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對方法,寫功課不抓狂    2010-04    親子天下雜誌11期    作者:賓靜蓀

 

天下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陳柏安一樣。倒不是因為他今年 大學學測考了滿級分,而是因為他從小「想學的東西就專注去學,有瓶頸也能自己克服,」柏安的媽媽說。從鋼琴、畫畫、圍棋、足球、魔術到課業,他都因為喜歡而持續學,而且主動找到自己的學習策略。「功課是我自己的事,」沒上資優班、也沒補習的陳柏安說,他完全就是動機強烈、自動自發學習理論的最好證明。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推一把,去引導他開啟那個學習動機的開關。專家建議,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 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 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

 

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很難拿捏過與不及的程度。根據教育理論和老師現場觀察,家長太過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建議,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工具、情緒支持,例如,和孩子討論上網找資料時判斷的準則,但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當然更 不要替他寫作文。「最重要的,不剝奪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去探索的機會,不要為了漂亮的分數,阻礙孩子能力長出來。」也不要因為孩子寫太慢、太醜而接過來 一手包辦。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清楚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的責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告訴兒子,「我是陪跑者,不是接力者,也不能替你跑,但是我不會不管你。」兒子中年級以後除非孩子自己要求,她不檢查功課,只問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替他找資源、找方法,但不是找答案。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只要請他再講解一遍,或者用相關例子刺激他去想,或將問題用不同方式再問一遍,他都能自己找出答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發現學習樂趣,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林如萍回憶,兒子上國一時參加一個物理活動,要用物理寫作、編曲、做海報,並且鼓勵全家共同學習。剛開始,全家不知從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餃時,兒子發現,水餃熟了就浮起來,是因為體積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嗎?」恍然大悟的兒子因而寫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餃」詩。他又從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從指甲剪、開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寫了好多首物理詩,後來還因此進入決賽。

 

「很多老師在教知識,但沒有讓學生去體驗,所以他不會反思,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林如萍說,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動手做、體驗、反思機會的橋梁角色。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 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物質性的獎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經驗,例如親子共遊,和爸爸一起打籃球等,則特別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課不一定每次都要寫到超級棒,有時候可以接受就好。學校所教的課程,不見得正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他們也不會在每個領域都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當中小學生時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動機的經驗。

 

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批評,要有建設性,就事論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對了,但是你應該再檢查一下。」比罵他「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要讓孩子知道,批評不代表你對他的愛減少,只表示你看不過他現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錯誤,而是他犯了一個錯。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台北仁愛國小高年級導師顏英會請家長在聯絡簿上記錄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如果超過四十分鐘,表示孩子無法自己勝任對這項功課,老師還必須做補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基礎。尤其考試前。

 

睡覺時,知識進入腦部的長期記憶。九到十三歲的孩子,最好睡足九到十小時。家長也應該和孩子約定上床時間,例如九點過後,不管有沒有做完,都應該上床。

 

學習要自己來,不能強迫。但是父母要先有體認,學習不限於學校功課、生活中處處是學習,處處是功課。親子時光中和家人隨興聊天、摟抱依偎、甚至不需要說話的陪伴,都是孩子學習的養分。有從容的父母,才有從容的下一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的頭像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培養孩子成為未來的人才

    典翰精緻教育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