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年國教新挑戰:搶救「無動力世代」  2012-04  親子天下雜誌33期  作者: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

台北市中心

 

 今年國二、個頭瘦小的志偉(化名)是個數學資優生,就算沒念書,考試的PR值都超過九十。但是他國文、英文特別不行,常在及格邊緣徘徊。從國一下學期開始,他就補習全科,週一到週五,每天固定從晚上六點十五分開始補到十點。

 

 國文課讓他很痛苦。每天上課前,國文小老師負責帶大家唸課文;老師一來,就開始講解課本、重點、抄黑板,課文難度高的時候,老師會寫滿兩個黑板。上課要求完全的安靜,因為老師說:「打鐘以後,你們就沒有講話空間!」

 

 他的英文老師則要求大家每天背課文,錯一次扣兩分,一字不漏才行,用意思相同的替代字也被扣分,九十分才過關放學。「老師不喜歡上課有人講話,不管講什麼都 不行。不可以反駁老師,會被罵、罰抄課文單字,外加音標、解釋,一個字要寫十次……我真的不喜歡背書,也不喜歡只能有一種想法,這樣上課我看到書就頭 痛……」志偉描述自己的心情,他曾經有一次背書背到把國文課本都給撕了。

 

南部離市中心四十分鐘的小鎮國中

 

 國一A段班教室裡。一天八堂課,每一科的老師都教得很用力,學生看起來安靜乖巧。但是孩子們的「靈魂」不在教室裡:常常有小孩被叫到台上回答題目,才恍然一驚連老師問什麼題目都不知道。老師把教與學的責任都攬在身上,學生坐在台下被動的等著抄答案。

 

 這是一所能力分班、超時上課、老師會體罰的國中(是的,這樣「傳統」的國中還 普遍存在著)。有的老師會公布孩子每週成績排名,但看起來兇巴巴的導師其實很關心學生。他能細數班上每個孩子的狀況、家庭、學習的難題,只是他找不到「其 他」更好的方式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學生們也感受得到老師的真心。只是上課真的太無聊了。問他們喜歡上課嗎?孩子們說:「沒什麼感覺啊,日子就是這樣 過。」

 

 

危機:「無動力世代」成形

 

 這兩個個案不是例外。缺乏動機、被動、受創的學習經驗,早已是國中生普遍的痛。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國中生的「學習力大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國中生認為自己學習動機不強烈。年紀愈大,學習欲望愈低落(表1-1)。而教師問卷更顯示,八成老師認為學生沒有足夠的學習動機(表1-2)。

 

 經過在學校八堂課,加上補習班的「加班」工時之後,所有主動學習新知的欲望和行動,都被消磨殆盡。調查顯示,放學回家以後,除了上補習班的時間外,近六成的孩子不太會想要再主動學習新知識、閱讀課外書或是鑽研自己的興趣嗜好(表1-3)。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僅僅只能被「考試」驅動:調查顯示,如果沒有考試,國中生會經常、主動閱讀課內相關書籍的比例,低於三成(表1-4)。超過八成的老師同意,多數學生不考試就不會念書(表1-5)。

 

有趣的是,問國中生「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即將取消基測,你認為會不會降低你學 習的意願?」近六成的學生回應是「不會」。但是年級愈高,把「基測」和「學習」劃上等號的比例也愈高。剛進國中的七年級生只有二成學生會「為基測念書」, 但到了九年級,為基測才念書的比例升高到近五成(表1-6)。

 

調查數字或可窺見,把學習動機和考試掛鉤,並非學生天性使然,而是學校、社會、家長期望與整體氛圍,打造出只為考試學習,愈來愈被動的一代。

 

(點圖放大)

 

現象:青少年患了「無聊症候群」

 

第一線的諮商心理師賴聖元觀察,缺乏動機的孩子的確愈來愈多,許多青少年患了「無聊症候群」:「他們抱怨學校很無聊,但是你要他們別念了出去玩,他們還會問:『那要玩什麼?』」賴聖元說,這是很典型缺乏動機的回答。

 

還有一種學生是沒有學習動機,但還願意「笑納」的。賴聖元形容他們「身體坐在教室內,靈魂卻不在」,這些教室裡的「客人」大多順從聽話,整體呈現出一種「專心聽講」的假象。他們雖然沒有放棄學習,但也沒有樂在學習。

 

憂心:學生愈學愈失去熱情

 

《親子天下》調查更發現,國中的學習,對許多學生而言是一場充滿創傷的旅程。調查比較七、八、九年級的回應,發現:

 

三成的國中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不滿意;年級愈高,對自己不滿意的學生比例愈高(表2-1)。

 

近四分之一的學生,無法完全聽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年級愈高,聽不懂老師上課內容的學生比例愈高;九年級聽不懂老師上課內容的學生比例,比七年級增加了一%(表2-2)。

 

將近三成的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自信的學生比例,隨年級而逐漸增多(表2-3)。

 

問國中生最討厭的科目,在八大領域的學習中,數學、自然、英文、國文、社會,佔據最多時間的五大主科「名列前茅」;最喜愛的卻是點綴性的課程: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和綜合活動(表2-4)。

 

對許多學生而言,學習,等於創傷。花蓮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李維倫,曾經要求大學生寫自己的學習經驗,「結果寫的都是創傷經驗;而台大心理系老師請學生寫創傷經驗,結果也都是學習經驗,」李維倫說。

 

長期帶大學生參與國小認輔計畫的李維倫觀察,在花蓮,近八成的國中生是陪讀、跟不上進度的;但學校依然用「台北市中正國中」的體制和課程去約束他們。

 

「如果將學習程度和項目分為四個向度,孩子若一出手在中上,那他就會鞭策自己;但若一出手在中下,而且大部分學生都在中下範圍,其實他需要老師在旁邊,告訴 他,你可以如何繼續往前,不用依照別人的標準去學。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老師一直站在前面,多數的學生被放棄,」李維倫說。

 

(點圖放大)

 

諷刺:上學,加速學生「逃離學習」

 

三年的國中教育,成人口中暫時必須忍耐的「辛苦」,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讓學生更有自信的面對下一階段的學習嗎?多數的國中教師回應卻是:不行!

 

教師問卷顯示,近六成的老師們認為,大多數學生經過三年的國中教育後,不會對自己更有自信(表3-1)。半數以上、五成六的老師認為,國中課程並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判斷力(表3-2)。

 

調查數字或可窺見,國中教育的教學,沒有辦法激發學生對知識和學習的熱愛,卻加快學生「逃離學習」的速度。而第一線老師,感受到困難,卻找不到改變的方向。

 

走訪國中現場,不論是都會公私立名校,還是偏鄉小校,數十年如一日、如出一轍的教室風景:拿著麥克風聲嘶力竭的老師,和多數時間沉默被動的學生。讀書考試還 是強調鉅細靡遺的背誦、反覆練習。從七點半的早自習開始,到第八堂課,教室裡滿是事不關己、無奈、發呆的眼神。學習效果不彰,還得延長學習「工時」,在校 晚自修、上補習班,週末補課,全年無休。

 

國中還在用工業時代的運作方式,要求孩子投入冗長的「學習工時」,卻從來沒有檢視、提升學生在每堂課可以得到「有效的學習」。

 

(點圖放大)

 

迷思:拿掉基測,新的動力在哪裡?

 

三月底,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原則,沸沸揚揚的佔據各大媒體版面,彷彿國民 教育被化約為只剩下「考試」和「入學」。在總統馬英九參與的「十二年國教分區說明會」中,可以清楚看到家長和社會價值分裂的核心:一派認為,沒有了「考 試」,國中教育就會恢復正常;另一派卻執著,一定要維持考試的傳統,透過考試能力分級,才能「因材施教」,保障精英教育的品質。似乎所有的教育,都以「考 試」為支幹,卻鮮少人探討,國中教育除了「考試」之外,十二年國教時代該帶給學生什麼「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現在的七年級老師就是陷在一 團迷霧中,你只是把我原來在做的(基測)廢除了,但沒有告訴我新的方向到底該怎麼做?」實踐國中教師簡素蘭觀察,過往「考試領導教學」,老師還知道如何利 用考試管理學生;但是十二年國教拿走了考試,卻沒有正向的為教師配備、建構「新的學習模式、新的方法、新的重點」。

 

「如果十二年國教只是為 了『減輕壓力』,就一直把教材弄簡單、考試考簡單,真的不一定好,學力會下降的,」曾經拿過Super教師獎的資深教師簡素蘭,觀察她教書二十五年來的變 化,發現M型化後段的學生九年一貫以後比例愈來愈多:「以前一班四、五十個人,只有兩、三人不能讀,現在一班二、三十人,就會有超過五個人不能讀,」簡素 蘭憂心,只談「減壓」的十二年國教,會讓中後段的孩子更加弱勢。

 

借鏡:日本革命重建學習動機

 

「孩子從學習中逃走」,以及教學現場感受到學力崩壞的憂心,台灣的處境並不獨特。日本在十年前就遭遇同樣的困難。也和台灣一樣,日本政府企圖透過免試、減壓、 削減教育內容三成的「寬鬆教育」,試圖解決問題,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力,依舊如江河日下。另一方面,主張恢復勤管嚴教、加長上課時數、大量背誦反覆練習 的傳統派,卻也發現走回頭路無濟於事。

 

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試圖在「傳統復古」與「快樂學習」兩派中,找尋教育的「第三條路」。他分析,韓 國、日本、台灣、中國,都有類似的「東亞教育危機」。因為戰後這些東亞國家,透過「有效、密集的教育」,進行「壓縮的現代化」。把歐美國家兩、三百年才能 達到使社會富裕的現代化歷程,透過教育體制,在五十年內就壓縮完成了。透過金字塔型、直線式的教育與升學淘汰機制,很有效率的讓學生能夠透過受教育翻身, 躍升到比父母輩更好的社會階層。過去四十年,教育一直是東亞國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經濟生活、更好的社會階層,上 一代有著充分的「學習動機」,讀書是一種「勉強」(為考試而念書),但因為「勉強」後有清楚的收穫,即使辛苦,也能維繫住蓬勃的學習欲望。

 

但是經濟發展已經到達平原期、成長停滯的東亞國家,「學歷=前途」的必然連結 被打破。學生再也不能憑著學歷和成績,找到翻身的必然途徑。社會逐漸多元轉型,但教育體系與教學現場,仍以不變應萬變的,只重視孩子以「應試」為目的的學 習。使得無論如何改革課程與考試內容,都不能解決「無動力世代」的被動。而學校因為眾多「學習無效」的學生,而連動產生的霸凌、少年問題叢生。

 

佐藤學參考歐美經驗,在日本掀起了一場「學習共同體」的寧靜革命,強調教育的改革,應該從教室、教師的教學方法開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參與者,感受到 考試之外學習的樂趣。讓教室和學校成為多元異質的學生,彼此學習、共同成長的環境,教師扮演引導者而非權威者。這套被證明成功有效的學習模式,因而被三千 多所學校廣泛採用。

 

行動:十二年國教要聚焦於「教學」

 

日本的殷鑑不遠。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應該要聚焦於教學,幫助老師利用新的方法,重建失落的學習。

 

在此次《親子天下》的調查中,近七成的學生表示,鮮少有機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看法(表4-1);近七成的學生幾乎沒有小組討論的機會(表4-2);四成五的學生,遇到功課上的問題,鮮少找同學幫忙(表4-3)。每個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就像個獨立無援、沉默的孤島。

 

而學生對學習是有想像和渴望的。超過八成的國中生回應,和同學一起分組學習,會很有幫助(表4-4)。而最能幫助學生學習的老師,前三大類型是:提供鼓勵、讓學生動手做、很會說故事的老師(表4-5)。國中生上述的回應,提供了學校「提升學習動機」的線索。

 

(點圖放大)

 

教學現場,地方政府、學校領導人、第一線教師,也開始萌生改變的想法和行動。

 

「其實孩子可以做的超過想像,不是孩子沒辦法,是我們給得太單調了。課程解構鬆綁之後,過去的不要了,那未來的需要是什麼呢?」建構探索課程重新提升學力的新竹市光武國中總務主任林茂成強調。

 

「十二年國教的核心是什麼?它的手段應該是『活化教學』,達到『讓學生獲得關鍵能力』的目標。活化教學沒有辦法靠一個老師完成,校長做為一個領導人,必須在學 校的教學、活動、制度、設施上立下規準,」台北市中山國中校長張勳誠,讓這所曾是社區家長急著將孩子轉走的學校在兩年後招生額滿。當初張勳誠了解閱讀是關 鍵能力,就在學校訂下了全校晨讀的時間、提供閱讀的書籍,並設計班級戲劇分享、讀報PK賽,儘可能提供老師閱讀教學的資源與方法。

 

私立華興中學校長梅瑞珊也強調,十二年國教,就是希望國中端可以減少精熟的練習,有餘裕開始教學生「學習如何學」,有餘裕把「為什麼」講清楚,有時間增加學習的樂趣。但是關鍵要回歸到老師的訓練和重新學習。

 

有心的教師們,也渴望能用「新的方法」學習。根據《親子天下》對國中老師的調 查發現,過往傳統單向式、演講式的教師研習已經過時。六成以上老師認為,同儕相互學習、教學的自我反思,對提升個人教學和班級經營最有效(表5-1)。台 北市最近推動的「校長觀課」,也有近六成老師贊成(表5-2)。

 

(點圖放大)

 

一一年開始,台北市政府新任的教育局長丁亞雯,規劃了「精進教學計畫」,希望有系統的幫助老師重建與活化教學。去年底就安排輔導團的老師和校長,參訪了紐約中小學透過新科技的教學運用,也到上海親訪獲得PISA閱讀素養第一名的上海教育改革。

 

天母國中校長林美雲,在上海參訪最受震撼的是:「我們的考試題目很少讓學生去想、去思考。」林美雲希望,未來會考也能比照PISA模式,讓學生能夠思考、表達、回應有意義的題目。「如果怎麼考是大家在意的,那麼就應該更重視考試的方式,」林美雲說。

 

對於教學的重新建構、教師能力的更新培育,有些私立學校的腳步走得比公立學校強悍。面對台北市才剛要推動校長觀課,還紛紛擾擾停留在「法源」依據的爭執上, 被定位為「貴族私校」的薇閣學校,已經導入了十幾年的「觀課傳統」。「教學過程和班級經營,是所有學校品質的關鍵,」薇閣校長李光倫每週都有自己的觀課時 間表,他也親自參與主導每堂觀課後教師的討論。學校建構教學輔導系統,讓各科老師從觀課中相互成長。「老師來應徵時就告知這個傳統,這是學校的文化,沒有 人會反對,」李光倫說。

 

十二年國教就要啟程上路,關鍵成功因素,絕對不在於「超額比序原則」。我們應該期待,這一場學習的革命,要從教室開始。讓教師成為「學習的專家」,讓學校成為有助於學習欲望滋長的花園。

 

      家長和整體社會,也應該改變關注的焦點,在大免試時代,重新啟動下一世代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