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三沒讀好,高中輟學率多四倍    作者: 文●林君純 | 商業周刊

      人的一生中,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小學三年級最重要;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塞越多、越適得其反。

     《時代》(Time)雜誌報導,安妮凱西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Donald J. Hernandez)所下。

 

課業變難,強弱分歧關鍵

 

      但是,為什麼是「三年級」?赫南德茲解釋,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 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 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源於《聖經》詩句,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差者越差的兩極,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他強調,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

 

超前教育,反揠苗助長

 

      此外,去(2012)年12月,科學雜誌《認知》(Cognition)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還會埋葬創造力。

 

      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研究小組說明,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老師口中得到答案,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 大、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中學或大學,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表現在閱讀、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

 

      知名評論網站石板(Slate)說,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別人還學不到的事」。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期望大班幼兒學會 小學生的知識,反而錯過黃金期,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孩子不須要去迎合不同老師的教學習慣。


  的老師首先利用教材直接與孩子溝通,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精準地導引思考關鍵,讓孩子沒有機會成為班上的隱形寶寶,每個孩子都充滿了自己想出來的成就感。


 

  孩子不必為了遷就其他同學而浪費時間或放棄學習。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別專屬的學程安排,利用獨立進度的教學系統,我們讓每一個孩子發揮最高學習效能。


 

  堅持讓每個孩子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我們的老師不會因為某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的一句:『老師!我會了!』就把進度往前跳,因而犧牲了班上其他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機會。


 

        MPM是一種態度,我們不應只是訓練孩子熟悉題型(不是給魚吃),而是透過題目與教具變成一個媒介(樓梯),幫助孩子形成未來最重要的思考習慣與自主、自信的內在信念(是教他釣魚的方法)。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態度是

 

[1]解決問題的態度︰MPM訓練還面對問題時能運用自己本來的能力去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都要老師先敎一次才會解題

 

[2]自我察覺、探索的態度︰MPM提醒孩子,在問題中常常有線索可循,養成孩子自我察覺、探索的態度,不要覺得沒學過就說我不會

 

[3]主動思考的態度︰MPM藉由老師儘量不敎,以切割式提問為主要推動孩子思考的方法來促使孩子形成主動思考的態度

 

[4]科學思考的態度︰MPM運用老師提問來形成解決問題的科學步驟-觀察、思考、判斷、執行、修正。幫助孩子建立結構式科學思考的態度。

 

[5]勇於挑戰未知、挑戰更深、更難題目的態度︰MPM因為提早建立孩子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老師不先敎的前提下,讓能力已經建立完成的孩子,以自己已具備的能力去驗證超前進度的課程內容。訓練孩子勇於挑戰未知、挑戰更深、更難題目的態度

 

典翰MPM數學100分俱樂部

 

典翰MPM數學星光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