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1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樣說,教出好品格  2009-02  親子天下雜誌4期  作者:陳念怡 摘要整理

每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周遭的大人經常不加思索的訓斥說:「不可以那樣!」然而那些刺耳的話,孩子卻一點也聽不進去。「引導式對話」(Coaching)運用有目標的談話技巧,提供了溝通的另一種可能。

 

大石良子是將「引導式對話」運用在日本教育現場的第一人。她在《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一書中指出,和孩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引領孩子思考 「什麼是事情應有的面貌?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根據這些目標,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和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或行動」。以下內容摘自《改變孩 子一生的對話力》,教你運用十六種對話技巧,引領孩子改變自己。

 

用談的,找出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Step 1. 傾聽——仔細聆聽,了解孩子的想法

 

:現在心情如何?

 

Step 2. 認同——和孩子站在同一邊,接受他的存在、想法、言行舉止

 

:這次比以前都努力喔!

 

Step 3. 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讓孩子知道

 

:有時候就是會遇到那種事。

 

Step 4. 複述——重複孩子說的話

 

:「做……好累喔。」、「一定很累吧。」

 

Step 5. 區隔——為了釐清事實,用兩種觀點做為區隔

 

:那是事實?還是你個人的想法?

 

Step 6. 提問——提出問題,讓孩子去思考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是有可能的

 

:在什麼情況下,你或許做得到?

 

Step 7. 提供選項——不要用二選一,最好提供三個以上的選項

 

:在現在有這三種選項,你可以從中選出自己想做的事。

 

Step 8. 沉默——孩子沉默時,不要催促,靜待孩子再次開口

 

沉默可用來整理思緒、增進理解。孩子不說話的時候,應該耐心等待,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沒有關係,你慢慢想,我等你。」

 

Step 9. 鼓勵——用言語表達支持

 

:表現得不錯,繼續加油。

 

Step 10. 重新建構——提供新觀點,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會怎麼想呢?

 

Step 11. 累積小成功——激發興趣,開發能力

 

激勵孩子採取行動,累積小的成果,進一步設定新的小目標。

 

:今天寫作業只花了平常一半時間呢。

 

Step 12. 定位——相較於目的地,首先確認目前的所在位置

 

:已經做到這裡了,再差一點點,目標就快達到了。

 

Step 13. 視覺化——將目標及過程加以視覺化、具體化

 

:你想像自己十年後可能成為怎樣的人呢?

 

Step 14. 行動計畫——朝向目標,擬定行動計畫

 

:一開始該先做什麼呢?

 

Step 15. 播種——為了半年後、五年後、十年後的將來做準備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從現在慢慢耕耘,到時就能看出成果。

 

Step 16. 提議——提供新觀點,讓孩子自己選擇

 

:先獲得孩子的同意再提供意見,就不至於太過強勢,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

 

孩子有問題,親師可以怎麼談?

 

狀況:孩子愛回嘴、吵架,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和同學吵了起來,經常跟老師回嘴。當他和同學發生爭吵時,老師如果從遠處大聲訓斥,通常不會有效果。這時可以走近他,先聽聽他的說法。「那你想要怎麼做」、「原來只是你的方法跟大家不一樣」,藉由聆聽和認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運用一對一的對話,敞開孩子的心胸。先讓他知道「老師很想一直站在你這邊」,明白「回嘴給人的感覺很不好」,再感同身受的說:「就是啊,有時候可能還是會 忍不住。」最後提議:「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得到,我們來勾勾手。」有了大人的認同、信任,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出現轉變。

 

狀況:孩子動不動就對人施予暴力,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因為自我偏見,無法跟朋友好好相處。例如:跟人稍微擦撞一下,就認定是對方故意的,立即還以暴力。這時可藉由複述、認同等技巧,先聽孩子的意見,問他「怎麼了」,設法拉近距離。

 

接著詢問其他孩子對同件事的看法,重新建構事實,例如:「你們有沒有被別人撞到,或踩到腳?」如果其他孩子答「有啊」,老師可以再問:「那你們為什麼沒有生氣?」藉此呈現出另一種觀點:「玩的時候被踩到也沒辦法,就是因為這樣才好玩。」

 

最後區隔問題,「有人會故意踩別人?還是你自己這樣覺得呢?」讓孩子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誤解,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狀況:孩子愛鬧脾氣,老師可以怎麼談?

 

愛鬧彆扭的孩子其實「很想跟大家一樣」。先讓孩子意識到「和大家一起做事時很開心」,再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情況將大有改善。

 

就算偶爾又生起悶氣,老師只要問他:「這樣鬧彆扭,會有什麼好事發生?」、「你想發脾氣?還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事?現在該怎麼做才好?」孩子的態度馬上就會軟化。

 

狀況:孩子缺乏自信,挫折忍受力低,家長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嘗試新事物時,只要稍不順利,就備感挫折,哭個不停。這時可先藉由陪伴,增加安全感,然後教孩子用深呼吸法穩定自己的情緒。

 

找出孩子的長處,把肯定和稱讚當做養分,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信。

 

最後重新建構事實,引導孩子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例如,「做不好並不丟臉。只要肯去嘗試,就有可能成功。如果不去試試看,永遠都做不到。」

 

狀況:孩子不愛上學,家長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生性膽小,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恐懼,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請假。當孩子說出「好累」或「好可怕」,請先接受他的感覺,跟著重複「真的很累呢」或是「真的好可怕」,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被聽到、被接受。

 

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父母的做法應該剛柔並濟,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隨便讓他請假,一方面用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告訴孩子每個人對未知的事物都會感到恐懼。一旦選擇不逃避,就能克服恐懼,嘗到其中的樂趣。

 

在生活中,也要多陪孩子面對不擅長或討厭的事,藉著傳授一些小技巧,減少孩子的恐懼。

 

狀況:孩子有學習障礙,家長可以怎麼談?

 

學習不見成效時,孩子很容易會覺得「自己很笨」。這時候要從相反的角度消除他們害怕某些科目的心理,給予自信。家長可以先用感同身受的方式,安撫孩子的情緒:「對啊,真的很不甘心,你都已經這麼認真了。」

 

接著和孩子一起從作業簿找出經常發生的錯誤,讓孩子明白:「練習時寫錯的字,考試時當然也會寫錯。只要仔細、小心,一定做得到。」

 

一旦克服了一項學習障礙,孩子對於其他科目的學習興趣也會跟著提高,進而漸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朋友的女兒想來台灣自助旅行。朋友寫信請我就近照顧一下,因為辛蒂才十七歲,尚未成年,她有些擔心。

 
      辛蒂抵達後,第二天一 早,悄悄起床,幫我把廚房和廁所洗得乾乾淨淨,還去外面把陽台也掃了。我很驚訝,她說:「有時差,睡不著,而且做這點小事不花什麼力氣,」又說:「力氣是 最用不完的,睡一覺明天又有了。從小到大,我媽總是告訴我看到事情就去做,不要管是誰的,因為只有從做中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我想起她母親也是研究神經 的,不禁點頭。
 
      的確,在實驗上看到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神經的迴路經過反覆練習,連接得又密又緊,原本需要很多神經元才能做 的事,在熟練後,一點點神經元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活化的區域不但減少,還會改變地區。例如,小提琴生手和大師在彈奏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生手的小腦 會大大的活化起來,而大師只有一點點;大師活化最多的是前運動皮質區,表示他在拉這一小節時,已在預期下一個動作了。所以古人說「熟能生巧」,父母應該放 手讓孩子去做,因為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神經連接以強化學習。

 
      因為辛蒂很有禮貌,我就介紹她去台中的好友家住。沒想到,台中的朋友也很喜 歡辛蒂主動做事的態度,就介紹辛蒂去她台南的娘家住。這一路上,因為辛蒂不偷懶,肯動手,笑口常開,她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自動幫她安排各種行程,使她在台灣 玩得非常愉快。台中的朋友還說她念高二的兒子本來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跟辛蒂談了兩晚以後,不一樣了,振作起來了。

 
      原來她兒子平日除了 讀書,什麼事都不會做。台灣的孩子光讀書時間就不夠了,怎麼可能去做別的事?但辛蒂告訴他,人生除了考試,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她問他:「你考完試想做什 麼?」他答不出來,說:「還沒想過。」她說:「在你還沒想到時,世界上已有很多跟你同齡,甚至比你更小的人,已在想同樣的事了。他們在生活中,已經開始替 自己蒐集未來可用的資料,累積未來可用的人脈和經驗。你如果現在還沒想,將來怎麼去和別人競爭?」又跟他說:「天下只有自己的母親會容忍你的壞習慣,無數 的其他人是不會的。如果你不做,別人沒有義務替你做,你只會看到別人飛黃騰達,而你連門都進不去。」現在她兒子乖了很多,常常伸手幫忙了。

 
      我想起前幾天,美國有個家庭因為他們四歲和七歲的孩子在飛機上亂跑、不肯綁安全帶,被機長趕下飛機。很多人上網罵這對父母,說如果四歲和七歲就管不住了,長大後怎麼辦?叫父母不要為社會製造炸彈。

 
      所以孩子真是要教,因為「有禮天下去得」。父母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計較現在的一分、兩分。孩子的未來不在這些分數上,是在他的人格和情操上,那才是我們教育的重點。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  作者: 洪蘭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門3招,寫作不頭痛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王文華

      回到家,才剛進門,小三的女兒淚眼汪汪走過來。

 

      心想不妙!

 

      果然,「拔鼻,今天要寫作文。」

 

     「很好呀。」

 

     「人家不會寫啦!」她遞來一張空白稿紙,上頭只有簡單四個字:我的媽媽。

 

     「媽媽天天陪著你,題目不難呀!」

 

     「可是寫起來很難……

 

      說得也有道理。我小時候也很怕這種空白的命題作文,再簡單的題目,一看稿紙,腦中就跟著空白起來。

第一招  先講再寫,作文變輕鬆

 

      當老師這麼多年,我知道要打破「作文很難」的第一步就是──告訴孩子,作文就是文字在排隊,一個字一個字把它們排起來,就完成啦!

 

      關鍵在於孩子們很早就被教怕了。大人總是把寫作當成大事,苦口婆心的告訴孩子:寫作文要注意起承轉合,要把段落結構想好,要記得用什麼開頭、如何結尾。

     對一個剛升三年級的孩子,人生頭一回面對空白稿紙,如果腦筋還得對付這麼多名詞,別說他們怕,我想連李白都怕。

 

      這個年紀的孩子,如果能有條理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那就達成基本要求了。至於傳之後世的偉大篇章,不要急,像東坡先生燉肉一樣,時候到了自然香。

 

     首先,想讓孩子寫得清楚有條理,先得讓他把要寫的內容講得清楚有條理。

 

     講話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講得清楚,寫出來就不會含糊。

 

     寫作前先講一遍,等於先在腦中打過一遍草稿。

     有人習慣讓孩子在稿紙上打草稿,批改過後再發回去請孩子重謄。這不是不好,但是一來一往,耗費多少精力與時間?

 

     而且,又讓多少孩子怕死了這樣的抄來寫去?

 

     講一遍最簡單!

 

     孩子哪裡講不清楚、太過囉嗦、乾巴巴的不生動,大人可以立即指導;有的孩子講到一半,不知道怎麼接,我們也可以幫忙給提示。

 

     最好的是,孩子在講的時候,他們也在學習哦!他們會看聽眾的反應,如果大家都在笑,他知道這段講得不錯;大家都快打瞌睡了,他也會自動修正。

 

     孩子看完書,常會迫不及待跟人分享,不管你忙不忙,空下五分鐘,讓他們把故事重述一遍。在講的過程中,他們其實已經在吸收好故事的布局、鋪陳、高潮與結尾的手法。

 

     所以囉,常讓孩子講故事、講別人的好文章,無形中也在觀摩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呢!

 

第二招  練習自我提問,文章變具體

 

     女兒把完成的文章給我看,其中一段這麼寫:

 

     生病的時候,我好難過,媽媽很擔心,立刻過來照顧我,連覺也不睡,直到我的病好了,媽媽才放下心來,真是讓我感動在心。

 

      我看完,先稱讚她能記得媽媽的好,是懂得感恩的好孩子;但是,文章內容卻乾巴巴。

 

    「你的文章很棒呀,不過,還有些細節要交代好。想一想,你這回生病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這次感冒,我一直發燒,全身發燙,肚子裡好像有個暖暖包,一直冒汗,頭髮都溼溼的。媽媽餵我喝牛奶,我還吐在她身上。」

 

    「肚子裡有個暖暖包,這個譬喻很優。那,你怎麼知道媽媽擔心你?」

 

    「知道呀,她平常晚上要上課,我生病時,她特別請假陪我,不斷的幫我量體溫。如果溫度降了一點,她就笑;溫度升上去,她就皺著眉頭。」

 

    「嗯,這樣就把媽媽擔心的樣子講出來了。看媽媽這麼擔心,你有什麼感覺?」

 

     「雖然身體不舒服,可是卻覺得很溫暖,因為不管我多難過,都有媽媽陪在身邊。」

 

     「對啦,愛不是掛在嘴巴上,能把小地方寫出來,就很具體囉。你照這樣去改吧!」

 

      女兒笑著點點頭,回房改稿去。

 

      寫文章要具體,這是寫作的基本要求。

 

      很多孩子初寫作文,即使面對熟悉的人物、事情,他們也覺得沒什麼好寫。即使寫出來,往往也是千篇一律,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別人。

 

      具體功夫不難學,因為學校的寫作都是先從「自已發生過的事」寫起,這些事情看得見、摸得著,只是小朋友常被作文給嚇著了,一提筆就忘個精光。

 

      孩子初學寫作,就像學騎腳踏車,需要大人幫忙扶一把、帶一下,只要蹬得順了,大人就可以放手。

 

      家長指導時,要順著孩子文章的思路提出問題,指出他不夠具體的地方。

 

      比如,他寫到九族文化村玩幽浮歷險:

 

      我發現九族文化村裡的「幽浮歷險」比較矮,六福村裡的「急速下降」比較高,感覺卻是一模一樣,那種既緊張又害怕的心情,現在回想起來,那股緊張的心情又從我心中湧上來。

 

     問問孩子,當他既緊張又害怕時,有什麼動作?

 

     九族的幽浮歷險比較矮,坐在頂端時,想到了什麼?

 

     當急速下降時,心裡想什麼?做了什麼動作?下來之後呢?

 

     跟著孩子的思路提問,幫他填補空洞的毛病,孩子漸漸就會明白:「原來這樣寫就是具體,不難嘛,都是我自己經歷過的事嘛!」

 

    「提問」多練習幾次後,轉而要求孩子自我提問。只要懂得自我提問,自己找出文章不具體、太空洞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掌握「具體」的要求了。

 

第三招  玩中學觀察,情感變豐富

 

     上述女兒那篇文章,開頭就是:

     我的媽媽身材微胖,頭髮捲捲的,她很幽默,笑起來有兩個酒渦,罵人的時候,跟獅子一樣兇。

 

     我說:「媽媽的長相寫得不錯,個性觀察不夠。」

    「觀察不夠?」

 

    「你不能光說媽媽幽默,要從日常生活裡,找出媽媽什麼地方幽默,才能精準寫出她的個性。」

 

      她想了想,想到兩件事:

 

    「媽媽很愛講笑話,跟她學書法的學生都要保持安靜,但是她自己都忍不住,一直講笑話,害得小朋友都在喊:『老師,你安靜點啦,我們的字都在跳舞了。』」

 

     「這點好,那還有呢?」

 

     「媽媽的朋友很多,不管是大朋友、小朋友,大家都喜歡她。」

 

     「這樣太空洞了,你有沒有發現朋友為什麼喜歡她?」

 

     「媽媽很會玩遊戲,阿姨們的孩子都喜歡找她玩桌上遊戲。她玩的時候比小朋友還認真,笑得比大家誇張。」

 

      能從生活小事裡觀察,找出特點來,就能強化人物的個性。

      這種觀察力,是寫作的第三項修練。

 

      小朋友最好奇了,原本就有敏銳的觀察力。

 

      我們家女兒小時候,光盯著螞蟻搬家就可以看好幾小時。每天都忙著問:「那是什麼?這是什麼?」

      趁著孩子的黃金童年帶他出去走走,從遊戲中,練就觀察力。

 

      帶孩子到公園,請他們找出三片最美的葉子,練習用自己的話,形容一下這三片葉子的特徵,看看誰說得好。

 

      走入林子裡,用耳朵聆聽,現在林子裡有幾種鳥兒在歌唱,學一學,這些鳥兒的歌聲怎麼叫?想一想,牠們可能在說什麼話?

 

      鼓勵孩子問「為什麼」,當他們這麼問時,表示他們有在觀察。

 

      記得有一年搭船遊漓江,漓江是百里畫廊,兩岸各是奇石怪岩,女兒問:「這裡的山怎麼會這麼怪又這麼美?」

 

      我知道答案,但我覺得讓她自己找比較有趣。

 

      去銀子岩溶洞時,她發現了:「這裡的山都是石頭山,石頭被日曬雨淋,最後才能雕出這種奇形怪狀來。」

 

      我讓她繼續往下想:「如果一直日曬雨淋下去呢?」

 

     「那最後山會愈來愈小,最後就……」她大叫:「不見了?」

 

      我笑著點點頭:「別擔心,那大概要再一萬年,那時你已經成了王老奶奶了。」

 

      能分辨出不同物品間的差異,是觀察,也是寫作。

 

      能擁有豐富纖細的自然體驗,是觀察,也是寫作。法布爾、杜瑞爾這些自然作家都是從小觀察宇宙萬物,進而擁有一枝好筆。我們帶孩子學寫作,也可以從這裡下手。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英文不好,怎麼教孩子英文?   2008-10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李佩芬、王素蓮

      有些家長對自己的英文沒有信心,認定自己無法幫助孩子學好英文。

 

      從事英語教學師訓十餘年、出版過多本自然發音書籍的謝欽舜的建議是:家長的英文不好,就讓孩子來教家長英文。

      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在學校學了什麼,請孩子當英文小老師。當然大人要跟著學,有時不妨裝傻,讓孩子覺得很有成就感。教過書的人都知道,為了把學生教好,老師自己必須學得更徹底。所以讓孩子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就解決了「家長英文不好,如何幫孩子學好英文」的窘境。

 

      家長要記得自己不是老師,不必非要擔任「教學」的角色,而要適時接下「引導」的角色。家裡最好同時準備一些視聽多媒體教材,讓孩子接觸到正確的英文發音,自然會培養出英語語感。

 

      幾年前,在台灣土生土長,竟能聽說讀寫兩、三千個英文單字的五歲小孩多多,轟動一時。多多的母親竺靜玉在被問到如何教導孩子時,這樣回答:「我並沒有教他什麼,只是請多多當老師,我們當學生,跟著孩子學習。」

 

小孩到底幾歲開始「學」英文最恰當?

 

      重點不在何時學,而在如何學。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指出,近年來兒童英語教育的爭議重點,一直擺在「時間」,家長非常關心「when」(什麼時候學),但她要提醒家長的是「how」(如何學)才是重點。並非不要太早接觸,或是統統不要學,問題在於家長的態度和期許,決定了是在幫助孩子,還是讓他提早出局。

 

      前亞洲大學應用外語系系主任張湘君指出,大家認為愈早開始學英文愈好,顯然是民間「似是而非」的傳說。這個迷思變成一種堅實的信念,甚至演變成一種焦慮。她認為初學英語的時機,只是學習成敗的因素之一,教材、教法、學習策略及家人態度等因素,更形重要。幼兒對聲音反應較敏銳,重複學習的時間較充裕,是語言學習上的優勢,但理解力及持續力不如年紀較大的孩子,也是事實。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表示,很多家長以為讓孩子早點學,就可以變成真正的雙語,其實真正的雙語是在特殊情境下才會發生。多數情況是,每個人有一種語言是主要語言,用主要語言思考。比方說,算數學的時候,是用國語來思考。若一個人缺乏主要語言能力,他的邏輯推理、想像力、組織能力等,都會不足。在幼稚園裡,要孩子描述他昨天去哪裡玩,是很重要的語言能力訓練。

 

      中文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抽象思考的基本能力。如果主要語言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磨練,就投入到第二語言,最終會「兩敗俱傷」,影響孩子整體的思考發展。「怕輸在起跑點,結果跌在起跑點,」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長黃夏成認為,台灣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焦慮,「不管學什麼,只要有焦慮,就要停止。」因為在強烈的焦慮下,無法施展學習張力。

 

      他認為每個人的生命中,一定有一種語言是思想情感的主軸,而在理性和情感上能輕易轉換兩至三種語言,並能有深度且到位的表達,這樣的人,少之又少。黃夏成建議,先讓孩子有能力把一種語言流利表達之後,再學其他語言。幼兒若沒有擅長的某種語言足以溝通,會變得容易哭鬧。

 

      他以家鄉馬來西亞為例,十幾、二十年前,馬國政府推動馬來文、華文、英文三種語言並重,無論在課程的時數和比重上,三者完全一致,如今這群長大的孩子,「三種語言都是半瓶水。」英文的學習牽涉到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環境,不應抽出來看,也不需趁早學。

 

學英語真的有所謂的關鍵期嗎?

 

      政大英文系教授吳信鳳表示,家長擔憂小孩錯過學習黃金期就會落後,但學英文和母語不同,並沒有所謂最佳年齡。根據學者張鑑如、張湘君及顏宏如的研究指出,國內大多數的父母認為「愈早開始學外語,成效愈好」。然而這是多數父母的觀點,也是許多人對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這樣的迷思,源自大多數人深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存在。政大英文系教授吳信鳳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鑑如,也在一份研究中指出,有沒有語言學習關鍵期,以及關鍵期與語言學習成效的關係究竟為何,事實上都尚未定論。

 

      有的學者認為學語言愈早愈好,但也有學者認為沒有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後者從生物學角度研究發現,並沒有證據顯示大腦的神經發展及分化和語言學習有直接的關聯;在人一生當中,也沒有某一特定時期不適合學語言。張湘君表示,關鍵期的迷思與追求絕對標準發音大有關聯,如果硬要說幼兒在學習美語上有所謂優勢,那麼可能是在發音上。這也是學者專家唯一較有定論的「口音關鍵期」。

 

     兒童在生理上對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因此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對未來口語的發音有決定性的影響。開始學習或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愈早,愈沒有母語口音。至於幾歲是口音關鍵期的絕對「關卡」,仍有爭議。張湘君強調,發音好不代表英文好,英文除了語音外,還有拼字、語法、語用的層面要關照。因此,口音純正雖然重要,但不必也不應是幼兒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更不該是降低英語學習年齡的唯一考量。

 

     何況也有研究者發現,透過良好的訓練,即使過了口音關鍵期,還是可以將口音的影響降到最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史諾(Catherine E. Snow)指出,學習語言最關鍵的不是「最佳年齡」,而是「最佳配套條件」,包括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適齡適性的教學法,豐富的語言輸入及互動,和正面的回饋及鼓勵等。所以,在語言學習上,沒有「太遲」這回事。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小孩收玩具,只有拿出「家法」才能讓孩子自己收,不然他會說「別人也有一起玩,要一起收」;或是裝可憐「都沒有人幫我」。總是讓爸媽頭痛不已,就讓專家來告訴你,該怎麼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任。

 

三催四請才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常見的教養問題。想培養孩子負責任,專家建議如下:

 

1.幫孩子建立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認知:

      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屬於他自己的事,他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沒有人可以代勞,以及完成後他可以獲 得的價值回饋。例如收玩具,家長可給予孩子明確的時間規範: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內收好玩具。若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可運用計時器,告訴孩子,鈴聲響了就代表時 間到。在時間內孩子若未達到要求,父母切勿因為孩子做不到就替他完成,結果反而讓孩子養成倚賴或無所謂的態度與習慣。

 

      林佩蓉說,在培養自律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堅定的教養態度是關鍵。小孩不收玩具,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不自己收拾的後果,例如不收玩具就不能 玩玩具。如果是幼兒,家長可協助他收拾,但過程中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告訴他如何分類、該收在哪裡……。若孩子有進步,即使只有一點 點,父母也一定要稱讚和鼓勵他,讓他感受到自行完成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2.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

      孩子能做的家事很多,例如收拾東西、把東西歸類擺整齊、摺衣服、洗杯子、擺碗筷、擦桌子、擺餐具……等,讓孩 子參與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我也可以」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分派一份簡單但例行要完成的任務給孩子,如每天幫忙擺碗筷,養成孩子的責任感。

 

3.集點獎勵計畫:

      這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針對你認為孩子該自我負責的事項,列一張清單,並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孩子自 己完成他該做的事,即能獲得點數。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趙蕙鈴提醒父母,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同時,也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該收的玩具是不是太多了,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孩子也可能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大人可給予適切的幫助,引導孩子將玩具分類,安排各種玩具收拾的優先順序,也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自信心》

 

要讓孩子有自信,自在快樂,不要從小這樣殘害他們。
孩子有缺點需要改進,一定要幫他們想辦法調整和改進;
孩子有優點值得讚許,也不要吝於給他們鼓勵和肯定。

 

      每個父母都希望培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只是有些家長用對了方法,有些家長採用的策略卻適得其反。最常見的一種扼殺孩子自信心的古老方法就是:「孩子表 現好是應該的,不要給他們太多的稱讚,以免他們志得意滿,不再力求上進。永遠要告訴孩子他的缺點,他還有哪些可以努力的空間,這樣孩子才會繼續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可以出類拔萃。雖然在我心裡以孩子的表現為傲,但是絕對不能說出來,因為這樣會妨礙他成長的空間。」

 

      可能還有很多父母抱持著這種為孩子好的苦心。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成長,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只好不斷的努力。但是就算有再高的外在成就,心裡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因為他已經習慣不斷用更高的標準來看待自己,永遠活在追求別人的肯定,「好還要更好」的桎梏裡。

 

      因此,要讓孩子有自信,自在快樂,不要從小這樣殘害他們。孩子有缺點需要改進,一定要幫他們想辦法調整和改進;孩子有優點值得讚許,也不要吝於給他 們鼓勵和肯定。如果永遠拿著一百分的標準來看孩子被扣掉的分數,孩子永遠不會有自信。唯有從零分的角度看到孩子得分的地方,孩子才會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能 力,相信自己。

 

      孩子怎麼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關鍵。從孩子懂事之後,就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點點滴滴,逐漸形成對自己的看法,而其中很 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評價。小的時候,缺乏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很難去評斷爸爸媽媽的話,有多少正確性和可信度,幾乎都是全盤接受。所以爸爸 媽媽對孩子的評語,往往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孩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父母的話語,在孩子的心裡,會變成他自己的聲音,即使長大了,父母不在身邊,那些話語還 是一樣的如影隨行。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指責和批評,孩子很自然的認定自己是個糟糕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優點,並將它指出來,給予正向的肯定,孩 子也自然而然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進而建立自信心。

 

正向看待孩子

 

      每一種氣質向度都沒有好壞,端賴在什麼情境下,從什麼角度看待。父母要學習從正向的角度描述和看待孩子的特質,孩子就會喜歡自己,進而對自己有信 心。所以家長要練習將正向的口語描述變成習慣。這樣做不是要故意誇大孩子的優點,而是要如實的給孩子回饋,如果可以從正向的角度描述,孩子會更加珍惜自己 的優點,表現得更好。孩子的每一項特質,都是他的資產,就看能不能在適當的情況下發揮。這一點得靠父母和老師的幫忙。

 

      我的女兒從小相當好動,記得她幼稚園大班時,有一次我去參加學校的家長會,老師談到帶小朋友去戶外教學的情形。老師說有一次去參觀市立美術館,大部 分的孩子都很安靜守規矩,只有三個小朋友,跑來跑去,靜不下來。這三個人分別是○○○、○○○和我女兒。聽到老師這樣說,我的臉上立刻出現三條線,雖然早 知道他氣質好動,這是必然的結果,但仍感覺有些羞愧。

 

      老師聊些別的事情之後,又談到有一次戶外教學,地點是天母運動公園。公園裡有一座非常高大的繩索攀爬架,大部分的小朋友爬到一半就停下來了,只有○○○、○○○和我女兒爬到最頂端。這時,我頓時頭上發光,感到莫名的驕傲。

 

      一陣高興過後,我仔細想想,這三個爬到最頂端的小朋友,不就是在美術館裡最不守規矩的那三個嗎?我才突然頓悟原來孩子的特質沒有好壞,就看它被擺在什麼位置。放對了位置是英雄,放錯了位置是狗熊。

 

父母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了解孩子的氣質和優勢,給他們適合的環境,順情適性的發展,表現輕鬆自然的那一面,這樣孩子就會活得有自信又快樂,我們也會快樂。

 

本文摘自: 天下雜誌 親子童書出版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季,陪孩子迎向新挑戰   2011-09   親子天下雜誌27期   作者:詹純玲(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開學了,無論是從幼稚園進入小學的小一新鮮人,或中、高年級重新編班的孩子,不但要面臨新老師、新同學,還得因應不同的上課結構和多元課程。適應新的學期生活是一段持續的過程,除了開學的收心操,開學後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孩子共同面對新學期的挑戰!

 

小一的挑戰

 

  剛上一年級的小威開學沒多久就說不要上學,因為老師好兇。媽媽想:「怎麼會呢?小威不久前都還說老師很溫柔啊!」原來,班上有個小朋友,常常上課鐘響了還不進教室,老師怎麼提醒都沒有用,只好用比較嚴厲的口氣叫他進教室。小威看在眼裡,好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會被老師「兇」。

 

  低年級小朋友最常說的就是「老師說」,這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人。所以,與老師建立正向的關係是孩子的第一個挑戰。除此之外,還包括:

 

遵守上課規範:像上課說話、走動要舉走,聽到鐘聲就要進教室等。

 

完成學習任務:寫功課及閱讀等。

 

負責任:處理午餐廚餘、打掃教室等。

 

獨立解決問題:開始學習獨力處理事情,而不是凡事找老師幫忙。例如自己舀飯菜、自己削鉛筆。

 

交朋友:遊戲,是小朋友發展友誼、學習社會化的重要橋樑。能和小朋友玩成一片,比較容易成為朋友。此外,對「好朋友」的定義不應只有「願意幫我做事的人」,還要增加上「我願意幫忙的人」。

 

父母怎麼做

 

1.一起釐清老師生氣的原因。

 

         當孩子說老師很兇時,幫助孩子看到老師因「什麼事」生氣,而不是生「誰」的氣。若孩子搞不清楚,鼓勵他問老師,或由爸媽陪他一起問。

 

2.增加生活自理及解決事情的能力。

 

     先讓孩子在家學習生活自理,例如自己盛飯、挾菜、處理自己的廚餘、做簡單的家事;陪孩子看著聯絡簿整理書包等。當孩子碰到問題時,先不急著給答案或介入,給他時間,讓他有思考及從錯誤中學的機會。

 

3.調整寫功課的節奏。

 

         第一,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請孩子自己看聯絡簿,決定要先寫哪樣功課。

 

         第二,讓孩子體驗完成功課的成就。剛學寫字時,孩子是開心的,因為「我會了」的成就感支撐著他們,但慢慢的就出現孩子拖拉、父母追跑趕跳碰的情境。低年級小朋友注意力短暫,不耐時間的反覆書寫,如果再加上一直被糾正的挫敗感,當然很難主動完成。父母可以問孩子:「哪些字寫得很棒呢?」或「這兩個字比較起來,你認為哪個字是對的呢?」讓孩子享受寫功課的成就及自主性,而不是對人交代而已,寫功課的意願就會較高。

 

         第三,教導孩子安定自己的方式。當孩子坐不住時,問他「你需要休息五分鐘或十分鐘嗎?」、「時間到了,你要用什麼方式提醒自己?」也可以陪他創造內在語言,例如,「寫完我就可以去公園玩(孩子喜歡的事)。」

 

4.製造閱讀的環境。

 

         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如三十分鐘,親子各自挑選自己喜歡看的書,以輕鬆的心情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5.培養與同學相處的能力。

 

     想瞭解孩子玩遊戲和社交的技巧,可以籍著問孩子:「班上小朋友下課時都做什麼呢?你喜歡和他們玩什麼?」來發現孩子交友的優點與困難。

 

       聽的過程能不批判、不建議

 

       孩子才會完整的說出前因後果。

 

中年級的挑戰

 

  這時期的孩子,焦點逐漸從大人身上轉移到同儕身上,不但在乎同儕的關係,也開始分男生團體和女生團體。因此結交新朋友是第一個挑戰。除此之外,還有:

 

學習內容加廣加深:隨著孩子生理的成熟,注意力時間增長了,科目變多、內容也增多了。例如:從寫造句到寫作文、不能再寫注音、不會的字要查字典等等。

 

適應各種老師:科任老師變多了,每個老師的態度、規則及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

 

承擔更多責任:孩子參與的學校事務變多了,開始要打掃公共區域、參與班際比賽。此外,因為科目變多,文具也變複雜了,孩子容易有丟三落四的現象。

 

社交技能變複雜:隨著團體、競賽遊戲的增多,如何與同學合作、適當表達自己想法,以及瞭解同學想法的能力等,都需要更多學習。

 

父母怎麼做

 

1. 當孩子情緒支援的力量。

 

         孩子在學校難免會碰到不開心的事情,如果回家後能夠安心的傾訴,不必擔心被責罵,就是父母支援孩子的最佳動力。凡事起頭難,孩子面對新環境的調適過程,父母應多些包容、引導及等待,讓孩子有時間沉澱。例如,當國字不會寫,孩子需要查字典,覺得很煩時,父母可以先同理孩子的心情,瞭解孩子不想查字典的想法,是部首不熟?還是急著去玩?如果能把查字典變成遊戲,孩子或許更有動機吧!

 

2. 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

 

         能和不同老師相處,也是社會化學習的一部分。幫助孩子瞭解因為自己能力更強了,所以老師會給他們更有挑戰的複雜任務。如果孩子有不適應的狀況,陪他瞭解老師的想法及要求,鼓勵孩子與老師溝通。

 

3. 引導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及書包。

 

         把自行準備隔天上學需要的東西,當成是負責任的第一步吧!不過有些孩子需要協助,不能完全任他自行處理。父母可以先看看孩子怎麼整理,瞭解他的想法,再教他怎麼分類,讓自己收納,體驗方便拿取東西的好處。

 

4.鼓勵交新朋友。

 

          父母可以先談談自己如何結交新朋友,再引導孩子想一想:「我想先跟誰做朋友?怎麼開始?」例如邀對方一起玩遊戲、主動加入對方的遊戲,或聊大家都熟悉的節目等等。鼓勵孩子選擇做得到的方法,並勇敢試試看。

 

5.提供孩子學習團體遊戲的能力。

 

     牌類、棋類、球類活動,都深受這個階段孩子的喜愛。家人一起玩,可從中提升孩子的遊戲能力及社交技能,例如能接受輸贏、能等待、能合作等等。

 

高年級的挑戰

 

  同儕團體對高年級的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孩子重視同儕的肯定,因此會擔心不被接納。對女生而言,小團體會讓她有歸屬感。因此,同儕的人際關係是高年級生的壓力源之一。此外,還要面對以下變化:

 

與大人的關係:孩子對於大人的說法開始採取保留態度,不再唯命是從,尤其是男生開始出現叛逆的現象。

 

課業的難度增加: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的分數退步了,以前隨便也能考個九十分,現在卻不然。其實不是孩子退步,而是各科的難度增加很多。

 

生理的變化:孩子的身體慢慢開始出現變化,也開始重視自己的外表,尤其女生會比男生更早在意。

 

父母怎麼做

 

1.正視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前青春期。

 

          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發展,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防衛心會讓他們迴避父母的善意,尤其當父母以威權的態度命令孩子時,更容易拉開親子之間的距離。父母以尊重孩子意見的態度來溝通,孩子就不需要為反對而反對。例如孩子數學成績不佳,先放下「你就是不認真」的人身攻擊;而是放在調整讀書策略,例如:增加練習時間、調整背書方式,還是需要找家教、上補習班,一起找出最有效的策略。

 

2.從傾聽開始,成為孩子傾吐困擾的對象。

 

     無論是人際或學業困擾,孩子可能想抱怨、想瞭解事情原委,或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管他的需求為何,父母都要先傾聽,才會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協助。聽的過程能不批判、不建議,孩子才會完整的說出前因後果。有時孩子傾吐後,自己會找到解決的方法呢!

 

3. 陪孩子瞭解這個時期的生理變化。

 

         父母可找本淺顯易懂的書和孩子一起看,鼓勵孩子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身心變化,並學習關心、照顧自己。有時,父母不免擔心:新的老師會不會包容我的孩子?孩子會不會被排斥?孩子課業表現是否優異或跟得上?其實重新編班,意味著孩子有機會學習不同環境的規則,學習跟不同的人相處。父母要相信孩子有潛能適應新的環境,說不定孩子還因此有機會重新塑造在班上的地位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只要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願意陪他一起解決問題,適應學校新生活將是事半功倍。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好準備,快樂上小一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陳珮雯

孩子帶到學校的早餐原封不動帶回家?上課了還在操場玩?要上廁所卻沒帶衛生紙?…… 習慣被「照顧」的孩子,如今要「上小學」了,然而孩子不會一夕之間突然成熟。四大對策,幫助將上小一的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

 

家有小一生的爸媽,可能還會發現孩子出現不同於以往的舉止,例如把玩具放進冰箱,隔天再檢視玩具冷藏或冷凍的結果。或是非常具有冒險精神,玩溜滑梯時,總愛嘗試各種花式溜法。


     
此外,小一的孩子,手眼協調也處於發展中,字很容易寫得歪七扭八、抹布不見得可以擰得乾、一餐飯吃完,飯粒依然掉滿地……


小一老師常見的四大困擾

 

      六足歲孩子身心都還未充分發展,但因為脫離了幼稚園「上小學」,總讓成人認為,孩子應該長大了,對孩子開始有許多期待。事實上,「小一孩子的身心還像個幼兒,」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也因此,小小新鮮人常出現令老師困擾的行為:

 

困擾 1 除了教學,還要當保母

 

      廁所滿牆的「黃金」、學生上課一進教室滿身的尿味、教室垃圾筒充滿著三明治、早餐到放學時才一口吞掉、一隻雞腿啃兩小時、滿地的蠟筆沒人認領、個人置物櫃滿到塞不下一件衣服……

 

      在各種生活自理項目中,吃飯、上廁所、收納是最令小一老師頭疼的三大困擾。「小一的師生關係亦師亦媽」,曾獲台北市優良教師獎、擁有十多年低年級教學經驗的實踐國小老師張寶文說,帶小一生,老師還需兼具保母的角色。

 

      幼稚園的設施是專為幼兒打造,尤其是如廁的環境:坐式、體積較小的馬桶,馬桶旁一定有衛生紙。但是,小學多半是蹲式馬桶,而且沒有衛生紙,不少孩子因為來不及帶衛生紙去廁所,如廁完之後只好用手抹乾淨屁股,再把「黃金」往牆上擦。即使有坐式馬桶,孩子也不懂得帶衛生紙將前人遺留在坐墊的穢物擦拭乾淨再坐上如廁,導致一身的尿味走進教室。


     
小一的孩子剛好在換牙,小學的飲食不會特地將肉塊燉得軟爛或切成小塊,因此,有些孩子會花上兩小時的時間進食。至於帶到學校吃的早餐,孩子通常在上課前吃不 完,下課十分鐘又忙著玩,早飯就塞在書包內,沒人知道孩子吃了沒,直到放學了,孩子想到帶回家會被爸媽罵,乾脆往垃圾筒裡扔。

 

      另外,專屬孩子的置物櫃、抽屜櫃,給仍未有收納概念的小一孩子使用,用品常是一整包的塞進櫃子裡,空間滿了,也不知道需要清理,櫃子常常滿到一件衣服都塞不進去。

 

老師教戰:
        
張寶文建議,請孩子務必放一包衛生紙在抽屜,老師並於下課前提醒,上廁所請帶衛生紙。而為避免孩子早餐吃到放學,教室內可以準備一只早餐籃,請在第一節上課前沒吃完的孩子將早飯放到籃子內,目的是提醒老師,班上仍有孩子未吃完早餐,下課時要提醒孩子吃完。


家長對策:
        
八月時,帶孩子參觀小學,讓孩子試著使用小學的廁所。在家中,也開始養成讓孩子固定時間上大號的習慣。家中的飲食,也可以趁這一個月的時間,讓孩子多接觸大肉塊、粗纖維青菜,多咀嚼,以免營養午餐的時間拖太長,影響下午的課程進度。


       
至於整理、收納能力的養成,廖清碧建議,趁著暑假,幫孩子準備專屬的書桌、書櫃,開始與孩子提前規劃小一課本、文具怎麼收,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收玩具,並藉機分享分類、收納物品的方法。

 

困擾 2 老師的指令,有聽沒有懂

 

      也是小一老師的許姿怡,兩年前從高年級調至低年級教學,在一堂「認識五官」的課程中發下學習單,並在講台上說明:「請小朋友用彩色筆圈出眼睛」,沒想到,有孩子居然拿著色筆往自己臉上畫。


     
類似的笑話其實層出不窮,張寶文曾設計了準時吃完午飯的獎勵制度,有鋪好桌巾可以獲得一張獎卡,準時吃完飯可以獲得兩張獎卡,再擦完桌子可以獲得三張獎卡,每天都有學生來問:「我今天鋪了桌巾,準時吃完,但沒有擦桌子,到底我可以拿幾張獎卡?」

 

老師教戰:
     
小一孩子的語言理解、認知未成熟,複雜或模糊的指令,其實對孩子是種困擾,很容易誤解老師的語意,更容易造成孩子回家誤傳指令,引發親師溝通的誤會。所以老 師傳達指令時,要秉持簡單精確的原則。例如學五官,希望孩子畫出眼睛的位置,必須加上「在發下的紙上」這幾個字。設計獎勵制度時,也力求簡單,如上述午飯 獎勵有各種可能的情境組合,還要再用到數學加、減概念,對小一的孩子來說過於複雜。

 

家長對策:
      
在家中常與孩子對話,廖清碧指出,在對話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理解成人的語意,例如問孩子:「你覺得媽媽剛剛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或請孩子敘述一遍自己理解到的語意,再與孩子對話釐清語意。

困擾 3 課堂時間常在扮教官

 

      幼稚園多數沒有所謂的上、下課鐘響,還不習慣上、下課節奏的小一新鮮人,有時沒有意識到鐘響了就要進教室,老師就得一一去帶孩子回教室上課。孩子上課中突然起身走出教室,也是小一老師常見的困擾。

 

家長對策:

 

      開學前,試著運用鬧鐘演習小學四十分鐘一堂課、下課十分鐘的作息節奏。爸媽可以向孩子說明,聽到上課鐘響之後,是屬於老師的時間,這時就要回到教室、不能任意做自己的事,要遵守老師建立的規則。 

 

困擾家庭面貌多元,教學難掌握

 

      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弱勢,家庭面貌愈來愈多元,加上融合教育的實施(將身障、特殊學習障礙等學生安排於一般班級裡),孩子學習的個別差異擴大,也考驗老師的教學。為了讓學習落後的孩子趕上進度,只能運用下課十分鐘或中午休息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但近兩年,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學習落後的狀況愈來愈嚴重,老師根本力不從心。

 

家長對策:

 

      當孩子回家告訴爸媽:我們班有同學和我不一樣時,建議家長不要放入太多主觀意見談論特殊的孩子,而是引導孩子點出特殊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事實,進而鼓勵孩子思考可以如何主動協助同學。而小一的孩子很喜愛成人的讚美,因此,家長可多運用這份特質,多讚美孩子幫助同學的行為,即能從小養成孩子的同理心。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天」有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景況都不同!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教育也有三個層次(三重天),每個層次的發展成就也都不同!

 

    教育/學習的第一層次是「見山是山」,約有70%~80% 的老師、父母與學生停在此階段。這些老師教學很認真、很努力、很用心的教導孩子學習內容、題型、豐富知識,學生也很努力的學習、背誦與記憶。這層次的學習 大多較停留在「知識內容」本身。這就像爬山的最開始階段,約莫可以爬到接近一半的路程。

 

    教育/學習的第二層次是「見山不是山」,約有15%~20% 的家長、老師與學生達到此階段。此層次的老師與父母親很清楚學習的目的與結構,比較不會以「教/背內容」為主要授課重心。老師與父母們除了基本知識內容的 傳遞外,對學生的培養比較強化「解決問題」的結構化步驟與訓練孩子的思考模組。讓孩子能自己找到學習的結構,進而能夠自主學習。

 

    教育/學習的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見山又是山」,大約只有5~10% 的老師、父母與學生可達到此階段。此階段的老師與學生,透過第一層次的努力學習、再經歷第二層次的結構熟練,學生已經很清楚與熟練學習的核心結構,因此學 生可以憑藉著此純熟的核心學習結構方法,更快速與更大量的學習新事物。達此階段的孩子,他的學習比起一般人是可以暨輕鬆又愉快,因為他已經不是一個字一個 字的學習。

 

    舉例來說:一個沒閱讀習慣的大人,當他看書時,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因此看不快也容易疲倦(見山是山);當他閱讀的書達到一定的閱讀量之後,他就有機會進入結構式閱讀,此時不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閱讀速度會開始加快(見山不是山)。當結構式閱讀訓練 久了後,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並能掌握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與分析作者的寫作結構(見山又是山)。

 

    彈鋼琴也是一樣,剛開始彈琴的人是一個音一個音的彈與練習,第二階段是一個樂章一個樂章的結構式訓練;第三階段是運用已經熟練的基本功與結構能力更快速的學習新曲目與自創樂曲。

 

  如果我們的教育/學習觀念一直停留在「見山是山」的層次,孩子的未來將不會有跨級距的進步提昇機會。我在很多研習與家長講座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大家:透過適當的教材、教具規劃(好工具)、結合最新教育理論的訓練(正確目標與好方法),我們訓練出來的孩子就是比一般孩子有更明顯的進步與提昇機會!

 

  幼稚園與小學階段是最有機會打通孩子任、督二脈的最佳時機,請好好把握並選擇正確的學習工具與教學方法。孩子未來成就的大小,跟父母與老師現在的觀念與想法是息息相關的。

 


原文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暑假作業救急6招   2008-08   親子天下雜誌1期   作者:王文華

 

      暑假作業還沒做嗎?先別手忙腳亂,看完這篇文章,即使沒有百分百的信心,至少也會提升八%的戰鬥指數,讓你指導家裡的小朋友寫作業,一點也不急,甚至還能帶著幾分優雅呢!(被暑假作業逼成八爪章魚的窘境,絕對不會發生在各位身上)


     
首先,心情放鬆,別把責任往你沉重的肩膀上扛,畢竟,暑假作業是小朋友的作業,不是你的!既然不是你的,老師處罰的對象也不會是你,你現在擔心的,純粹是心理作業,甚至是童年的夢魘延伸。別怕別怕──再跟我念一遍:「作業是小朋友的責任,沒寫老師不會處罰我!」


     
心情輕鬆了嗎?
     
沒有?
     
為什麼?
     
「因為打在兒身,疼在娘心。」你說。


       
好,我懂。別急,我前頭說的是幫你卸下責任重擔,後頭開始要說說暑假作業這回事。


      
現在的暑假作業,一般是愈出愈靈活,尤其愈是賢明負責有耐心有愛心的老師更是如此。他們會在假期前絞盡腦汁,希望出很多「別出心裁」的作業折磨,哦,不好意思,是培養孩子的創意。


      
因此,如果能用「一起玩」的心來寫作業,把作業當成有趣的事,激發孩子的興趣,他必能「廢寢忘食」,沉迷在暑假作業裡,根本不必你照三餐催孩子寫作業。


       
那要怎麼玩呢?

1招:找出主題 輕鬆寫日記

 

       主題,也可以拿來當做題目講。很多家長以為日記就是自由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過,那通常只適合給冰雪聰明、熱愛閱讀,肚子有一大瓶墨水的小朋友,而不是現在與你困坐燈下的兒子(或女兒)。

 

       一般小朋友寫日記,八%都成了流水帳,他們還不太懂從每天的生活裡取捨。


      
所以,先和孩子討論個主題來寫,例如:美食日記如何?


      
小朋友每天挑一道菜來寫,紅燒獅子頭、東坡肉、臭豆腐,一天寫一道,練習觀察食物的色香味,甚至還能學學美食家給食物打分數,全家上小館子時,還可以交由他點菜,讓他品評餐桌上的菜色,嗯,這樣的日記,絕對受小朋友歡迎。


      
怕孩子變成小胖子,那麼,運動日記怎麼樣?


       
暑假,孩子有消耗不完的體力,出門打球,在家爬樓梯,每天挑一樣運動來做做,做完了,自己檢討一番,有沒有進步,明天想怎麼練習,這樣的日記,適合給小男生,光是練習上籃、投籃,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

       
探險日記也很有趣,家裡、社區、小公園,總有新鮮的人事物,從沒走過的小路,新開張的店鋪,商家剛來的新產品,只要張大眼睛,觀察身邊事物,每一天都能過得很精采。


       
把自己變身為芭比娃娃,用芭比娃娃的口吻寫日記,如果男孩子要寫變形金剛日記也不錯,只要陪孩子討論一個主題,寫出的日記絕對很有創意。

 

2招:增加經驗 作文有內容

 

       提升小朋友的「經驗值」,才能言之有物。


      
丟開作文範本,暑假作文,大多都和暑假有關,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把某次旅行計畫交給他,由他去調查地點,決定路線,安排行程,負責攝影,計算經費。


      
從行前的規劃到事後的檢討都交給小朋友,這些活動過程寫下來,就是一篇生動的好遊記。


      
這樣的遊記,也是一篇萬用的文章,不管老師出的題目是〈暑假記趣〉、〈難忘的一天〉、〈參觀○○記〉,都是一體適用的。


      
旅行時一定要帶相機,很多老師會要求附上照片,當然你可以用電腦合成啦,不過就是少了那麼一點回憶。


      
空白筆記本也要記得帶。大多數的地區都有到此一遊的戳記可蓋,別忘了多蓋幾個,多出來的印章還可用來裝飾暑假作業。


      
遊樂區的導覽手冊也要拿一份,重點是免費,上面不但有地圖,還有各種簡介,小朋友讀讀看看,還怕作文寫不出來嗎?


      
如果沒辦法去太遠的地方,短程的旅行計畫也不錯。


      
住家附近的廟宇、古蹟、公共博物館、圖書館和小公園等,都值得一訪,因為離家近,可以一去再去,只要事先讓小朋友找齊資料,小朋友絕對會玩得樂不思「家」,寫出來的文章言之有物。

 

3招:挑選想看的書 閱讀心得變有趣

 

      寫閱讀心得前,先找到小朋友想看的書。鼓勵閱讀,買書別手軟,帶他去書局,讓他挑書,買下來送他。


     
住家附近的圖書館,也是你利用的好幫手。


     
中規中矩的閱讀心得分成大意與心得。


     
只要小朋友有看完書,寫個大意應該不成問題(如果他還是不懂,可以先從繪本開始,請小朋友看完後把故事內容講出來,那就是大意)。


      
一般的書籍,作者序、封底的簡單摘要,也是重要的參考。


      
心得也不難,只要按照人事時地物五大類問題,挑幾個來寫就可以了。


      
人-喜歡(或討厭)這本書裡的誰?為什麼?生活中誰和他很像?


      
時-這本書發生的時間有什麼特別?如果發生在別的時間會怎樣?


      
事-這本書的結局喜歡嗎?可以有不同的結局嗎?主角有改變嗎?


      
地-這本書發生在哪裡?那是怎樣的地方?有什麼地方跟它很像?


      
物-故事裡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有什麼特別?換別的東西不行嗎?


      
把上面幾點,和小朋友討論一下,讓他把討論的重點寫下來,輕輕鬆鬆把閱讀心得完成了。

 

4招:先有故事 看圖說話做小書

 

      製作小書是最流行的暑假作業,幾個簡便的方法,讓你掙脫小書的煩惱。


    
有趣的繪本改編──是《我家的長板凳》,整本書以板凳和家人之間的關係為主幹,例如長板凳是爺爺的床、長板凳是是爸爸的工作桌、長板凳是阿嬷的供桌,一張長板凳有無窮的變化,那麼,讓小朋友畫一本椅子的書,把他看過的椅子各畫成一頁,寫幾句話,就是很有趣的小書。依此類推-家人的汽車可以變成書、住家附近的行道樹可以變成書、家人的娛樂當然也可以變成書囉。


     
老故事新編--伊索寓言、童話故事等經典故事拿來製作小書也可以,有個老故事,省去了找故事的時間,再陪著小朋友把故事拆成幾頁(像是電影的分鏡),照著分鏡去安排圖畫與字的空間,小朋友把圖畫完,字體再用列表機列印,就是一本看起來有模有樣的手工書了。


    
用照片寫故事──把假期的照片沖洗出來,每一頁貼一張或數張,每一頁寫上幾句話,例如時間、地點、一起出遊的人、心情如何、有什麼有趣的事,題目就叫「暑假」,不錯吧!

 

 

5招:從身邊找起 觀察研究做紀錄

 

      觀察研究作業,範圍不要大,對象不要遠,做起來才方便。


     
觀察研究型的作業,簡單的分成固定法和移動法。


     
定時定點的觀察就是固定法。種一盆綠豆,綠豆很容易種。小朋友可以記錄綠豆的向光性、記錄它長的速度,加上一點素描和色鉛筆著色,就很有專家級的味道了。


     
住家附近小公園,找看看有沒有鳥窩,陽台上放點小米,也可以吸引鳥類朋友,教小朋友有耐心的等待,按時的拜訪,用數位相機拍下來,這樣的觀察雖然簡單,只要做得深入,效果同樣精采。


     
不定時不定點的觀察必須先定主題,例如觀察研究社區的老樹、社區出沒的鳥類,只要先找到主題,有計畫的出遊,就能四處去拜訪觀察對象。


     
動手去做是不可免的,準備相機或錄音機,「圖文並現」、「有聲有色」最佳,有的小朋友會畫素描,用素描代替相機,加上簡單的解說,這種「純手工」的感覺,保證得高分。


      
除了觀察記錄每天的改變之外,去圖書館找圖鑑借光碟片,把別人的觀察拿來做比對,公共電視、探索頻道等節目表查一下,按時收看,一定能給孩子更多啟發。


     
《法布爾的昆蟲記》可以當做延伸閱讀,寫伊媚兒向學者專家請教,他們的回函就是這份觀察記錄最佳品質保證了。

 

6招:做足功課去採訪 寫出精采報導

 

      報導作業,把小朋友訓練成新聞小記者,只是,要報導什麼呀?


     
各行各業是其中選項。父母的行業是最佳的選擇。


     
一來採訪方便,二來比較不會害怕。


     
但是,如果想更有趣些,最好和孩子挑一個有興趣瞭解的行業,讓他做足功課,親自打電話去採訪,收穫會更多。


     
行前要做足功課,請小朋友先去相關書籍,上網查一下資料。


     
出發前,還要把採訪題目寫下來,免得到了採訪的時候,手忙腳亂。


     
出發前一天,讓小朋友在家裡先行演練一番,你可以和他討論哪些題目好,哪些題目可以再改過。


     
正式採訪當天,要帶著相機和錄音機,現在有很多數位相機都有攝影功能,用來錄影效果也不差,可惜因為容量問題,時間有限,被採訪者也會不自在,還是用錄音機好。


     
回來後,統整一下,附上照片、錄音帶,就是一篇很棒的採訪報導了。


     
當然囉,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打電話去確認(別忘了禮貎),所以向採訪對象要到電話或是電子郵件地址也很重要。

 

 

暑假快樂玩 作業開心寫


       暑假作業的樣式,說也說不完,每年總有極富創意的老師,想出極富創意的作業來,不管如何變化,老師們的想法,就是希望能讓小朋友在暑假玩得快樂,又學習滿滿,不要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假期時光。


      
所以,最好的方案就是真的讓孩子去有創意的玩,只有這樣,才能玩出興趣,做出精采的作業。


      
萬不得已時,也希望這篇文章裡的幾個小方法,能助你一臂之力,免除與孩子坐困愁城之憾。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所長洪蘭以科學角度說明,孩子的學習效果都有跡可循,神經、海馬迴都會因外在因素而改變,「一句負面的話造成的影響力,需要4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

 

        洪蘭認為,沒有什麼絕對的「天才」,把孩子放對地方,讓他把能力發揮出來,就可能變「天才」。台北市公私立高國中小校長會議以台北市推動「把每個孩子帶上來」的理念,邀請洪蘭演講「大腦與學習」,從科學角度來談教育。

 

      「大腦有可塑性,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記得,過去有位母親帶著孩子去求醫,醫生診斷結果發現孩子罹患重度自閉,醫護人員告知這名母親這孩子恐怕一輩子無法 叫媽媽;然而,母親鍥而不捨,每天餵孩子吃飯時叫他張口發出「阿」聲時,順道加上一個「媽」音,幾年過去了,這名自閉症孩子終於喊了「媽」,從此開始會講 話。

 

         洪蘭點出,許多孩子花很多時間念書,但沒有與生理時鐘配合,學習效果不佳。黃昏時刻,人體神經接受度較弱,此這時讀書效果不明顯;最好等孩子吃過晚餐,小睡片刻,神經接受度逐漸回升,學習功效較佳。運動對學習也會加分,因為運動會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對記憶有助益。很多人誤以為,孩子睡覺時,可以邊放錄音教學來學習;其實此時腦波無法接收外界訊息,睡覺時應該安靜,「一次專心做一件事就對了!」


      「作夢有去蕪存菁和溫故知新的效果。」
洪蘭解釋,科學家實驗發現,作夢時,老鼠的腦波波紋和清醒走迷宮時相近。很多學才藝或技術的人,練習時可能鋼琴彈不好或網球打不好,一覺醒來,會發現有明顯 進步,是因為做夢能將資訊分門別類。另外,洪蘭也提到升學主義下後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受到大人控制。洪蘭的孩子曾讀過後段班,當時她發現,教室燈光昏 暗會影響學生視力和學習品質,請校長協助,校長卻回說,學生又不讀書,那麼多燈要幹嘛?顯示大人的態度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洪蘭強調:「這世界因孩子而不一樣,而孩子因妳而不一樣,這就是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本文摘自:台灣立報 2012/2/1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