除非已 經影響了上課,否則可裝聽不懂不處理。當話語真的讓你不舒服,就直接請學生停止:「這些話讓老師覺得很不舒服。」如果可以輕鬆以對,事情可能會更容易。重 慶國中教師鍾滿振分享,「開黃腔」是他任教的學生認為「最不禮貌」的一件事。即使有這樣的認知,學生仍忍不住想講,而且女老師的尷尬反應會讓學生覺得更有趣。

 

黃倫芬提醒老師,這是青少年的正常反應。當他們開黃腔,不要認為是針對你,才不會覺得難為情。

 

如果學生說完,全班哈哈大笑後仍能繼續上課,當它是個調劑學習氣氛的插曲,不要太在意。但如果造成全班一直針對此事開玩笑,就要提醒:「大家好像對性很有興趣,你們這個年紀,對性有興趣很正常。不過現在是化學課,請同學在生活教育課時,好好跟老師請教。」絕對不要因此罵學生,他們只是在不對的課堂上問了不恰當的問題。

 

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界線」,黃腔絕不要開到老師或同學身上。如曾有老師自我介紹後,詢問是否有其他問題時,同學直接問老師「第一次是幾歲」的隱私。碰到這種情形,老師千萬別動怒,可從性騷擾的法律面角度切入說明,讓他們知道在職場中這樣問會有觸法之虞,也協助學生了解公開場合的問話禮貌。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優生私房計畫 我不放過任何一段小時間   親子天下32期  徐維彤

 

20歲,北一女中畢業並取得大學學測滿級分。現就讀陽明大學醫學系二年級。

 

國中小念了七年舞蹈班,高中念數理資優班,同時參加北一女樂儀旗隊,曾擔任四海同心大會旗隊獨舞,及參與建中樂旗聯隊赴德國比賽,贏得二○一○年世界樂旗大賽冠軍。

 

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時做好念書和社團,她的獨門方法是什麼?

 

********************

 

我一向不是天才型的學生,所以我上課很專注,在教室裡,我的座位永遠在第一排,尤其是面對講台正中央的那個位子,更是我的專利;很多人不喜歡坐在太靠近老師的地方,但我特別喜歡和老師直接互動,還有眼神的交流,這能夠幫助我專注,同時也不受其他同學私下傳紙條、打瞌睡的影響。

 

心法一、專注利用零碎時間

 

 我念北一女數理資優班時,課業非常繁重,還要做專題研究,時間經常被切割得很零碎。因此我學會充分利用每一個小段時間,不讓小空檔白白溜走。

 

         每當老師講課時我就在課本上做好密密麻麻的筆記,一下課就衝上台前去發問。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設法搞懂,然後利用剩餘的下課時間快速複習一遍,趁著記憶尚存時複習的效果最好。

 

心法二、用便利貼督促自己、拔掉網路線

 

         我常用來督促自己的工具是貼在書桌前的小紙條,和電腦上的行事曆與便簽,它們隨時提醒我該做的事情,做完一項後刪掉一項,會有種很痛快的感覺,也得到自我的肯定。其實時間沒有多或少的分別,只有分配不均的問題,仔細回想一下,人們很多時間都是在發呆中度過,或是在網路上閒逛浪費掉。所以我都規定自己在未完成作業前不准開電腦,如果一定要用電腦寫作業,就乾脆拔掉網路線,免得一心二用。

 

心法三、嚴格計畫並適度獎勵

 

 到了高三學測前,我以每一次模擬考為一個週期,配合一週上課五天之後的空檔,做一大段一大段的規劃,像國英數基本學科需要長時間累積,我要求自己每天要做幾個單元,若有多的時間才做其他科目。我的計畫表都有嚴格執行,但不會排得太滿、太緊湊,一週至少留下一兩個彈性時間,來彌補執行不完的地方,如果真的都完成進度了,就給自己放個假,適時的輕鬆一下做為獎勵。

 

 到了升高三的暑假,我開始全力拚學測,幾乎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也不去和同學聚餐、聊天,把握每分每秒只為了證明自己能玩也能念書。

 

心法四、凡事都先想好先後順序

 

    學會作計畫表讓我的生活更有效率。上了大學我還是習慣準備一個筆記本,把該做的事先寫下來,讓自己的讀書、社團、娛樂與工讀等內容一目了然。即使只是當天下午的幾個空堂,我也會在早上先想一下要做些什麼事,以及事件的先後順序,這樣才不會漏掉該做的事;而記下事情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種思緒的整理,也有助於保持頭腦的清晰。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餐桌上的親子戰爭  1999-11 康健雜誌14期 作者:吳若女

 「乖寶寶,把蛋吃了,就可以吃果凍。」「不要,我現在就要吃果凍!」

 

 「你要不要吃吃看這個青菜,一口就好。」「我不要,我討厭綠色的東西。」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樣的戲碼是不是每天都在餐桌上,如火如荼的上演著?你除了擔心孩子的營養可能不夠,是否更在意管教的問題?孩子若不愛吃飯或偏食,父母親該怎麼辦?

 

  一般專家總是建議不要順著孩子的性,應該嚴格要求,要孩子該吃什麼就吃什麼。於是,一場又一場的餐桌大戰不斷重覆。大人搞得精疲力竭,小孩卻對所謂營養的東西愈來愈沒有興趣。

 

不要威脅利誘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小兒科教授海門和作家崔西的新書《餵出孩子一生的健康》(FeedingYourChildforLifelongHealth),提出一些有效的餵食策略,在戰爭與營養之間取得平衡。

 

作者建議父母,不要用威脅利誘的手段強迫小孩吃東西。你要是告訴小孩,吃完菠菜就可以吃冰淇淋,會讓小孩覺得甜點是好東西,菠菜則不可口。久而久之,會讓小孩討厭菠菜。

 

不妨「提供小孩不同的選擇機會」,你問小孩:「想不想吃點青菜?」他也許會說:「不好」,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接受拒絕。你也可以用說反話來試試看,「我很高興你不喜歡吃這些青菜,因為我想吃。」然後你就一口吃下,但說不定小孩就會想吃了。

 

英國醫生賀斯蘭在其著作《食物大戰》(FoodFights)一書中也提到,在餐桌上和小孩維持和諧關係的重要,父母不要為小孩的飲食過於煩惱。

 

和諧關係更重要

 

他引用許多研究結果說明,小孩缺乏基本的營養素是很少見的,重要的是孩子「要有機會吃到營養的食物」。孩子身體需要什麼,他自己就會吃什麼;若是他們不需要或不想要,不用特別強迫小孩去吃。

 

但最重要的是,千萬別讓吃飯時間成為管教的戰場。管教是非常重要的,但不一定要選在吃飯的時間開戰。想想看,需要為了堅持小孩吃下胡蘿蔔而冒火嗎?這已經是管教的問題,而不是營養的問題。

 

在進食的過程中,不要催促孩子,若是他動作較慢,就隨他去。催促只會讓他感到緊張,覺得吃飯是件苦差事。

 

也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吹毛求庛,只會破壞了他們的食慾。如果小孩對食物的癖好很奇怪,也不要特別煩惱,如果你不讓他把麵包泡在牛奶,他可能兩個都不吃,不需要用大人的進食程序來要求小孩。

 

在為孩子裝盛食物時,份量少一點,而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給他一大盤,等孩子需要的時候再給他。此外,也可以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如果平常不愛喝牛奶的小孩,可以讓他在沖奶的過程中加入其他的東西,這樣他可能有興趣多喝一點。

 

總之,讓吃飯時間充滿歡樂,讓小孩對食物產生興趣,都是讓戰場變成樂園的好方法。

 

短波/家庭支持,決定孩子一生

 

無論對幼兒照顧的觀點如何,最重要的仍是家庭環境,家庭的支持攸關兒童一生的福祉。

 

國際兒童與人類發展組織(NICHD)在10個地區研究1,300個家庭,並比較各種預測兒童發展的指標發現,具有支持性功能的家庭,即父母受過完整教育、經濟無虞且具有情緒敏感度,是預測孩子能否順利發展的指標。

 

研究者指出,孩子兩歲之前,若沒有給予足夠的親子時間,三歲時就比較會有攻擊性和反抗行為出現。

 

至於每週應該陪孩子多久?專家的答案見仁見智。過去研究的看法是每週至少要超過20小時,NICHD則建議每週最少應陪孩子10個小時以上。(張曉卉整理)

 

短波/從舞姿看個性

 

跳舞世人的天性,也顯露人的個性。美國內華達大學溝通學系教授狄爾曼指出,有機會不妨想想自己和別人是怎麼跳舞的。

 

揮手:是個快樂的人,很少覺得壓力過大。

 

擺臀:是個不受壓抑、熱情的人,希望能吸引他人的注意。

 

重複同樣的舞步:是個專注、缺乏想像、在乎自己表現的人。

 

彈動手指或拍手:是個容易親近、喜歡與人交往的人。(賴皇伶整理)

 

短波/你有網路上癮症嗎?

 

若你正覺得自己和網路難分難捨,停留在網路上的時間常常超過自己的期望限度,那麼你可能得了網路成癮症。

 

網路提供一個虛擬情境,讓人彷彿可以逃脫現實生活的壓力、憂鬱和焦慮,與個人面對的困境,像是工作耗竭、突然被解僱、婚姻不如意等。

 

美國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中心認為,藉由網路的匿名性,下載各種非法圖片與軟體,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容易有欺騙,甚至是犯罪的等偏差行為出現。

 

網路成癮包括多種症狀,在行為上,像是會沉迷於虛擬性愛、網路交友、網路賭博和購物等。

 

生理上則會有睡不著、不安、喜怒無常、憂鬱等類似的戒斷症候群出現。就像其他的成癮行為,他們會試圖隱藏他們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上問題。

 

治療的焦點在於幫助患者作時間管理、自我監測和改善社會人際關係。(張曉卉整理)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慣寶寶到小皇帝     作者:李偉文  2012.11.29

 

      這些年愈來愈常在公共場所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般目中無人的孩子,然而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的毫不制止或教導。其中除了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家教的孩子。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至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 予取予求。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放棄管教的責任。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父母要從小要求他們負 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當孩子的紀律與常規都順利養成,而且對人體貼有禮貌,家長就能夠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去處理事 情。一個從小被父母寵慣著長大、被過度安排的孩子,是無法在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生存下來的,而且挫折容忍力也是這個時代孩子最欠缺的一堂課。因此在可控制 情況下,父母也應該在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可以受點苦,可以傷心難過,好好哭一場。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 該學習的。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的寵溺孩子。父母要 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

 

      孩子需要被要求、被限制,其實他們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祕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清楚的知道生活中有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的成長與發展。

 

      若家長分不清「尊重」與「放縱」的差別,對於「讚美」與「獎賞」的使用也不夠謹慎的話,也許 就會養出一個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當孩子還小時不覺得有何不妥,等到孩子青春期逐漸脫離父母掌握,這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 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候理智分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溝通講道理,他們也沒有太多能力 來自主選擇,父母陪伴重點反而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及負責自律的習慣。到了青春期階段,一個行為舉止讓大人放心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跟他以朋友般的態度相 處,互相分享心靈的感受,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的建立。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手吧,趁早讓孩子獨立!◎ 作者:陳詩婷

【撰文/陳詩婷】



曾經有個幼稚園老師分享,上個星期因為天氣變化大,班級很多孩子都感冒了,整天打噴嚏、流鼻涕,經常會聽到孩子說:「老師,我有鼻涕!」。每一次這位幼稚園 老師都回答:「衛生紙在桌上,自己拿,擦完了丟到垃圾桶裡!」剛開始,有的孩子會將擦完的衛生紙遞還給老師,要老師幫她扔,但這位老師總是要求孩子自己丟 到垃圾桶裡。慢慢的,跑來找老師丟垃圾的孩子變少了,自行擦鼻涕的孩子越來越多,且多數能自己丟進垃圾桶。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這是因為在家中,孩子們習慣了父母幫他們拿衛生紙,幫他們擦鼻涕,幫他們丟到垃圾桶裡,孩子有機會可以自己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便一次次被剝奪。許皓宜說,「人的心理 社會成長期分為八大階段,每個人都需要完成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以配合社會上的挑戰與期望,只要一個階段沒有成長,之後的人生就會停滯在那個時間點,再也 往前不了!」



其中,孩子1-3歲是發展獨立自主的時期,孩子從小就要培養他獨立,因為獨立性強的孩子,往往比較有主見、做事有明確目的,也較自動自發,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孩子的獨立性,正是這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孩子獨立性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養,因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能力所及的,所以家長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三個小技巧培養孩子獨立性,許皓宜現在就教給各位家長們!


 

給孩子選擇和負責的機會
培養孩子獨立性,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能力所及的事和機會,比如:吃飯要孩子自己拿湯匙吃、上廁所鼓勵孩子動手擦屁股、睡覺時讓他們自己動手蓋被子、洗澡時讓他們自己洗。許皓宜說,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慢慢的學習了獨立思考,學會了獨立完成。


許皓宜分享,當媽媽的總希望自己的女兒打扮的漂漂亮亮,但自己的女兒從小就不喜歡穿裙子,反倒總是穿睡衣出門,剛開始許皓宜很不能接受,每天早晨總上演一場世界大戰。後來想想,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穿的衣服,不正是孩子展現獨立自主的機會嗎?於是,許皓宜每天早晨,預備好幾套搭配過的衣服讓女兒自己選,一來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學習獨立的特質,二來,女兒從媽媽搭配好的衣服中選出一套,再怎麼選擇,也不至於穿的太奇特。


手足替代,學習相互合作
如果有手足的孩子,就可以利用「手足替代角色」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換言之,就是利用兄弟姐妹的情感,培養出孩子的獨立特質,因為兄弟姐妹間的年齡差距小,彼此間溝通距離也會比較小。


「我有一個女兒跟兒子,我就常叫我女兒餵弟弟吃飯,雖然會掉的一地,但這就是訓練孩子獨立的機會。」許皓宜說,雖然大女兒餵兒子吃飯,飯菜總是掉一地,但這剛好能訓練他們兩個自己吃飯、自己收拾地板跟桌子的飯菜的好時機,兩個孩子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負責任的價值,兩姐弟間的感情還會因此更緊密呢!


相信孩子比你強
此外,如果沒有手足的孩子怎麼培養獨立性呢?許皓宜說,這時家長們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許皓宜舉例,玻璃杯是許多家長從來不敢讓孩子碰的危險物品,但她從小 就讓小孩拿玻璃杯,只要讓孩子充分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告訴他們:「玻璃破掉會割到手,會很痛喔!所以拿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只有相信孩子比自己強, 才能讓孩子跨出舒適圈,從中學習獨立的特質。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用錢怎麼給?我家的原則

 

作者:藍子媽

 

2012.11.08

 

我們家開始給零用錢了,雖然似乎有點晚,但因為給零用錢的原則,倒讓我和孩子學到了不少,有著許多我意想不到、令我深思的效果,也讓我更覺得,這之中有著許多與零用錢有關的課題等著我們學習,等著我與孩子一起成長。

 

關於給零用錢這件事,煦煦曾跟我提過幾次,但當下我直覺想,他平常在學校、安親班都沒有讓他可以買東西的地方,來回也都是我們或安親班接送,出門就是跟我們在一起,那來有單獨用錢的機會,所以也就覺得沒有給他零用錢的必要。

 

同時,另一個遲遲未給他零用錢的原因,是不知到底要以什麼理由給、怎麼給、給多少?所以這件事便一直延宕著!

 

        前陣子煦煦再提起了,不但哀兵政策地說同學都有零用錢,只有他沒有,更說了許多零用錢可以讓他學會理財這類冠冕堂皇的話,心想他真的夠大了,真該好好考慮安排零用錢這件事了!

 

其實【什麼時候該給零用錢】,我覺得因孩子生活狀況及個性而定,煦煦頗自律,大致小一時就可以給他零用錢了,只是我一直拖到小四才給。

 

而安安是一個相當隨心所欲,只顧前不顧後的小孩,現在小二,以他的個性還是不適合,但因煦煦開始拿零用錢了,煦煦的自律不但可以成為他使用零用錢的學習示範,兩人也很聰明的會有合購較貴東西的打算,將會有彼此討論規劃的作用,所以我也開始給他零用錢了。

 

給零用錢,首先得想想【以什麼理由給零用錢】。

 

做家事?我知道有人是以這樣的方式給,做多少家事賺多少零用錢,但我一向不想以「獎勵」的方式做為驅使他們做家事的動力,而是很明確地告訴他們,住 在這個家的每個人都有做家事的義務,以維持整個家的整潔與正常的運作,既然是義務,那就沒有理由不做,除非他想搬離這個家!(每次兩兄弟叫不動時,我便會 建議他們可以開始收拾行李了,因為他們喪失住在這個家裡的權利了!),所以囉,既然是做該做的事,做了何須再獎勵?

 

考好成績?這我也不想讓它成為給零用錢的理由,成績好的前題,是他必須要有這樣的期許與動力,想要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的動力,追求知識甚解的學習心,而不是只單純追求成績上的分數,給了錢,學習的動機就將成為是追求金錢的動機了。

 

將他們本來的花費轉交給自己安排

 

最後跟爸爸討論的結果,爸爸說:那就直接給吧!於是,我將零用錢交給他們時,明白地告訴他們,這筆錢本來就是固定會用在你們身上的,現在交由你們自己決定怎麼運用,因為是本來就必須的花費,並不是多出來的錢,請他們善加安排。

 

聽到我們委以他們自己安排該有花費的重任,讓他們覺得自己責任重大,也更審慎地看待零用錢這件事,還以兩隻手很慎重地接下第一筆零用錢,謹慎地收在準備好的錢包裡,一付大人樣地回答我說:「好的,沒問題!」很好,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囉!

 

那給多少錢呢?

 

一個禮拜100塊,兩兄弟都一樣。

 

爸爸說:「給太多了吧!」但其實是因為我打算擴大零用錢的適用範圍! 

 

告訴他們零用錢的理由後,也要跟他們約定好【使用零用錢的範圍】

 

1.非必要的東西-出遊時的玩具、飲料

 

目前為止,兩兄弟有機會買非必要的東西,最多便是和我們一起出遊時,兩兄弟只要看到商品店,特別是玩具或紀念品,總吵著要買,當下拉鋸戰真的很讓人頭痛!

 

玩具有許多是非必要,甚至是一玩就容易壞的劣質品,但其實包括大人自己,常常陷入「難得來就買個紀念品」的迷思裡,仔細想想,一回到家,這個紀念品 似乎就變得不像在當下買時如此希奇了,丟了可惜,壞了覺得遺憾浪費錢,就算沒壞卻困擾沒地方收納,這樣的情況便在我們家不斷地上演。

 

而另外,安安有個壞習慣,每次出門一心就想買飲料喝,即使有帶水也堅持要喝飲料,整個旅程他常滿腦子想,滿嘴問的都是:「什麼時候要買飲料給我喝?」真是讓人不堪其擾!

 

因此說好,出門時想買玩具、想買飲料(如果有帶水來),請用自己的零用錢!這將會使兩人更謹慎地是否購買,而不再只是單純地想帶個紀念品回家,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出遊時不用再煩這件事了,既然要買,那後果自行負責!

 

其實,有時真的遇到很特別、很具紀念價值的東西,我並不見得不贊成買,有時一些很寓教於樂的東西我也鼓勵兩兄弟買回家試試玩玩。這也是我將零用錢給比較多的原因之一,便是不想以我既定的零用錢原則而讓他們錯失了許多不錯的購買學習機會。

 

2.共同負擔家中開支

 

發揮我「住在這個家該有的義務」這個精神,請也住在這個家的兩兄弟分擔水、電及瓦斯費吧!

 

因說好兩人皆需負擔帳單1%的部份,攸關個人權益,這個「指令」一出,收到令我意想不到的迴響,那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兩兄弟問我家裡總共有那些固定的帳單需要支付?須各繳多少錢?這兩人總算開始會關心「家中疾苦」了!

 

尤其是煦煦,自覺慷慨地告訴我他願意每張帳單付100元,(不曉得是不是經過「精算」自覺得這樣的算法自己比較划算!)我錯愕地告訴他每個禮拜 100元,一個月有400元零用錢的他,確定要每月負責三張帳單300元嗎?聽了,他很訝異地告訴我,他以為這些帳單一年只繳一次,你說這是不是相當「不食人間煙火」?

 

3.不可以買不健康、不安全的東西

 

零用錢雖然是讓孩子自由的運用規劃,但家長還是要有保護孩子的適用範圍,而不要為培養孩子的規劃理財能力,反倒讓孩子做了危害自己的事。

 

這是我們家給零用錢的方式,其實身為家長的我們,也有著許多與零用錢有關的課題等著我們處理,以及許多得學習的地方,既然決定給零用錢了,我們更要有這樣的決心與孩子共同遵守零用錢的原則,與孩子一起成長。

 

開始給零用錢已經兩個禮拜了,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也有著許多我意想不到、令我深思的效果,原則上,雖然只執行兩個禮拜,卻讓我覺得「給零用錢」,還真的是件好處多多的事呢!

 

原文出處:藍子兄弟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lanbrothers/blog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漫寒假 ,家長及早因應「拒學症」    


      學期開學前,家中的孩子就鬧頭痛、肚子痛。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說,這可能是「拒學症」的癥兆。寒假即將開始,蕭亦伶醫師建議父母,假期行程不要到開學前一天;同時記得帶孩子回校園走走,也不忘檢查作業,並且談談開學的期待,才能在開學後輕鬆融入校園生活。

 

      每次假期結束,小華都鬧肚子痛,勉強上學總是大哭大鬧。小華媽媽拿國中的女兒一點辦法都沒有,好不容易在學期中稍能適應,一放長假就又故態復萌,讓家長苦不堪言。

 

 排除校園霸凌,蕭亦伶醫師表示,如果孩子不想上學的情形一直持續,很可能是「拒學症」。她表示,有些孩子天生氣質焦慮度較高,對陌生情境較敏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適應新情境。這類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會抱著媽媽不讓媽媽離開,或是得整整哭一個月,有的則是進入幼稚園無法加入其它小朋友,這類情緒容易焦慮的孩子在國中青少年階段,較易罹患拒學症,甚至有人到高中還會出現這種病症。外在表現是一到周日晚上就說不想上學,放長假更嚴重,換新學校可能焦慮、緊張,以肚子痛、頭痛為由不去學校。

 

 蕭醫師指出,臨床上嚴重的拒學症個案,想到要上學,或上學前一刻就大哭大鬧,呈現焦慮、低落的身心狀況,深入推究後發現,孩子對學校甚至課堂的害怕,其實不一定有什麼特定的事件,這也正是棘手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確實可能影響生理。

 

 蕭亦伶醫師強調,孩子的不舒服大部份不是假裝的,因為對孩子來說,身體不適是很真實的感覺,父母的應對這時更為重要。

 

 蕭亦伶醫師建議家長,子女一說不想上學,就可以不必去學校,這類迴避焦慮的行為可能被加強,或許最後完全就沒辦法去學校了。蕭亦伶醫師除了理解子女的不適之外,也要陪伴、學習因應。如果是國中以前的小小孩,可以在假期中陪他去校園逛逛,提早熟悉環境和認識新人物,幫他及早培養適應上學、進入新環境的能力。如果是高中才出現的拒學症學生,原因通常是來自學業與同儕的壓力,家長可以打電話給同學或是邀請同學來家裡,減少疏離感。

 

 蕭亦伶醫師指出,要讓拒學症病患重新回到學校,不妨從學期中固定的生活作息著手,請家長聯合輔導老師拿課表來勾選他喜歡的課程,以漸進方式逐步返回正常課堂生活,鼓勵病患完成階段活動,增加跟同學的聯繫,逐漸進入規律生活。蕭醫師也建議家長,除非是緊急情形,就算孩子有些許不舒服,也盡量避免完全離開學校情境。當離開學校或課堂的時間越多,要返回校園的壓力就會更大了。

 

 寒假就要開始,蕭醫師也給拒學症子女的家長出了份寒假作業,透過拉長孩子的適應期,縮短他們的過渡期及早因應,她提醒父母,最好是開學前一兩周預習功課,收假前一周,就應減少假期間遊玩的情緒,不要開學前一天才從國外飛回來,以免隔天就要上課,孩子適應出現困難。

 

                                              (2013-01-18 12:36:38 劉文珍)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怎麼吵,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作者:陳詩婷

【撰文/陳詩婷】

 

教出孩子好性格?先給孩子一對相愛的父母吧!

 

小維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為了孩子的教養,總是給他最好、最棒的,然而,前陣子,媽媽發 現小維有了一點變化,「只要一點不順她的意,她就扔東西、丟玩具、大聲哭鬧,之前不是這樣的。」剛開始以為小維身體不舒服,但隨著次數越來越頻繁,這對父 母前思後想終於找到原因,原來是他們夫妻吵架時,聲音總是很吵、很大聲,還會互丟家裡的東西,剛開始女兒見到爸媽吵架時會哭,到最後就乾脆捂起耳朵、皺著 眉頭,父母這才發現,女兒的性情變了。

 

《當婚姻遇上教養》這本書曾經說過,「幸福家庭是一加一大於二,好的教養也需要同樣的基礎。」諮商心 理師許皓宜解釋,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不可思議的潛能,但前提必須在圍繞愛與支持的環境下,這樣的潛能才會被開發,教出孩子好性格亦是如此,父母若營造出一 個充滿幸福與愛的家庭,孩子自然會感到安心與放心,成長為獨立、負責、性格好的人。

 

到底讓孩子感到父母不相愛,會對孩子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呢?許皓宜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會變得「不信任人」,以至於會開始隱藏自己的性格,就連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也會因為信任感的缺乏,容易對每一段關係 沒有安全感,所以這樣的人會找很多的愛人,甚至有關係成癮的傾向,假裝讓自己的內在覺得滿足,但事實上卻很空虛。

 

由此可見,爸爸媽媽相不相愛,對孩子性格的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正因為爸媽對愛的表現與示範,孩子才會學到什麼是愛?什麼是被愛?並往正向的性格上發展。於此,許皓宜提出小孩發展的五大關鍵期,告訴家長們,在孩子幾歲時,應該如何表現愛,讓孩子了解愛的感覺。

 

 

【0~1歲】孩子怎麼看世界,關鍵就在陪伴者表現出的樣子
正 值爬行期的寶寶,觀察能力是最強的,對世界的初始印象也是始於這個時期,許皓宜說,「你想讓孩子用甚麼樣的觀點看世界,關鍵就在孩子0~1歲時,陪伴者表 現出的樣子。」舉個例子來說,若爸爸媽媽習慣在睡覺前會聊天,孩子就會曉得,原來愛的就是要互相溝通;如果爸爸媽媽總是表現的很冷漠,那麼孩子對愛的感受 就是冷淡、漠不關心。

 

所以,你想讓孩子用怎麼樣的觀點看世界,就取決於孩子0~1歲時,你與另一半間互動的表現!

 

【1~3歲】你對待另一半的樣子,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他人
1~3歲是孩子最好動、負面情緒最多時,同時也是孩子學習負面情緒反應的最初時機。許皓宜說,這個時候:「你對待另一半的樣子,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他人。」所以,如果夫妻常常彼此吵架、吼叫,那麼孩子潛移默化的將吵架的模式學起來,將來就會運用此種態度對待他最親的人。

 

許皓宜說,這個時期,夫妻之間的吵架,要盡可能示範出:「將來期望孩子表現負面情緒的反應及態度。」

 

【3~6歲】父母吵架要示範出對異性的尊重
孩 子3~6歲是學習性教育最早的啟蒙期,孩子開始會曉得同性跟異性的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會開始念誦:「弟弟有小雞雞,是男生;我是女生,沒有小雞雞,」他們 對兩性的性器官會有第一步的認識。所以,在父母在此時期,要儘量示範出對異性的尊重,特別是吵架時,更要表現出兩性互相尊重的態度,是孩子從小學習尊重異 性的基礎。

 

【6~12歲】父母吵架,最容易導致與孩子關係的疏離!
「這 個時候父母吵架,最容易導致與孩子關係的疏離,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所以能不吵架,就不要吵架!」許皓宜提醒,因為孩子6~12歲時,開始接觸到同儕壓力及 考試壓力,是得失心最重的時候,所以伴隨的負面想法會比較多,建議家長們可以內外兼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的滋味,外在如時常摸孩子的頭或親暱的擁抱,告 訴孩子這是表現愛的方式;內在像是對孩子的社會性行為感到支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關懷。

 

【12~18歲】家長們應多交換意見,達成共識後才與孩子溝通
青 春期是孩子最矛盾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找尋自我,學習獨立,因為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自我認同、可望獨立的情緒變化時期。所以,家長們彼此間應多交換意見,達 成共識後,才與孩子溝通,否則容易導致孩子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產生矛盾。此外,家長們不要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太多的管教和約束,只需營造出「爸爸媽媽永遠 支持你、愛你!」讓孩子知道,不管在外碰到什麼困難,家裡永遠是最溫暖的,如此,有助孩子在找尋自我的過程中,釐清正確的道路。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不起的小孩

 

作者:藍子媽

 

2012.09.27

 

這陣子週末回高雄常遇到的是午後雷陣雨的天氣,那也去不了的我們最後總會決定到高雄文化中心打打羽球,在正門挑高的大堂裡常有因雨而躲來運動的人們,這裡成了個避雨避日頭運動的絕佳地點。

 

兩兄弟之前沒打過羽球,小時覺得還搞不清楚這項運動的他們與他們對打是件相當累人的事,也就一直沒想過要嘗試,回高雄孩子們小姨帶著他們打,沒想到也玩出了興趣,我這也才發覺轉眼間他們早已長大,已可以勝任這樣的運動了。

 

前陣子第一次帶著他們打,頻頻撿球也是想當然爾,(反正我自己的球技也好不到哪!)但最令人頭痛的倒不是這,而是安安的「輸不起」!

 

煦煦好勝心強,樣樣的遊戲運動總是喜歡計分比輸贏,和安安玩當然他贏的時候居多,而安安卻是完全的輸不起,球發不出去,生氣,球打不到,生氣,積分輸了,更生氣。

 

球發不出去,「這個球怎麼一直都打不到!哼哼哼!」

 

球打不到,「你為什麼球都不好好打害我接不到!哼哼哼!」

 

積分輸了,「不要算分數了,我從來沒有說要比賽!哼哼哼!」,不斷地發怒、大吼大叫、揚言不玩了!

 

這讓我想起煦煦小時候跟他一起拿小小球棒玩球,他也是一直打不到球,最後氣得說:「你為什麼不好好的把球丟在我的球拍上!」聽了令人傻眼!

 

但我們安安已經要升小二了,這個輸不起的胡鬧樣是不是離譜了點?

 

一次、兩次、三次,把我們的忍耐度挑戰到最高點,我一再地告誡他,他這樣的遊戲態度沒有人喜歡跟他玩,誰會喜歡跟一個一直罵人的玩伴玩在一起,老是挨他罵多倒楣!

 

但他還是履勸不聽,最後我忍無可忍,耐心完成喪失了,我告訴他:「我這個『玩伴』不想跟你玩了,回家!」(其實是也玩得差不多該回家了!)

 

他聽了更加大哭大鬧,沿路就這樣不斷地哭喊著:「我還要玩~我還要玩~」哇哇大叫地跟著我們回家!(真佩服他一點也不會不好意思別人異樣的眼光,而我呢,是自從有小孩後,說實在的,對於因孩子帶來的丟臉算是很適應了!)

 

第二次再來打羽球,我們都沒再提起上次的事,這傢伙乖乖地跟著我和煦煦打,偶我和他對打,偶是煦煦,他都不敢像上次那樣恣意發脾氣了!雖然這麼大了還像小小孩那樣胡鬧有點說不過去,但起碼好處是,這麼大了,反而受過的教訓也比較記得住也較受用了!

 

偶爾接不到球不高興,我告訴他你看看奧運選手那個不是一直練習一直練習才打得好的,你那麼少練習當然打得還不好,多練習自然接到球的機率就會變多!「那你不是奧運選手為什麼你就接得到球?」他問,「我也是一直練習才打得好的啊?」我說。

 

有時懊惱球老是發不出去接不到,我便告訴他能其中的技巧,忙著練習,偶爾成功的鼓勵,他顯得有耐心多了!

      有時球一直發不好很氣餒,要我幫他發,我開玩笑地說:「你看那個奧運選手比賽時要他媽媽先出來幫他發球的!」兩兄弟聽了大笑,一場運動也顯得輕鬆有趣多了!
 

如果純粹只是想運動運動,那誰輸誰贏一點也不重要,最後我們讓他們邊打邊玩樂搞怪,兩兄弟覺得這好玩多了,接不到球開開玩笑,輸贏得失也就不會有人在乎了!

 

兩人不斷出奇招;來個「雙打」吧!兩人各拿兩隻球拍打!

 

整場羽球對打轉成爆笑演出,我們三人著實運動了一番,兩兄弟更是全身汗水溼透,最後才滿足地回家。孩子能常有運動的機會真好,跟著孩子一起運動,一起汗水淋漓、一起嘻鬧的感覺更棒!

 

在孩子一步步的成長過程中,從玩伴間的遊戲、到課業的學習、再到正式的競賽,甚至到之後社會上的競爭,他們面對與他人比較的機會,將在各種形勢上有增無減,怎樣看待每一場競賽,怎樣面對壓力,如何盡全力而為,孩子輸了,我們教著他們如何看待失敗,在心理上接受失敗,有著適當的調適,事後在行動上再接再厲,這些都是一大課題。

 

面對失敗,我們同樣也在一次次的經驗中學習著、調整著,看著孩子也開始經歷一次次的挑戰,我們將我們的經驗、從中所學轉教與他們,不求場場皆贏,一 路順遂,反希望他們有著偶之的失敗,讓他們從中能體悟更多、學習更多,學著面對失敗,利用失敗,轉而面對下一步挑戰的勇氣與毅力。

 

文章來源:藍子兄弟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lanbrothers/blog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