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賣雞排的議題,在媒體推波助瀾下,被形容成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不但有製造業龍頭出面批評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就連教育部也快要擋不住媒體評論的壓力,放出風聲說要檢討高等教育的學用落差。
這個議題看起來像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高不成低不就」、「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懷才不遇」現象,但是背後所展現的觀點、意識,卻是明顯對於受雇者的歧視:博士創業當老闆,可以選擇在任何的經營類別,但是博士作為受雇者、勞工,就只能選擇固定的就業管道。
這當中的邏輯錯亂就在於,一般人要創業當老闆,可以選擇時尚、光鮮亮麗的行業,也可以選擇被美化成「平價」的低價路線;可以是走高階、高科技的研發 路線,也可以是賺取微薄利潤率的血汗製造代工業。就算是換成長春藤這類的名校博士,選擇一個差異性很高的行當也無妨,總是可以找到話術加以美化。
老闆在選擇職業時享有極高的自由度,幾乎怎麼做都能說得通。航太博士創業的方式是利潤一塊錢、兩塊錢的低價商品,媒體會說這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不是 眼光短淺;技職體系訓練出身的老闆說要研發高科技產品,主流價值會說這是志氣遠大,而不是好高騖遠;生物科技的博士立志要經營物流業,專家會讚美這是人才 的跨領域嘗試、異業結合,甚至期望生物科技的思考方式可以為物流業帶來創意的刺激,而不會被描述成不自量力、教育投資的浪費;領有文學學位的女士想進入高科技產業,會被視為有企圖心,而不是不切實際。商業雜誌中各種老闆創業的「神蹟」,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老闆、資本家的世界,一切都有美化的可能性,「學非所用」的議題在這裡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很美好,簡直就是包容度極高的美麗世界。
但是一進入受雇者的領域,立刻豬羊變色。這次的賣雞排博士生就是赤裸裸的例子,所有的個人動機、個人經歷全部被放大檢視。在此觀點下,博士如果沒有 選擇主流價值下的「體面」職業,就是某種程度的人生失敗。中產階級重視的是受雇於哪家公司、擔任什麼職位,那是標示一個人的能力的重要標準,職位的位階、 薪資的高低,就變成衡量一個人的標記。博士作為受雇者,選擇職業時沒有發揮專長,會被嗆說「該課徵教育資源浪費稅」;技職體系的畢業生沒有進入製造業,則 會被描述成「浪費教育資源」。儘管有同樣的學歷,只要是處在不同的階級,那些用在老闆身上的個人選擇、個人定位的溢美之詞,完全不適用在受雇者。
有了「商業策略」當成護身符,老闆可以不受「教育資源浪費」緊箍咒的束縛;但是在媒體、世俗的眼光下,受雇者的人生道路則很狹窄,只有特定的幾種模式。要是依照黑手出身的老闆在批評博士生「浪費教育資源」的觀點,我們可能忘記了,如果世界只有單一的就業模式,那麼,高學歷、高素質的博碩士生要怎麼在 「浪費育資源」的大帽子下,願意來到資源不足、付不出高薪的台灣中小企業任職?
世界只有一個,可是,在主流價值的觀點下,我們看待教育、就業時,卻不自覺的形成雙重標準:用在老闆身上的觀點相對寬容,用在勞工身上的觀點則很嚴苛,以至於,同樣是接受高等教育,只因處於不同的身分階級,評價立刻翻轉,由天堂掉入地獄。這是資本主義下邏輯錯亂所導致的偽善,我們習而不察,卻處處受制於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